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之我见
【作者】 何 文
【机构】 三河市第四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如今小组合作学习课堂缺的不是活泼有余的教学情境,不是热热闹闹的教学气氛,也不是表面的小组合作形式,而是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和策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发展呢?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是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首先,成立合作学习小组。开学初期,我先通过摸底考试,认真分析学生的特点,每个班都组建了合作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四至六人,并且都给小组起了响亮的名字,如“柯南小组”“非常8+1”“king”等;其次,明确地规定小组成员各自的责任与义务。再次,课前3分钟,各就各位,学生按学习小组固定位置坐在一起。学生按固定位置坐,以便我更好地了解学生,从而进行分层教学,以及方便学生之间的相互监督。对小组每个成员进行编号,4个成员分别编为1-4号,所有小组相同编号的学生都坐在每一组的同一个位置。小组4个成员进行详细分工,如1号是组长,2号是中心发言人,3号记录员,4号报告者——每个编号都有具体的职责。最后是评价机制与激励策略,我让学生参与学习结果评价,做好学生学习跟踪档案袋,构建新的学科成绩评价机制;合理引进竞争和奖励机制,我适时跟进激励评价。
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参与学习评价过程,可以在相互沟通协商中,增进小组成员和小组之间的了解和感情,易于形成积极、友好、平等和民主的评价关系,这也将有助于评价者在评价进程中有效地对被评价者的发展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帮助被评价者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促进其不断改进,获得发展。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定期引导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开展自评和小组成员的互评;同时也进行小组之间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通过这些多元化的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
互动合作的讨论式。正确实施讨论策略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在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在积极的互动与交流中获取新知,拓展思维,发展能力。小组讨论的形式在合作学习中应用最为广泛,因为其设计简单,容易操作,而且场面热闹。地理教材内容如果是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我主要采用讨论式。
激励合作的竞赛式。地理课堂上经常要求将地理事物落实在图上,特别是中国的山脉、大洲和大洋、中国的铁路分布等内容。这些内容单一,要求记忆量大,单单是老师讲,学生听,肯定枯燥乏味。在学习《地形复杂多样》这节课时,我课前准备好空白的《中国山脉分布图》和剪好的中国山脉的名称,在课堂上,在把中国各种走向的山脉落实在图上的教学环节中,我通过竞赛式来完成。先明确告诉学生活动的目的,即将不同走向的山脉粘贴在空白的《中国山脉分布图》上,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准确。活动完成之后,由我和同学共同选出表现最佳的小组。还有学习《大洲和大洋》时,我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利用课前剪好的大洲轮廓图,通过竞赛,粘贴在小黑板上,看哪一组贴得又快又准确。这样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加深了记忆,激起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
巧设认知冲突的探究式。地理教学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认知冲突的情景,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愿望,让学生大胆说、放心议。在学习大陆漂移学说时,我设计这样一个情景:拿一张带有图画和文字的纸,然后把它撕成参差不齐的两半,问学生:有哪些方法可以证明它们曾经是同一张纸呢?学生纷纷发表见解,从纸的质地、印刷文字和图的行列分布、纸的边缘是否能拼合在一起等方面进行论证,然后我用电脑动画演示非洲和南美洲的拼合图,让学生讨论: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学生很容易得出非洲和南美洲原来是连在一起的结论。我进一步引导启发学生:“现在你们只是通过观察推测结论,能否就此判断它们原来一定是一个整体?”──不能。“任何一个科学结论都要讲证据,你准备用哪些方法证明你的推测?请大胆设想,看哪个小组哪位同学的方法最多、最科学?”学生的思维和表现欲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各个小组经过热烈讨论后纷纷派代表走上讲台指图讲解,有的小组从物种的角度论证:南美东海岸和非洲西海岸发现了海牛和鸵鸟,而这两种动物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从而说明它们原来是连在一起的;有的小组受到拼纸的启示,从地层地质年龄和化石的相似和衔接角度论证;还有的小组查阅世界山脉分布图,从山脉的分布加以论证。我又不失时机地布置了一个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讨论:“你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只要你善于观察、用心思考,其实真理就在你身边。”“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疑问,不要迷信权威,打破常规,敢于尝试,为自己的思想而奋斗”。“很多伟大的发现,表面上往往是偶然的,但其实是知识累积的结果”。“任何事情都不能只从表面上去判定它的性质,而要去深入透彻地去勘察、了解才能作出结论”。“成功=大胆的假设+不懈努力+无数次实践,只有无所畏惧的人才能发现真理”。学生的每一个回答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讨论、验证、得出结论,亲身体验到知识的创造经历,即让学生感到学习地理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又体验到学习地理的乐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我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各种游戏、活动,并采用各种方法,让学生明白:自己只是社会中千千万万个人中间的小小一员,不可能孤立地在社会上生存,必须依赖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与他人交往是一件多么愉快、多么有意义的事:比我好的同学,我能得到他的帮助;比我差的同学,我能帮助他,自己也从中得到锻炼,每一个人都是我的学习伙伴,都是我的合作者。相信学生,给学生表现的机会,你可能就会影响他的一生。
