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小学语文高段古诗教学

【作者】 申 啸

【机构】 贵州省务川自治县镇南镇中心完小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古诗词是我国古老辉煌人文传统的代表形式之一,它通过精练的语言、美妙的意象、深邃的思考使人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增强涵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文化教育既是热点又是难题,从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的编排不难看出国家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小学语文教材共选取了优美的古诗文一百三十二篇,占全部文目的百分之三十以上,较现行人教版提高了五十五篇,整体提高程度达百分之七十,这无疑提醒我们提升古诗教学质量迫在眉睫。笔者将根据小学语文实际教育经验从三个方面简单谈谈小学高段古诗教学。
  一、诵读为基,激发兴趣,
  "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的主编温儒敏先生曾说,古诗词教学最佳方式便是学生自己反复诵读,感受诗词音韵之美,汉语之美。切忌逐字逐句、字斟句酌的分析。充分强调了诵读对于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性。诵读不仅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基础课,还是训练学生的阅读语感和审美欣赏技巧之重要途径。小学阶段的五言和七言古诗对仗整齐,诵读起来朗朗上口且极具音韵美感,学生可以在重复诵读的过程中将古诗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与意境反映出来,并从中欣赏古诗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从而登堂入室感悟古诗词的意境。
  非读不能见其美,非读不能知其情,非读不能悟其意。小学高年级段孩子具有相当程度的诵读水平,因此老师要能够引导他们边诵读边加深体会,在放松精神大声朗读的基础上调动想象力读出感情,把全身心融于古诗的意境当中,试着读出对古诗风格的理解,或自然壮美、或离绪别愁或豪放俊爽等。老师在引导诵读中注意掌握好作者的思想感情基调,使学生懂得通过诵读中节奏与重音的运用,表现出作者的独特情感与心理特点,从而优化其古诗词学习的方法与效率。五年级上册的《示儿》一诗,是作者陆游85岁临终前留给后人的绝笔诗。这诗有悲的味道,但基调激昂。首句突出了一个"悲"字,"死去元知万事空"说明了作者将要脱离人世,一切都没了,万物皆空。初读便能体会到诗人悲哀凄凉之情。"但"字反衬出“不见九州同"一事在诗人心中的分量。"悲"字是句眼,词人郁郁而终前的悲怆并非贪图长生,只是未能见到祖国疆域的重新统一的哀默,他惋惜着、无奈着、痛恨着。后一联由悲愤转入高昂,"王师北定中原日",说明词人仍殷切盼望着那一天。最后一句"家祭无忘告乃翁",也是诗人将临死之前的愿望,寄托给了后代子孙,“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体现出陆游至死不忘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
  二、发挥想象,感悟意境
  在我国诗歌史上,任何经过了岁月大浪淘沙而能传唱下来的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一定离不开成功的诗歌意境的创造。王国维认为,诗文中须有以意胜的"有我情境"和以境胜的"无我情境"两个截然不同的美学标准;而关于古诗之所说"的情语"、"景语",他又有着独到的看法"昔人论诗书,有景语、情语之别。未知所有景语,皆情语也。"从文字到诗意,其实便是对意境的创造过程,古诗词意象的掌握是学懂古诗词的根本。如能意识到古诗意境的这种特点并针对性地展开教学,确实能极大改善,且能提高学校古诗教学水平。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文化基础往往决定了他们不易掌握古诗词这样高度概括的文体,小学教师应创设情境引导孩子们体会古诗词的内涵、熏陶他们对美的认识,并通过感受古诗词的意境帮助他们理解古诗是诗人的主体思想感情与周围客观事物共同融通的美学意境,是情与景的完美统一。
  小学高段古诗词教学目标主要集中在理解诗词大意和体会诗词情感两大方面。进一步要求能与诗人诗歌产生共鸣获得情感上的激励和感染。既然古诗文词的意境有着如此重大的含义,那怎样指导学生感受古诗文词的意象呢?大体而言,离不开老师对意象的引导,也离不开学生对字、词、句的认识,对创作背景的剖析以及与作家语言的融合等。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认识诗人的创作特点,认识对字、词、句,对创作语境的剖析,更有助于生学掌握古诗文词的意象。同时老师还要针对学生进行艺术指导,帮助学生勾画出诗人创作中的处境,把学生意识引入诗人的创作日常生活中,这不但有助于学生感受诗歌的意义,更能训练学生思维发散能力。将学生一幅幅内心的日常生活画面用线索相互贯通,不但要求学生对诗意的准确掌握,还要求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力。五年级下册的第一个单元以"童年往事"为题材,第一课的《古诗词三首》由三首七言绝句构成,具体内容都包括古代农村中的孩童日常生活。《稚子弄冰》则描写了孩子们在严寒季节弄冰玩耍,弄冰嬉戏、自得其乐的情景。具体的教学方法有多种,如故事串讲、小作文等。如用故事串的形式讲述《稚子弄冰》时可以这样设计:
师创设情景导入:假如你有一个导演要做一个《稚子弄冰》的微电影,你会怎样安排画面呢?
