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创新德育工作方式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作者】 李修胜

【机构】 龙港镇巴曹二小

【摘要】
【关键词】
【正文】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个性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特征。造就和谐的人的个体,就是要使一个人有健全的人格,又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能合理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到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融入集体。集体和谐是建立在个体和谐基础之上的,社会和谐也有赖于人的和谐,即社会发展是以人为主体的,人的发展是以个体为本位的,由此看来,促进个体的人的和谐成长发展是社会的主要工作与职责,人的和谐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本特征。
  和谐社会构建中人的和谐发展的实践,要求现代价值观念和伦理精神的支持,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价值理念和运作模式.然而在如此重大的社会变革和如此强烈的社会要求下,主宰学校德育运作的仍是基于较封闭、较单一的传统德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因其忽视和谐社会中开放和价值多元的事实,忽视德育固有的主体性本质及其忽视和谐发展的人对自主性和创造精神的呼唤,因此,在实现人的和谐发展过程中日显苍白,不能发挥其传递时代精神,塑造时代品格,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的作用。如何做好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呢?笔者作如下探讨:  
  一、精心抓好学校德育阵地建设
  (一)利用课堂学科进行教育。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本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编写的适合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门教材,内容浅易,通俗易懂。我们充分利用这门教材内容,结合身边实例,生动形象、直观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结合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利用各种图画文字,向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革命领袖爱集体的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学习社会公德,教会他们弃污取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树立远大理想,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利用少先队对学生进行教育。
  少先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充分利用少先队组织为载体,是我们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充分发挥其组织作用,运用其特有的教育手段,通过队员当家作主的集体生活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进行教育,例如:充分用好红领巾广播站的宣传阵地作用,每天广播丰富的节目来充实学生的文化生活,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受到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利用每年的“六一”和“元旦”,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展“建立文明校园”活动,培养学生讲文明、讲卫生,有礼貌的行为习惯;开展“手拉手”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班集体、团结友爱,互相谦让的优良品质;开展“我帮妈妈干一份活”的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孝敬父母、珍惜劳动果实的优良品质;开展“比学习,不比吃穿”的活动教育学生勤俭节约,努力学习的好习惯;利用各种节庆日开展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如:每逢节日来临之前安排各班出一期主题鲜明的板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另外在国庆节期间开展“唱响红歌”歌咏比赛,向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家乡的教育;在教师节开展“我为教师献一份礼”活动,培养学生努力学习,尊敬师长的教育。
  (三)开展“五爱,五讲教育”的主题队会,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
  利用班队会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学校规章制度》以及各种法律法规,强化学生道德规范和提高学生法规意识。成立纪卫检查小组,开展文明班集体、卫生流动红旗的评比活动,促进学生的基本文明行为习惯和养成教育。利用红领巾广播站,黑板报,国旗下讲话,晨会等形式表扬和倡导“好人好事”和良好的道德规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家庭教育是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是从家中带来的。为了更好的教育学生,教师应该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掌握和了解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情况,帮助家长端正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家教水平,并倡导家长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和言行举止要成为子女的楷模,主动向家长宣传教育子女的方法、典型,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一致,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德育是枯燥的,口头说教一百遍,不如学生动手做一做,也只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才能把我们的德育目标内化为学生的内在意识。为此,学校还开展了“感恩党、跟党走”演讲比赛,“光辉的旗帜”征文比赛等活动。只是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认为别人对他(她)关心是理所当然的,以自己为中心,因此,当别人需要他们献出爱心的时候,以各种理由推脱。鉴于这种情况,学校巧抓机遇,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校班(队)会、国旗下讲话、宣传栏、黑板报、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等,不失时机的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的转化为道德行为。例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教育”。要求每位学生为父母做一件事,事无大小,只要做了就行,有的学生为父母制作了一张生日贺卡,有的学生为父母洗一件衣服,有的学生为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表达出了他们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思想认识,净化自己的心灵。
  三、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
  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学校应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创设一个时时爱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学校应健全教育阵地,如: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阅览室、少先队活动室等。让每一堵墙壁成为无声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学校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展升旗仪式和系列化的国旗下的讲演。这些活动都充分体现了学生参与的全体性、教育目的的素质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俗话说:做人难,育人更难。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你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你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品德。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