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组合作,提升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质量
【作者】 兰 华
【机构】 屏山县大乘镇中心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图形与几何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小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不够成熟,无法理解复杂且抽象的数学知识,在学习几何知识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能引导学生加强对几何图形的观察、分析和总结归纳,能引导学生围绕几何图形内容展开独立且深入的思考。因此教师要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引导小组学生围绕几何图形内容展开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从而在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的同时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组合作;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质量
小学阶段内,图形与几何内容以“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位置、图形与变化”等线索展开,。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逐学段层层推进。确实,我们生活在一个图形的世界中,学生们的目之所及处都有几何图形,楼房的外观是立体图形,楼房的某一个面是平面图形,家庭生活中的餐桌,茶几,床,衣柜,学校中的课桌,窗户,黑板等等都是几何图形,而且只要学生们留心观察生活,那么他们就会发现抽屉的平移,电梯的平移以及风车和轮胎的旋转等。由此可见,图形与几何内容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基本内容,是学生发展自身数学素养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几何图形内容展开学习探究与互动交流,从而在提升学生几何素养的同时提升几何图形教学质量。
一、小组合作,共同构建基本的几何概念和公式定理
基本概念以及公式定理是学生探索几何图形内容的重要基础,试想,如果学生不清楚平行四边形的概念,不理解体积的概念,不知道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那么几何图形的学习探究就无法展开。而且很多几何图形问题都是对基本知识点的延伸,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加强对几何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例如《体积与体积单位》,体积这一几何概念相对而言比较抽像,它是一个空间概念,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与几何直观思维。小组合作模式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互相分享他们对体积的直观感知,具体有吹气球这一活动,有晚上洗脚时水盆水位上升的现象等。当小组学生通过分享交流的方式深入感知体积的概念后,教师再引导他们探索体积单位,感知不同体积单位的大小,并列举出生活中1立方厘米的物体,1立方分米的物体以及1立方米的物体等。学生们有可能列举出生活中的骰子,一颗骰子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有可能列举出生活中的积木,一个积木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还有生活中的魔方,饮料包装箱等。
教师还可以引导小组学生互相解答彼此的疑问,假设学生对体积的理解和运用存在问题,那么他们可以及时求助小伙伴,当小伙伴无法解答某一问题后,学生们再寻求教师的帮助。
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几何问题
几何图形问题的分析与解答,相对其他问题而言比较难,部分问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还有部分问题需要学生在认真分析图形特点的基础上做辅助线,更有部分问题需要学生展开一定的空间想象。学生个人分析解答这类几何图形问题时,有可能存在没有解题思路的问题,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让学生集思广益,可以引导学生加强对几何图形的观察分析与总结归纳。因此教师要引导小组学生共同分析和解答几何问题,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有题目是引导学生计算圆环的面积,有题目是引导学生计算阴影部分的面积,有题目是引导学生计算。关于这一类题目,每一个学生都要认真审题,分析几何图形的特点,或者是画出具体的图形,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或者是画出辅助线,并列出具体的计算步骤,然后与小伙伴分享自己最终的计算答案,优化计算过程。
还例如长方体、正方体的应用问题:给出某一长方体的长宽高,求这个长方体能盛水多少升?假设往水箱里装入3升水,求水深的高度。这一问题难度不大,关键是体积单位的转化。长方体的长宽高用厘米、分米、米等做单位,最终计算出的数据也是用立方厘米,立方米等做单位,因此学生需要将立方厘米、立方米等单位转化成升。小组合作模式下,同样是学生个人作出分析解答,然后学生们聚在一起互相分享体积单位的转化以及问题的解答过程。
三、小组合作,共同加强整理总结
几何图形知识内容的整理与反思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几何图形认知过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其对学生的数学认知活动起着指导、支配、决定、监控的作用。比如对几何错题的整理和总结,学生们不仅需要分析错误原因,还需要分析与其相关的题目类型,还会对其中涉及到的基本知识点和数学思想等加以深入的探究和运用。而且学生个人总结出的内容与自己的认知能力以及思维习惯有关,所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以多元化的视角理解几何图形内容。
