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试论当前中学德育教育的误区及应对策略
【作者】 魏 茜
【机构】
【摘要】【关键词】
【正文】三国时候的黄忠和魏延同为西蜀名将,“才”俱超群。对拒不投降、城破后闭门高卧的黄忠,刘备及孔明亲往拜之,尊敬有加,礼貌备至;可对主动来降、不惜杀主献城以表忠心的魏延,孔明却喝令推出斩之,经诸将求情方饶了性命,仍免不了一顿训斥。黄魏二人何以受到如此迥然相异的待遇?德之异也。史学家司马光在博览历史、通考古今之后曾断言曰:“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可见,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德育教育的力度和深度更是评价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依据。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笔者通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思考,就目前中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以期寻求有效的教育途径。
一、家庭环境导致的误区。
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伦理传统和文化习俗,家族观念强烈,“根”的意识浓郁。这一方面有着积极作用,比如有利形成父慈子孝、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等良好道德风尚,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但同时又有消极影响,诸如滋生“小家庭观”的自私意识,尤其是极易造成对下一代的溺爱。自实施“计划生育”的国策以来,中国现今差不多80%以上的家庭是独生子女,几代人均把振兴家业和延续“根”的希望寄托在这些“独子”、“独女”身上,太多太深的关怀和爱意让他们在家庭中成为娇贵的“小王子”、“小公主”,为所欲为,任性发展,缺少正确有益的引导和教育。经济和行为上的放纵以及无原则的满足,让孩子自小便养成太过强烈的自我意识、优越感。惯于发号施令,我行我素,受不了委屈和批评,不能采纳他人善意的劝导和忠告,道德观念淡薄,行为习惯差。其二,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先富起来的人,由于其文化素质和法律意识较他们的经济实力相对滞后,缺乏正确的消费观念和良好行为习惯,经常在家中或在不回避孩子的情况下进行诸如赌博、请客送礼拉关系、看不健康书刊及影像等对孩子成长造成不良影响的活动,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打下“金钱至上、娱乐至上”的烙印。他们的望子成龙的心愿和家庭带给孩子的熏陶和引导的实际效果之间的反差越来越大。其三,国门打开,外来文化和思想也随着市场的开放而涌入,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价值观受到冲击。有调查显示,近些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离婚率呈上升趋势。家庭破裂,受伤害最大的自然是孩子,他们生活在缺乏温暖和谐的氛围之中,在关怀和教育上自然也受到许多限制,因而养成一些孤僻、刁钻甚至古怪的个性特点。
二、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以及外来文化和思想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正发生着深刻的嬗变。在打破旧的传统之后的思想朝何处去?如何建构健康的、适应时代发展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体系?很多人的思想都处在新、旧交替之间的荒原地带,在这个断裂带中,自然有一些消极的甚至不健康的观念诞生,它们便也带有延伸性和创造性地传染给青少年一代,目前中学生中出现的放高利贷、卖题、拉帮结伙、谈恋爱等现象正说明这一点。也正源于上述原因,使得一些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本身就显得苍白无力,矛盾重重。其次,缘于金钱欲的驱使和思想观念的偏差,社会中出现的以假代真、以次充好、假公济私、投机取巧等问题也像一个个癌细胞一样毒害着青少年的心灵。再者,通过走私或地下制作以及网络上的黄色书刊、淫秽录音录像、暴力游戏等文化垃圾更如细菌般悄无声息却又影响深刻地侵入青少年稚嫩的心灵世界,摧残着他们的意志和灵魂。
三、学校教育中存在的缺陷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包括教育在内的市场化进程的深入,一所学校升学率的高低往往成为社会评价其办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成为学校在竞争中生存的生命线。当然,我并非说抓升学率就和德育教育相冲突,但由于竞争的激烈,升学率高低在实际上成为学校背负的沉着压力,一些学校为片面追求升学率以赢得社会声誉和市场而减弱了教育的力度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还有部分教师,遵循着传统的陈旧教育观念和方式,按部就班,空洞说教,对社会观察不够,认识肤浅,难以给学生心悦臣服、深入灵魂的德育教育。
针对上述种种德育教育的障碍,结合我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想法和做法,这里,就克服中学德育教育障碍的对策作一些粗浅深讨,以期抛砖引玉,寻找到有效有为的途径。
四、中学德育教育的应对策略
1、强化自身修养,树立榜样形象。
榜样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教育。中学生正值人之初年,许多思想和观念乃至行为习惯正处于孕育萌生时期,他们总是不断模仿身边亲近可感的人而渐趋定型和成熟。就整个社会和教育的整个过程而言,家长和老师是最直接的教育者,是中学生最密切的模仿对象。因此,作为师长,强化自身修养,给孩子树立可供模仿的榜样形象是实施德育教育最关键的一环。
2、充分利用班会、团体活动和读报时间,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管理班集体过程中,我一直坚持定期召开主题班会和团体活动,以学生自行组织、老师参与的方式,针对班、学校乃到国家的一些问题或事件展开讨论,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引导。
3、利用教学上和德育教育融和较好的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教学实践中,我一直坚持把德育教育和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教学上和德育教育融和较好的切入点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和意志品质教育。长期坚持把教学和德育教学相结合,并把握好分寸,讲究好技巧,便能在潜移默化中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注重管理制度化,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规范管理。
规范化、科学化的制度是管理好一个集体乃至国家的根本保障。在班集体管理过程中,我参照《中学生守则》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了适合本班实际的具体细致的、操作性强的班规。
5、密切联系家庭、社会,形成齐抓共管的教育网络。
德育教育是一项综合工程,单靠某方面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我一直坚持联系家长和社会,一是不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会或家访,把学生在学校或家庭的表现和家长进行交流,及时发现问题,多方进行教育引导。二是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到社会这所大学校中去锻炼和陶冶。
