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媒介生态:娱乐文化背景下3-6岁儿童发展研究简述

【作者】 王登峰

【机构】 西北工业大学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娱乐文化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其根植于现代电子媒介的发展及其相应的媒介文化,其对人的生存境遇有着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儿童。目前作为现代传媒“土著”的3-6岁儿童也不可避免地被娱乐化但却缺少相应的研究。反思、批判娱乐文化对之的影响,恰恰需先对其所处的媒介生态环境和文化加以研究分析。
  关键词:娱乐文化、媒介生态、儿童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娱乐文化是大众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借助于现代电子传播媒介的发展,主要以电视选秀类节目为主,如人气爆棚的《超级女声》、《快乐男声》,还有现在如火如荼的《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让大众进入了一个全民娱乐、狂欢的时代。娱乐文化大有席卷每一个人之势,让所有人无所遁形,故其对人们观念、行为也不可避免地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必然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关于娱乐文化的起源和发展问题,李建秋“用发生学的原理和方法,考察中国娱乐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问题。娱乐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需求是存在于人类本身的生物性与原始心理之中的,主要是人类‘游戏本能’催生了人类的‘审美娱乐’” [1]。至于娱乐文化又有何影响,秦秀清、王安萍研究发现,“娱乐文化在顺应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满足了大众追求平等、实现自我的心理需求,但也对大众造成了不良的心理影响;拜金主义的盛行和审美情趣的下降,直接导致了娱乐文化内涵的空壳化”[2]。所以说,娱乐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有着人类本能的需求以及现实的心理需要,但仍有着诸多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如法国学者德波把娱乐文化所造就的社会称之为“景观社会”,在“景观社会”中“现实显现于景观,景观就是现实。这种彼此的异化乃是现存社会的支撑与本质”[3]。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景观形成了一种更深层的无形控制,它消解了主体的‘反抗’和‘批判否定性’。由于‘景观’的‘迷人性’,人只能单向度地默从”[4]。这就必然的导致人的异化,即人与自我的异化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因此,在娱乐文化的背景下,反思人尤其是儿童的生存境遇成为必然。
  二、娱乐文化:儿童发展新环境的批判
  在成人不断被娱乐化的同时,资本逐利、制造消费,把消费对象指向了儿童,因而儿童也不可避免地同样被娱乐化。在大的娱乐文化背景下,以电视主打的儿童娱乐节目也不断推陈出新,进入到儿童的日常生活。如近来热播的节目,浙江卫视的《人生第一次》、江苏卫视的《我爱饭米粒》、东方卫视的《中国亲子秀》、北京卡酷动画卫视的《宝贝星计划》、中国教育台电视台的《成长不烦恼》、中央电视台的《正大综艺·宝宝来啦》、香港TVB的《爸B也Upgrade》、韩国的《爸爸我们去哪儿》等,其中最火的要数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儿童类的娱乐节目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儿童的智力、美育、德育等综合素质培养,对于儿童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样,其不可避免地对儿童发展有着负面的作用。
  娱乐文化对于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延续着尼尔·波兹曼的媒介批判传统,深刻反思、批判了以电视文化为核心的娱乐方式。尼尔·波兹曼在其《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里不遗余力地揭示了伴随电视文化娱乐至上的活动方式让童年与成人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儿童成人化、成人儿童化”[5]。第二,儿童娱乐节目主要为了满足成人的“窥私欲”及喜好。关键是“一些儿童娱乐节目从策划时开始,就是为了给成年人看的”[6],所以从一开始这些节目九不太适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这些儿童娱乐节目“为了满足成年人的窥视欲,按照成年人的口味和习惯将儿童包装成供成年人观看的对象,使儿童成为成人的娱乐工具和观赏工具。”[7]第三,娱乐文化在不断“破坏了儿童的童年生态环境”[8]。娱乐文化以其娱乐化、直观化、形象化,使得儿童易于模仿娱乐文化中的一些行为、观念,而其所含信息的获得又是如此的简单、快捷,以至于儿童过分依赖于以电视为主体的电子传播媒介获取信息而轻视阅读。这样文化生态环境下他们的读写能力遭受破坏,产生“读写文化危机”[9],以至于获得的更多的是碎片化的知识,而难以有好的知识体系。第四,当代娱乐文化有侵蚀儿童道德观、价值观之嫌。“当代传媒娱乐界大肆发掘并利用了童年意象所包含的观赏性、夸示性和情色性资本”[10],这不利于儿童的自我认识以及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第五,“童年教育危机”[11]。娱乐文化传播着大量的知识,提供了众多的形象吸引儿童模仿,其让儿童获得知识、习得各种行为而变得轻而易举,这样就无形中削弱了教师与家长的权威,使得童年教育不再系统与一致。综上所述,以电视为主导的娱乐文化在给儿童带来一定积极影响的同时,其消极影响不容忽视。更重要的是,目前研究所谈到的儿童都比较笼统,主要意指未成年阶段,而没有对儿童做进一步的划分,尤其是没有对小年龄段如“3-6岁儿童”进行专门的研究分析。故娱乐文化对3-6岁儿童发展的影响亟待专门的研究。
  三、媒介生态研究:3-6岁儿童发展研究之基
