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树人重立德 为国育英才
【作者】 王 蕾 李守玲
【机构】 徐福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德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然而现代中学德育却由于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等存在着的一些问题面临着种种困境,如何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真正的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实际就德育存在的问题和教育对策谈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旨在让每一位中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并最终成才。
关键词:中学生 德育 教育
一、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它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可以说学校德育工作渗透在学校各个教育教学活动的环节和细节中。
而素质教育又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林崇德认为:“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可见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二、当代中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
1.思想表现错位。一些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向发生倾斜。在对待个人与集体等关系上存在唯我现象,在对待正面事物上存在抵触心态,不屑追求知识,嘲讽打击好人好事。较缺乏同情心、宽容心和孝敬心,不懂得如何尊重人等。
2.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乐于助人的优良传统弱化,享乐主义思想抬头。部分学生正在不切实际地追求和攀比高档,甚至看不起劳动,生活中大手大脚,奢侈浪费。
3.法纪观念和社会公德淡薄,日常行为极不规范,部分学生存在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出现打架斗殴、拉帮结派、语言粗鲁、贪玩抽烟、随手乱丢垃圾、破坏公物、不讲卫生等现象,甚至为了个人利益损坏他人或集体的利益,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
4.厌学情绪严重。据抽查,近20%的学生不爱学习、甚至不想学习,他们大部分抱有读书没用的想法,认为只要有钱便可畅行天下,他们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喜欢泡在网吧玩游戏,对自己的学业持放弃态度。
三、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中学生表现出的种种现象令人堪忧,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的密切配合。针对上述情形,笔者对学校德育教育提出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1.加强道德教育,关注心理健康教育。
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讲道德是做人的起码原则,中学生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初步的职业道德教育,具体表现在坚持“五爱”、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另外,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具有情绪不稳定,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尚未定型,以及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特点,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尤为关键。尽量做到增强学生的交往能力,培养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情绪,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学会自我调节情绪、意志坚强等。
2.将思想道德教育与知法守法教育结合起来。
以守法教育来推动青年的思想道德教育,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制。
3.学校德育工作应该做到五点。
首先,学校要全面贯彻教学方针,对学生经常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做到“德育经常化”。
其次,突出一个“管”字,加强管理,健全相应的制度、目标,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以贯彻执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进行量化管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更好地、准确地考查学生行为表现,及时表扬好人好事,纠正不良倾向,坚持做到“德育制度化”和“德育管理量化”。
再次,做到“德育学生化”。德育工作应让学生参加、处处考虑学生的需要,通过自治、自愿、自律,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使学生满意、高兴。德育学生化突出一个“导”字,开展各种活动,发扬民主树新风,为学生办好实事,引导和疏导学生积极向上。
第四,可以通过第二课堂和学生丰富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增长知识和才智,为振兴中华、建设四化而勤奋学习,用社会主义思想去占领精神文明阵地。开发学生的特长和智力,组织学生阅读健康有益的报刊,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对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做到“德育知识化”。
最后,“德育社会化”是不可忽略的。社会齐抓共管,优化社会环境,用优良的环境感染人,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加强学校和家庭、社会的联系,争取社会的配合,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必要的。
4.结合时政教育和班会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
班会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对班集体的发展,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好的班会课是师生智慧的结晶、师生或学生之间情感的交融、学生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黄金时段。另外,充分发挥时政教育功能,可以培养学生关心时政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与祖国的兴盛相联系,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
5.提倡个性发展教育。
个性发展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中学生主要是进行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个性发展教育的迫切任务之一就是要在尊重发展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培养健康的道德观和人生观。
6.以学生的养成教育为基础,注意教师的言传身教。
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养成教育开始,从一点一滴抓起,做到常规管理与检查评比相结合,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
总之,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当然,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的密切配合。教育改革也应把着眼点之一放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上,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实际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关键词:中学生 德育 教育
一、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它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可以说学校德育工作渗透在学校各个教育教学活动的环节和细节中。
而素质教育又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林崇德认为:“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可见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二、当代中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
1.思想表现错位。一些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向发生倾斜。在对待个人与集体等关系上存在唯我现象,在对待正面事物上存在抵触心态,不屑追求知识,嘲讽打击好人好事。较缺乏同情心、宽容心和孝敬心,不懂得如何尊重人等。
2.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乐于助人的优良传统弱化,享乐主义思想抬头。部分学生正在不切实际地追求和攀比高档,甚至看不起劳动,生活中大手大脚,奢侈浪费。
3.法纪观念和社会公德淡薄,日常行为极不规范,部分学生存在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出现打架斗殴、拉帮结派、语言粗鲁、贪玩抽烟、随手乱丢垃圾、破坏公物、不讲卫生等现象,甚至为了个人利益损坏他人或集体的利益,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
4.厌学情绪严重。据抽查,近20%的学生不爱学习、甚至不想学习,他们大部分抱有读书没用的想法,认为只要有钱便可畅行天下,他们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喜欢泡在网吧玩游戏,对自己的学业持放弃态度。
三、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中学生表现出的种种现象令人堪忧,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的密切配合。针对上述情形,笔者对学校德育教育提出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1.加强道德教育,关注心理健康教育。
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讲道德是做人的起码原则,中学生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初步的职业道德教育,具体表现在坚持“五爱”、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另外,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具有情绪不稳定,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尚未定型,以及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特点,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尤为关键。尽量做到增强学生的交往能力,培养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情绪,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学会自我调节情绪、意志坚强等。
2.将思想道德教育与知法守法教育结合起来。
以守法教育来推动青年的思想道德教育,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制。
3.学校德育工作应该做到五点。
首先,学校要全面贯彻教学方针,对学生经常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做到“德育经常化”。
其次,突出一个“管”字,加强管理,健全相应的制度、目标,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以贯彻执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进行量化管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更好地、准确地考查学生行为表现,及时表扬好人好事,纠正不良倾向,坚持做到“德育制度化”和“德育管理量化”。
再次,做到“德育学生化”。德育工作应让学生参加、处处考虑学生的需要,通过自治、自愿、自律,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使学生满意、高兴。德育学生化突出一个“导”字,开展各种活动,发扬民主树新风,为学生办好实事,引导和疏导学生积极向上。
第四,可以通过第二课堂和学生丰富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增长知识和才智,为振兴中华、建设四化而勤奋学习,用社会主义思想去占领精神文明阵地。开发学生的特长和智力,组织学生阅读健康有益的报刊,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对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做到“德育知识化”。
最后,“德育社会化”是不可忽略的。社会齐抓共管,优化社会环境,用优良的环境感染人,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加强学校和家庭、社会的联系,争取社会的配合,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必要的。
4.结合时政教育和班会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
班会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对班集体的发展,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好的班会课是师生智慧的结晶、师生或学生之间情感的交融、学生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黄金时段。另外,充分发挥时政教育功能,可以培养学生关心时政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与祖国的兴盛相联系,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
5.提倡个性发展教育。
个性发展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中学生主要是进行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个性发展教育的迫切任务之一就是要在尊重发展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培养健康的道德观和人生观。
6.以学生的养成教育为基础,注意教师的言传身教。
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养成教育开始,从一点一滴抓起,做到常规管理与检查评比相结合,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
总之,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当然,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的密切配合。教育改革也应把着眼点之一放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上,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实际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