总之,德育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乃至整个社会必须正视的大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给孩子提供一个民主、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是整个社会肩负的重任,让我们为了这个目标努力去开拓、去斗争。
一、家庭环境导致的误区。
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伦理传统和文化习俗,家族观念强烈,“根”的意识浓郁。这一方面有着积极作用,比如有利形成父慈子孝、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等良好道德风尚,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但同时又有消极影响,诸如滋生“小家庭观”的自私意识,尤其是极易造成对下一代的溺爱。自实施“计划生育”的国策以来,中国现今差不多80%以上的家庭是独生子女,几代人均把振兴家业和延续“根”的希望寄托在这些“独子”、“独女”身上,太多太深的关怀和爱意让他们在家庭中成为娇贵的“小王子”、“小公主”,为所欲为,任性发展,缺少正确有益的引导和教育。经济和行为上的放纵以及无原则的满足,让孩子自小便养成太过强烈的自我意识、优越感。惯于发号施令,我行我素,受不了委屈和批评,不能采纳他人善意的劝导和忠告,道德观念淡薄,行为习惯差。其二,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先富起来的人,由于其文化素质和法律意识较他们的经济实力相对滞后,缺乏正确的消费观念和良好行为习惯,经常在家中或在不回避孩子的情况下进行诸如赌博、请客送礼拉关系、看不健康书刊及影像等对孩子成长造成不良影响的活动,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打下“金钱至上、娱乐至上”的烙印。他们的望子成龙的心愿和家庭带给孩子的熏陶和引导的实际效果之间的反差越来越大。其三,国门打开,外来文化和思想也随着市场的开放而涌入,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价值观受到冲击。有调查显示,近些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离婚率呈上升趋势。家庭破裂,受伤害最大的自然是孩子,他们生活在缺乏温暖和谐的氛围之中,在关怀和教育上自然也受到许多限制,因而养成一些孤僻、刁钻甚至古怪的个性特点。
二、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以及外来文化和思想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正发生着深刻的嬗变。在打破旧的传统之后的思想朝何处去?如何建构健康的、适应时代发展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体系?很多人的思想都处在新、旧交替之间的荒原地带,在这个断裂带中,自然有一些消极的甚至不健康的观念诞生,它们便也带有延伸性和创造性地传染给青少年一代,目前中学生中出现的放高利贷、卖题、拉帮结伙、谈恋爱等现象正说明这一点。也正源于上述原因,使得一些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本身就显得苍白无力,矛盾重重。其次,缘于金钱欲的驱使和思想观念的偏差,社会中出现的以假代真、以次充好、假公济私、投机取巧等问题也像一个个癌细胞一样毒害着青少年的心灵。再者,通过走私或地下制作以及网络上的黄色书刊、淫秽录音录像、暴力游戏等文化垃圾更如细菌般悄无声息却又影响深刻地侵入青少年稚嫩的心灵世界,摧残着他们的意志和灵魂。
三、学校教育中存在的缺陷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包括教育在内的市场化进程的深入,一所学校升学率的高低往往成为社会评价其办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成为学校在竞争中生存的生命线。当然,我并非说抓升学率就和德育教育相冲突,但由于竞争的激烈,升学率高低在实际上成为学校背负的沉着压力,一些学校为片面追求升学率以赢得社会声誉和市场而减弱了教育的力度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还有部分教师,遵循着传统的陈旧教育观念和方式,按部就班,空洞说教,对社会观察不够,认识肤浅,难以给学生心悦臣服、深入灵魂的德育教育。
针对上述种种德育教育的障碍,结合我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想法和做法,这里,就克服中学德育教育障碍的对策作一些粗浅深讨,以期抛砖引玉,寻找到有效有为的途径。
四、中学德育教育的应对策略
1、强化自身修养,树立榜样形象。
榜样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教育。中学生正值人之初年,许多思想和观念乃至行为习惯正处于孕育萌生时期,他们总是不断模仿身边亲近可感的人而渐趋定型和成熟。就整个社会和教育的整个过程而言,家长和老师是最直接的教育者,是中学生最密切的模仿对象。因此,作为师长,强化自身修养,给孩子树立可供模仿的榜样形象是实施德育教育最关键的一环。
2、充分利用班会、团体活动和读报时间,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管理班集体过程中,我一直坚持定期召开主题班会和团体活动,以学生自行组织、老师参与的方式,针对班、学校乃到国家的一些问题或事件展开讨论,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引导。
3、利用教学上和德育教育融和较好的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教学实践中,我一直坚持把德育教育和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教学上和德育教育融和较好的切入点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和意志品质教育。长期坚持把教学和德育教学相结合,并把握好分寸,讲究好技巧,便能在潜移默化中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注重管理制度化,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规范管理。
规范化、科学化的制度是管理好一个集体乃至国家的根本保障。在班集体管理过程中,我参照《中学生守则》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了适合本班实际的具体细致的、操作性强的班规。
5、密切联系家庭、社会,形成齐抓共管的教育网络。
德育教育是一项综合工程,单靠某方面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我一直坚持联系家长和社会,一是不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会或家访,把学生在学校或家庭的表现和家长进行交流,及时发现问题,多方进行教育引导。二是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到社会这所大学校中去锻炼和陶冶。
总之,德育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乃至整个社会必须正视的大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给孩子提供一个民主、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是整个社会肩负的重任,让我们为了这个目标努力去开拓、去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