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学方式为初中地理教学带来了一次革新,当然这次革新还是比较成功的,因为地理知识涉及面广且知识比较散,所以记忆起来会很吃力,而小组合作教学通过组间讨论互动集多人力量能更好的掌握地理知识。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要继续努力,发现更多的问题并及时解决,让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学方式更好的服务于初中地理。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如今小组合作学习课堂缺的不是活泼有余的教学情境,不是热热闹闹的教学气氛,也不是表面的小组合作形式,而是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和策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发展呢?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是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首先,成立合作学习小组。开学初期,我先通过摸底考试,认真分析学生的特点,每个班都组建了合作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四至六人,并且都给小组起了响亮的名字,如“柯南小组”“非常8+1”“king”等;其次,明确地规定小组成员各自的责任与义务。再次,课前3分钟,各就各位,学生按学习小组固定位置坐在一起。学生按固定位置坐,以便我更好地了解学生,从而进行分层教学,以及方便学生之间的相互监督。对小组每个成员进行编号,4个成员分别编为1-4号,所有小组相同编号的学生都坐在每一组的同一个位置。小组4个成员进行详细分工,如1号是组长,2号是中心发言人,3号记录员,4号报告者——每个编号都有具体的职责。最后是评价机制与激励策略,我让学生参与学习结果评价,做好学生学习跟踪档案袋,构建新的学科成绩评价机制;合理引进竞争和奖励机制,我适时跟进激励评价。
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参与学习评价过程,可以在相互沟通协商中,增进小组成员和小组之间的了解和感情,易于形成积极、友好、平等和民主的评价关系,这也将有助于评价者在评价进程中有效地对被评价者的发展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帮助被评价者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促进其不断改进,获得发展。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定期引导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开展自评和小组成员的互评;同时也进行小组之间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通过这些多元化的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
互动合作的讨论式。正确实施讨论策略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在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在积极的互动与交流中获取新知,拓展思维,发展能力。小组讨论的形式在合作学习中应用最为广泛,因为其设计简单,容易操作,而且场面热闹。地理教材内容如果是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我主要采用讨论式。
激励合作的竞赛式。地理课堂上经常要求将地理事物落实在图上,特别是中国的山脉、大洲和大洋、中国的铁路分布等内容。这些内容单一,要求记忆量大,单单是老师讲,学生听,肯定枯燥乏味。在学习《地形复杂多样》这节课时,我课前准备好空白的《中国山脉分布图》和剪好的中国山脉的名称,在课堂上,在把中国各种走向的山脉落实在图上的教学环节中,我通过竞赛式来完成。先明确告诉学生活动的目的,即将不同走向的山脉粘贴在空白的《中国山脉分布图》上,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准确。活动完成之后,由我和同学共同选出表现最佳的小组。还有学习《大洲和大洋》时,我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利用课前剪好的大洲轮廓图,通过竞赛,粘贴在小黑板上,看哪一组贴得又快又准确。这样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加深了记忆,激起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
巧设认知冲突的探究式。地理教学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认知冲突的情景,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愿望,让学生大胆说、放心议。在学习大陆漂移学说时,我设计这样一个情景:拿一张带有图画和文字的纸,然后把它撕成参差不齐的两半,问学生:有哪些方法可以证明它们曾经是同一张纸呢?学生纷纷发表见解,从纸的质地、印刷文字和图的行列分布、纸的边缘是否能拼合在一起等方面进行论证,然后我用电脑动画演示非洲和南美洲的拼合图,让学生讨论: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学生很容易得出非洲和南美洲原来是连在一起的结论。我进一步引导启发学生:“现在你们只是通过观察推测结论,能否就此判断它们原来一定是一个整体?”──不能。“任何一个科学结论都要讲证据,你准备用哪些方法证明你的推测?请大胆设想,看哪个小组哪位同学的方法最多、最科学?”学生的思维和表现欲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各个小组经过热烈讨论后纷纷派代表走上讲台指图讲解,有的小组从物种的角度论证:南美东海岸和非洲西海岸发现了海牛和鸵鸟,而这两种动物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从而说明它们原来是连在一起的;有的小组受到拼纸的启示,从地层地质年龄和化石的相似和衔接角度论证;还有的小组查阅世界山脉分布图,从山脉的分布加以论证。我又不失时机地布置了一个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讨论:“你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只要你善于观察、用心思考,其实真理就在你身边。”“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疑问,不要迷信权威,打破常规,敢于尝试,为自己的思想而奋斗”。“很多伟大的发现,表面上往往是偶然的,但其实是知识累积的结果”。“任何事情都不能只从表面上去判定它的性质,而要去深入透彻地去勘察、了解才能作出结论”。“成功=大胆的假设+不懈努力+无数次实践,只有无所畏惧的人才能发现真理”。学生的每一个回答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讨论、验证、得出结论,亲身体验到知识的创造经历,即让学生感到学习地理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又体验到学习地理的乐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我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各种游戏、活动,并采用各种方法,让学生明白:自己只是社会中千千万万个人中间的小小一员,不可能孤立地在社会上生存,必须依赖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与他人交往是一件多么愉快、多么有意义的事:比我好的同学,我能得到他的帮助;比我差的同学,我能帮助他,自己也从中得到锻炼,每一个人都是我的学习伙伴,都是我的合作者。相信学生,给学生表现的机会,你可能就会影响他的一生。
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学方式为初中地理教学带来了一次革新,当然这次革新还是比较成功的,因为地理知识涉及面广且知识比较散,所以记忆起来会很吃力,而小组合作教学通过组间讨论互动集多人力量能更好的掌握地理知识。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要继续努力,发现更多的问题并及时解决,让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学方式更好的服务于初中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