  生甲:第一幕。冬天一到天气格外的寒冷,小孩子们用家中的小金盆盛了满满一碗水,并将小金盆放在院子里。第二天,天刚才微微亮,小朋友们就很早的起了床,穿上厚重的御寒衣物冲进院子里。一看,昨天盛的一大碗水已经冻成了厚厚的、结实的大冰块,高兴极了。于是左晃晃右摇摇把那冰取了出来。
生乙:第二幕。孩子们又拿着小击槌在冰上很小心的弄了个小小的缝,再把妈妈缝衣服用的彩丝仔细地从缝里穿出,然后将彩丝系成个圈,拿在手上当钲来敲。
  生丙:第三幕。小孩儿们拿出小瓷勺敲打着这块冰,敲出来的声音特别美。"哇,这声音像钲的声音啊,真好听!"一位小朋友赞美道。"不对不对!"另一位小朋友说,"我觉得这声音像磬,玉做的磬!"动听的声音穿过树林,格外得响。他们沉浸在美妙的乐声中,欢呼着奔跑着
  生丁:第四幕。忽然,传来了一种很清脆的、像玉玻璃碎裂的响声。原来有个小孩手中的冰块不小心掉落在地掉落在地,碎成了好几块儿。他不由得口中唉声叹气,脸上也露出失望伤心的神情。
  再如以补白填扩法指导学生感受诗情。补白填扩法就是指导学生通过思考、联系对诗词作品中隐含的画面、情景、细部等加以补充拓展,进一步领悟古诗意境的方法。例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是一首情感极度奔放的爱国诗。此诗第一句直接叙事点题,其余各句都在抒发作者在成都避难时,忽闻胜利消息后手舞足蹈,欣喜若狂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对其加以揣摩体味,补填扩充。可如此设问:"杜甫的欣喜体现在何处?"为启发学生想象,可把这个问题分解成三个小问题:
  ①初闻收复失地的消息时杜甫的反应还可能有哪些?
  ②杜甫的妻子和孩子的表现又是什么?
  ③杜甫在规划自己返乡路线时可能会做些什么?
  这样的层层引导、由浅入深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在脑子里呈现一幅活灵活现的庆祝画面,为深入领会作品的意境作铺垫。
  三、主题教学,拓展迁移
  部编版书双线组元、三位合一的写作模式传达了这么一种讯息、新教材将更加注重阅读教学。各单元以语文要素和习作要求为主要目标编排内容,辅之以"名篇引导"和"课外古典诗词朗读",共同努力构筑一种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读书"的三个合一的阅读结构。也就是说不仅要研读课本教学提供的古诗,还应拓展古诗课外阅读,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有效提高学生的古诗阅读能力。
  窦桂梅是我国主题教学研究的领军人物。主题式教学在统整思维指引下,以尊重教学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基础,以主题为牵引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进行深度挖掘,通过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引导儿童形成主题意义群,为学生的语言发展、思维发展、精神丰富提供充足的机会,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它较传统语文教学方法有明显的优势,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打破教材禁锢,扩宽学生学习范围,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学习内容的结构化及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发生。
  六年级下册的《竹石》把竹子形象拟人化,并经过对竹子环境的描述,强调了竹子品性高洁、意志坚强。梅、兰、竹、菊、冰、雪等形象在古诗中均有着表示心志忠贞、品德崇高的重要意义。故在该诗的教学中,我们将"竹"这一意境拓展开去,将主旨确立为"高峰亮节"。课前提醒孩子搜集品意高洁的代表形象;课中小组分享讨论,内化形成自身的心学习体验;课后拓展与“竹"有关古诗,帮助学生巩固主题式教学方法。拓展部分以下的设计为例:从古至今,都有众多诗人借助青竹传达了自身的情感意识,而这些貌似平凡的青竹也被众多名家传诵。刘孝先《竹》"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元稹《新竹》"惟有团团节,坚贞大小同。"曾巩《南轩竹》"密竹娟娟数十茎,旱天萧洒有高情。"杜甫《苦竹》"味苦夏虫避,丛卑春鸟疑。"在以上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为避免学生课堂分享知识过多过杂导致认知混乱,所以引导学生专门针对"竹"这一意象进行了主题学习。当学生学习了《竹石》这一首诗后,再拓展学习《竹里馆》《庭竹》等古诗。学生在朗读品味中会慢慢发现,这些写竹的诗句都是在讴歌竹子品行高洁的特点,教学难点也因此突破。
  中国古诗文化博大精深,而古诗学习也贯穿了整个学习生涯,如果能在小学这个初始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将对学生后续发展大有裨益,教师也应竭尽所能找寻切实有效的古诗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