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如何激发初中生学习语文课的兴趣

【作者】 罗中青

【机构】 木马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在初中语文课教学中,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造成获取知识、探究未知的最佳心态。在这种心态下,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都会明显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学习兴趣;培养
  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生动地说明了兴趣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那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呢?
  要建立平等的师生感情。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提出:课堂气氛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有些初中生在小学阶段,由于语文成绩差,最不起眼,可能经常坐“冷板凳”,遭语文老师的“白眼”。进入初中阶段后,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真诚关怀和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尊重他们,信任他们,让学生没有心理上的压力,巧妙拨动学生情绪之弦,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
  利用导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导语即课堂教学的开场白。是教师在正式讲授课文之前,用来引入新课、启发诱导学生学习兴趣的话。它虽然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却是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步骤。好的导语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导语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人又把导语比作磁铁,能牢牢的吸住学生的心魄,上课一开始就给人一种石破天惊,先声夺人之势,让学生一听倾心,整节课会因此高崖泻水,汹涌澎湃,那么这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
  讲究授课艺术,培养学习兴趣。教师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其标志之一即看其是否能够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学的原因分析,其中有教师方面的因素,如讲授语言枯燥无味,讲授方法千篇一律,只注重自己讲,而忽视学生听,长此以往,不但使本来就来就视语文学习为“苦”的学生产生不了兴趣,而且也会引起“乐之者”的厌学情绪,这是一个值得语文教育者引起注意的问题。那么,如何讲究讲授艺术,培养学习兴趣呢?教师应该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在课堂讲授时注意讲授方法和语言的艺术性。如课堂上学习“三段论”的“中项必须周延”这一规则时,首先出示一个错误的推理,即“鸟是卵生动物,鸡是卵生动物,所以鸡是鸟”。当这一例子出示后,他们感到怀疑,“是不是老师讲错了”。借此机会,我又将这一推理以郑重的口气念一遍,顿时教室里笑声四起。“是不是这个推理错了呢?如果错了,那么,它究竟错在哪?”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几个问题上来了,对“知其所以然”产生了兴趣,随后,让学生再对照有关规则进行交流、讨论,最后请一位学生口答上述问题。实验结果证明通过好奇——自学——交流——解答这一活动过程,绝大部分学生不但对这一规则有了较深刻的印象,也大大地调动了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在初中阶段要让学生养成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我觉得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良好的识字、写字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倾听、交流的习惯;勤于朗读背诵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勤于动笔的习惯等。 可见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生的重要,我们相信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肯定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受益匪浅,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注意创设课堂导语。俗话说得好:“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恰当而新颖的导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导语,让学生首先听到的是富有启发性感染力的开场白,定能使学生的精神为之一振,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也就能随之产生了。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就能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优化了课堂教学,这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
  利用朗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朗读是借助有声语言的声音变化,把无声的书面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声有色地进行再表现的方法。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假如教师都能准确地朗读并能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能读好语句的停顿、重音、轻音、语调、语速,富有节奏感,那么学生就可以在准确地有感情的朗读中获得优美的意境、缜密的思路,就能把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融于声音之中,通过朗读能触摸心灵,引起共鸣,排除学生与课文之间的隔阂,达到身临其境、忘我的境界。这样自然地避免了课堂上枯燥无味的满堂灌,变一言堂为众言堂,充分调动学生乐学的积极性,发挥了朗读教学的应有效能。
  利用情境再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没有情境的教学是不存在的。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再现,能增进学生的体验,形成教学氛围和情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在古代诗词曲里,有许多语言隽美、意境深远、充满情趣的佳作,我们可以利用情境再现的教学方法,来博得学生的喜爱。情境再现可通过语言描绘境、图画再现境和实物演示境等来创设意境,教师只要从实际出发,创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作正确、迅速、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能力,掌握各种语文能力为目的,使情境再现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运用现代技术,增强学习兴趣。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渐走入课堂,录音、录象、幻灯以及多媒体等现代电化教学手段能打破时空限制,展现宏大与细微,“观古今于一瞬,抚四海于须臾”,让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人、事、景、物等活起来,动起来。有利于引起审美愉悦,增强学习兴趣。如在讲授散文《听潮》时,我制作了展现海景的课件,在放映大海涨潮、落潮景色画面的同时,配上有海水涨潮、退潮的声音,再伴以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在这种情境下,学生被深深地感染,真正领略了“海的美”。
  成功的语文教学不是用强制手段,而是要培养好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好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从中感悟知识,获取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对培养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