  娱乐文化所施加的影响是通过现代大众传播媒介而得以实现,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娱乐文化是通过人们所处的媒介生态环境而产生影响。故对于人所处的媒介生态环境加以分析,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知其所受娱乐文化的影响。媒介生态“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媒介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之间、媒介与外部环境之间关联互动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和谐的结构状态”[12]。对媒介生态进行研究和分析,则需要借用媒介生态学方法。“所谓媒介生态学(media ecology),是指用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来探索和揭示人与媒介、社会、自然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是人类在处理‘人-媒介-社会-自然系统’,相互关系的生态智慧的结晶。”[13]在这里主要是用来分析娱乐媒介与3-6岁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媒介生态研究主要在于调查、剖析3-6岁儿童所生存于其中的媒介生态环境状况,以此来探析娱乐文化对于3-6岁儿童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这将是3-6岁儿童发展研究的基础,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拓展了娱乐文化与人发展关系的微观研究,研究对象具体到“3-6岁儿童”。一直以来,对于娱乐文化的反思批判研究都把对象指向普通大众,而这里的大众则既包括成人,又包括青少年甚至是儿童。近来,虽然对青少年、儿童的研究增多,但也是针对于普遍意义而言,没有对青少年、儿童作具体的区分。通过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可知,青少年、儿童阶段,人都处在身心巨变的过程当中,不一样的年龄阶段身心有着巨大的差异,更别说“3-6岁儿童”。3-6岁儿童从家庭走向幼儿园、从家庭小集体融入社会大集体、从读图向识字转变、从不熟练的口语开始向书面语迈进,这一切都决定了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而娱乐文化及其所凭借的媒介对他们也将产生有别于其他年龄阶段儿童的影响。故其研究可以补充、丰富娱乐文化与儿童发展的研究,以及拓展娱乐文化与人发展关系的微观研究。
  第二,从多学科角度丰富学前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社会与儿童的关系一直是学前教育基本理论中严肃的话题和重要的内容,其对处理儿童与家庭、与幼儿园或者学校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社会当中包含着各种文化,其直接、间接都对儿童的观念、行为产生着或明或暗的影响;娱乐文化就属当前大众文化的一个典型,对生活于其中的儿童也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要探析这些影响仅仅依靠儿童教育理论本身并不够也不易,所以需要借用多学科的视角,以儿童心理学为基点进行相关研究。媒介生态研究综合了社会学、传播学、媒介生态学等多个角度,以儿童心理学为基础,为儿童教育基本理论提供相关的理论基础和经验借鉴,以此可以来丰富学前教育基本理论的相关研究。
  第三,为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及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提供相应的研究参考。“对儿童媒介使用情况的研究是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前提。”[14]对3-6岁儿童的媒介生态环境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以此掌握作为数码原住民的他们所处的媒介生态状况如何,并且通过媒介技术分析、文化分析来探析娱乐传播媒介与3-6岁儿童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以此更好地把握在园生活与实际家庭生活的断裂与鸿沟,正如李树培所指出“儿童在学校接触的媒介以传统媒介为主,实际生活中游曳于各种新兴媒体之中”[15]。这样在了解娱乐文化对儿童发展利弊的基础上,方可以提出更具有针对性的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并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四、小结
  娱乐文化不仅对成人产生诸多影响,同样对作为现代传媒原住民的3-6岁儿童也会产生众多影响。我们都生活在媒介文化所造就的娱乐文化当中,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媒介文化已经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的过程,将每一个人都裹挟其中。生活在媒介文化所制造的仪式和景观之中,我们必须‘学会生存’。”[16]但目前还没有针对3-6岁这个年龄阶段儿童专门的研究,也就是还不明确娱乐文化对他们发展具体有什么影响、如何影响以及是何种娱乐媒介对其产生主要的影响。因此亟需对3-6岁儿童发展的媒介生态进行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把握3-6岁儿童所处的娱乐媒介生态环境,即通过调查研究得出此阶段儿童娱乐的媒介种类及其所占比重;第二,分析此种媒介生态环境,抓住媒介的技术特性、商业性、传受众心理等因素;第三,通过实证研究推导出此种媒介生态环境对此阶段儿童的主要影响是什么,包括利弊;最后,根据此前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对策的提出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是在不改变当前媒介生态环境下从多个主体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另一方面则是在改造当前媒介生态环境的过程中我们又能够做什么。
  参考文献:
  [1]李建秋. 从发生学看中国娱乐文化的起源与发展[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54-59.
  [2]秦秀清,王安萍. 娱乐文化与大众心理研究——以“选秀”为视角[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10:58-62.
  [3] [法]居伊·波德(著).景观社会[M]. 王昭风,译.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4.
  [4]张涵.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评析[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09,03:126-131.
  [5]李林容. 电视娱乐的“儿童成人化”与“成人儿童化”[J]. 青年记者,2012,19:40-41.
  [6]龙俊达,冯灵楷. 对当下儿童电视娱乐生态的思考[J]. 新闻知识,2011,05:63-65.
  [7]陆高峰.成人视角下的儿童选秀节目[J]. 青年记者,2009年5月下.
  [8]谢争艳,王芳芳. 焦点话题:谁在扭曲我们的童年[N]. 中国教育报,2006-06-29004.
  [9] [11]谭旭东. 电视文化的实质及其对童年的影响[J]. 宁夏社会科学,2007,02:133-138.
  [10]赵霞. 作为一种景观的童年——当代视像媒介中的童年影像消费现象批判[J]. 浙江社会科学,2011,05:149-154+160.
  [12][13]邵培仁(著). 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5.
  [14]孙爱琴. 儿童早期家庭媒介素养教育的困境及其关键点[J]. 学前教育研究,2014,No.23709:31-37.
  [15]李树培. 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实践、问题与路径[J]. 中国电化教育,2015,No.33904:20-25.
  [16][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426.
  作者简介:王登峰、西北工业大学幼儿园、硕士研究生、小教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