教师可以引导小组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整个单元内容进行整理总结。如《长方体、正方体》,这一单元是立体图形知识的重要基础,其中的表面积、体积等概念也是学生后续学习圆柱体、圆锥体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单元内的知识内容,或者是将基本知识点整理成思维导图的方式,或者是将基本知识点按照教材顺序写出来。当学生们梳理清基本知识内容后,可以将单元内的典型练习题目进行整理归纳,包括求解某一物体体积的问题,包括求解组合立体图形体积的问题等等。教师要认真查看学生总结的知识点和习题内容,并对其进行适当的补充。
四、小组合作,共同展开动手操作活动
动手操作是数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大部分数学概念以及公式定理等都是通过实践活动总结出来。且动手操作活动涉及到了多个操作步骤,有基本的剪、折以及测量和称重,还需要设计以及分享交流等,所以需要学生们之间的团结协作。因此教师要引导小组学生展开动手操作,从而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一般是直接呈现出面积计算公式,引导学生在理解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加以灵活运用。小组合作模式下,教师要引导小组学生展开动手操作,共同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总结过程。具体是学生们准备好平行四边形的卡片,然后通过剪补的方式,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观察转化前后的图形特点,并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还有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总结,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总结等,教师都可以引导小组学生准备好相应的图形卡片,然后运用转化的思想,将未知面积公式的图形转化成已知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从而得出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还例如综合实践活动《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那么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提前准备好若干个大小形状一样的长方体,引导学生探索如何运用最少的包装纸将若干个长方体包在一起。那么学生就要思考如何摆放长方体才能让其最终呈现出的立体图形表面积最小,并要计算出多种包装方式所需要运用到的包装纸等。
总而言之,教师要引导小组学生围绕几何图形的基本知识点以及典型问题展开互动交流,要引导小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加强对几何图形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直观思维,从而在提升学生数学能力的同时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郑琳.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图形教学运用小组合作的探究[J].知识文库,2020(03):71.
[2]万立英.浅谈基于小组合作模式下的小学数学几何概念教学策略[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1(02):78.
[3]韩科杰,周毅.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难点与教学方式探索[J].新课程(小学),2018(03):88-89.
关键词:小组合作;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质量
小学阶段内,图形与几何内容以“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位置、图形与变化”等线索展开,。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逐学段层层推进。确实,我们生活在一个图形的世界中,学生们的目之所及处都有几何图形,楼房的外观是立体图形,楼房的某一个面是平面图形,家庭生活中的餐桌,茶几,床,衣柜,学校中的课桌,窗户,黑板等等都是几何图形,而且只要学生们留心观察生活,那么他们就会发现抽屉的平移,电梯的平移以及风车和轮胎的旋转等。由此可见,图形与几何内容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基本内容,是学生发展自身数学素养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几何图形内容展开学习探究与互动交流,从而在提升学生几何素养的同时提升几何图形教学质量。
一、小组合作,共同构建基本的几何概念和公式定理
基本概念以及公式定理是学生探索几何图形内容的重要基础,试想,如果学生不清楚平行四边形的概念,不理解体积的概念,不知道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那么几何图形的学习探究就无法展开。而且很多几何图形问题都是对基本知识点的延伸,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加强对几何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例如《体积与体积单位》,体积这一几何概念相对而言比较抽像,它是一个空间概念,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与几何直观思维。小组合作模式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互相分享他们对体积的直观感知,具体有吹气球这一活动,有晚上洗脚时水盆水位上升的现象等。当小组学生通过分享交流的方式深入感知体积的概念后,教师再引导他们探索体积单位,感知不同体积单位的大小,并列举出生活中1立方厘米的物体,1立方分米的物体以及1立方米的物体等。学生们有可能列举出生活中的骰子,一颗骰子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有可能列举出生活中的积木,一个积木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还有生活中的魔方,饮料包装箱等。
