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借助多媒体使化学教学更精彩

【作者】 王潇南 秦旭日

【机构】 龙口市新港路学校 龙口经济开发区龙口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化学是一门看似抽象却又存在各种表征的自然科学,很多学生都感觉它深奥而枯燥,通过现场实验可以增加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但是往往会遇到实验失败的情形,对课堂教学和学生对科学的认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众所周知,视觉和听觉是人类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来源,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正是实现视觉和听觉有效结合的教学形式。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抽象的理论知识运用图片、视频、关系图表等形式,合理创设教学情景,向学生充分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从不同角度,不同的场景解释发生的化学现象,有效地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沙赫特.辛格的情绪理论研究认为:情绪产生受环境事件、生理状态、认知过程三个条件所制约。其中认知因素是决定情绪性质的关键。新课程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因此教师必须进行有效备课,在充分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备课的重点应该合理转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然成为化学教学有效备课的关键。如何创设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有强烈兴趣的情景,是摆在每一个教师面前的新课题。在化学第一册《硫酸》一章中,讲解硫酸性质时,通过多媒体展示清华学子刘海洋为“考证黑熊嗅觉是否灵敏”而用硫酸泼向北京动物园的黑熊事件,展示黑熊受伤后照片,启发学生硫酸的性质有哪些?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对硫酸性质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2.激发疑问,研讨问题。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通过化学教学,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获得充分的发展。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首先要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有更深的体验、更高的兴趣,从而更容易提出问题。在教育实践中,要合理选用“问题研讨”教学模式。“问题研讨”主要内容涉及有化学与生活、方法与规律、拓展与延伸以及理论性强且中学又无法通过实验进行探究等问题,其中有些问题还具有一定的思维难度。“问题研讨”在课堂教学中应用“问题情境→自主探究→合作研讨→总结评价”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程序,在问题情境阶段,要明确问题目标和解决问题目标的相关知识;在自主学习阶段,要收集、处理与解决问题有关的信息,如教科书提供的信息、媒体提供的信息、老师提供的信息以及与解决问题有关的已有知识等;在合作研讨阶段,要采用多样化的讨论模式,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交流探究成果;在总结评价阶段,不但要总结所探讨问题的结论,更要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程序,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述探究成果。这样,就能收到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可见,通过直观手段以图象、动画、影像、声音等多种媒体来反映事物本质,逼真地表现事物的存在和动态变化,诱发学生思维,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例如讲解《钠的化合物》一章NaHCO3性质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大教学容量,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意识,我国四大发明历史悠久,但到近代却备受外国列强压迫侮辱,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意识,播放侯德榜拒绝外国优厚待遇,毅然回国,改进“索尔维制碱法”,发明“联合制碱法”,打破了外国垄断制碱业,制造出中国的纯碱,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的影像,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树立学习目标。
  3.实验展示,强调重点。化学是抽象且深奥的,降低难度的方法之一就是变抽象为直观。现代教学观十分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多媒体课件能把学生难以想象的表象呈现于眼前,变抽象为直观,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实验探究”在多媒体教学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实验探究的基本程序:实验问题情景→学生猜想假设→自主设计方案→自主实验探究→合作交流讨论→总结评价体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果严格按照探究式教学的程序,那么,学生自主的空间非常狭小甚至没有,无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老师适当地给予点拨,让学生进入实验探究之中。通过实验探究,将知识的难点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如在《晶体类型》一节,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及原子晶体三者微观结构,学生难以想象,通过Flash动画,将NaCl晶体结构,CO2晶体结构,以及金刚石晶体结构,具体形象呈现于屏幕之上,使学生生动直观的认识到晶体的构成,变抽象为形象,有效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4.创新思维,突破难点。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学习动机强度可达到最佳水平;学习任务比较困难时,学习动机强度较低。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习任务的难易合理调整学习动机强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方法很多,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开放问题条件,开放问题,开放解决问题的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呈现各种可能性,有助学生思维的发散,思考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与途径,既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实现创造的可能。如《化学平衡》一课中,利用Flash制出课件蔗糖的溶解,形象直观的说明,在达到溶解平衡状态时,溶解和结晶过程并没有停止,只是速率相等,方向相反,因此,溶解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直观形象的分析化学平衡动、定、变三大特征,使抽象的化学平衡状态定义易于理解,为学生学习下节《化学平衡的移动》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积极有效的备课,将多媒体技术和教学内容科学合理的结合起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合理融入“问题研讨”和“实验探究”两种有效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