教师还可以引导小组学生互相解答彼此的疑问,假设学生对体积的理解和运用存在问题,那么他们可以及时求助小伙伴,当小伙伴无法解答某一问题后,学生们再寻求教师的帮助。
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几何问题
几何图形问题的分析与解答,相对其他问题而言比较难,部分问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还有部分问题需要学生在认真分析图形特点的基础上做辅助线,更有部分问题需要学生展开一定的空间想象。学生个人分析解答这类几何图形问题时,有可能存在没有解题思路的问题,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让学生集思广益,可以引导学生加强对几何图形的观察分析与总结归纳。因此教师要引导小组学生共同分析和解答几何问题,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有题目是引导学生计算圆环的面积,有题目是引导学生计算阴影部分的面积,有题目是引导学生计算。关于这一类题目,每一个学生都要认真审题,分析几何图形的特点,或者是画出具体的图形,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或者是画出辅助线,并列出具体的计算步骤,然后与小伙伴分享自己最终的计算答案,优化计算过程。
还例如长方体、正方体的应用问题:给出某一长方体的长宽高,求这个长方体能盛水多少升?假设往水箱里装入3升水,求水深的高度。这一问题难度不大,关键是体积单位的转化。长方体的长宽高用厘米、分米、米等做单位,最终计算出的数据也是用立方厘米,立方米等做单位,因此学生需要将立方厘米、立方米等单位转化成升。小组合作模式下,同样是学生个人作出分析解答,然后学生们聚在一起互相分享体积单位的转化以及问题的解答过程。
三、小组合作,共同加强整理总结
几何图形知识内容的整理与反思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几何图形认知过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其对学生的数学认知活动起着指导、支配、决定、监控的作用。比如对几何错题的整理和总结,学生们不仅需要分析错误原因,还需要分析与其相关的题目类型,还会对其中涉及到的基本知识点和数学思想等加以深入的探究和运用。而且学生个人总结出的内容与自己的认知能力以及思维习惯有关,所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以多元化的视角理解几何图形内容。
教师可以引导小组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整个单元内容进行整理总结。如《长方体、正方体》,这一单元是立体图形知识的重要基础,其中的表面积、体积等概念也是学生后续学习圆柱体、圆锥体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单元内的知识内容,或者是将基本知识点整理成思维导图的方式,或者是将基本知识点按照教材顺序写出来。当学生们梳理清基本知识内容后,可以将单元内的典型练习题目进行整理归纳,包括求解某一物体体积的问题,包括求解组合立体图形体积的问题等等。教师要认真查看学生总结的知识点和习题内容,并对其进行适当的补充。
四、小组合作,共同展开动手操作活动
动手操作是数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大部分数学概念以及公式定理等都是通过实践活动总结出来。且动手操作活动涉及到了多个操作步骤,有基本的剪、折以及测量和称重,还需要设计以及分享交流等,所以需要学生们之间的团结协作。因此教师要引导小组学生展开动手操作,从而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一般是直接呈现出面积计算公式,引导学生在理解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加以灵活运用。小组合作模式下,教师要引导小组学生展开动手操作,共同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总结过程。具体是学生们准备好平行四边形的卡片,然后通过剪补的方式,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观察转化前后的图形特点,并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还有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总结,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总结等,教师都可以引导小组学生准备好相应的图形卡片,然后运用转化的思想,将未知面积公式的图形转化成已知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从而得出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还例如综合实践活动《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那么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提前准备好若干个大小形状一样的长方体,引导学生探索如何运用最少的包装纸将若干个长方体包在一起。那么学生就要思考如何摆放长方体才能让其最终呈现出的立体图形表面积最小,并要计算出多种包装方式所需要运用到的包装纸等。
总而言之,教师要引导小组学生围绕几何图形的基本知识点以及典型问题展开互动交流,要引导小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加强对几何图形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直观思维,从而在提升学生数学能力的同时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郑琳.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图形教学运用小组合作的探究[J].知识文库,2020(03):71.
[2]万立英.浅谈基于小组合作模式下的小学数学几何概念教学策略[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1(02):78.
[3]韩科杰,周毅.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难点与教学方式探索[J].新课程(小学),2018(03):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