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

【作者】

【机构】 胡 媛 黄海军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目前,日益普及的新媒体环境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新媒体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双重影响。在拓宽视野、方便沟通的同时也造成了大学生的心理迷茫。然而,新媒体由于其自身特点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着显著优势。我们必须利用好新媒体环境构建全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关键词:新媒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最乐于尝试新鲜事物的群体,已经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几乎全部置于新媒体环境下,从而使他们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媒体给大学生的心理带来的影响是双重的,其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各方的广泛关注。国家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许多高校设置了相关课程和心理咨询部门,为排除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多种途径。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相比,利用新媒体建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显然更符合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它不仅能运用大学生习惯使用的新媒体开展工作,而且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平等、自主、交互的环境下进行。因此新媒体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补充,二者应该互相促进,共同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向优质方向发展。
  一、 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双重影响
  随着新媒体的日益普及,大学生习惯于将自己的生活融入新媒体环境之中,心理状态随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出复杂性,一方面新媒体的运用使大学生的信息获取量极大丰富、交流更加便利,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也得到解放,而另一方面,新媒体也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
  1、 信息量极大丰富,却导致了大学生的心理迷茫
  新媒体的一大特点便是广博的信息来源和极快的更新速度,对于大学生而言,这有利于他们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可以使他们对过去、对未来,对国内外的相关情况有全面而快速地了解,这无疑极大地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大学生的认知领域,提高了他们的信息搜索与加工能力,更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然而,信息的多元化难免使大学生陷入一种心理迷茫状态。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很容易遭受各方面的心理冲击。一方面,某些低级、腐朽、没落、色情、暴力,甚至反动的内容在网络空间不断涌现,会使大学生在感知觉、价值观判断和角色认同上产生迷茫,甚至不知所措。另一方面,新媒体的传播和表达方式往往缺乏文化内涵、缺乏深度和系统性,使大学生形成了一种浅尝辄止的心理感受和文化氛围。这并不利于正处于探索期的大学生形成不断求知、追求进步、刻苦钻研的精神,很多大学生的自律性不够,他们出于打发时间或者无聊消遣等目的,将大量时间、精力耗费在新媒体上,从而表现出一种缺乏奋斗目标,丧失斗志的心理状态。
  2、 网络交流更加便利,却导致了对现实人际交往的陌生感
  毋庸置疑,新媒体给大学生的日常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他们足不出户便可以相互了解,互通有无。甚至逐渐在网络上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有的大学生哪怕处于一个空间之内,也习惯于利用媒体工具进行交流,从而使他们变得越来越 “宅”,忽视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沟通时的动作、表情、眼神等非语言表达。久而久之,便增强了彼此间的不信任感,情感的维系变得薄弱。
  长期处于这种虚拟环境中,由于身份的匿名性、信息交互的自由性,使得大学生感到了无限的“自由”,这是一种无拘无束的心理满足,而在此环境中长期逗留,容易使大学生对现实生活产生陌生感,表现为在心理上的自大、孤僻、冷漠、空虚,他们沉溺在虚拟世界中,不愿进行现实人际交流,逃避社会实践活动,对心理的正常发展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3、传统思想观念得到解放,却导致价值观的偏离
  在虚拟的新媒体空间中,大学生和其他人一样地位平等,言论自由,他们可以自由交谈,发表意见,自主掌握文字、声音、视频,他们感觉到了网络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体验到了自我权益和尊严被尊重。这与他们在学校中需要尊重权威的体验完全不同,有利于他们建立自由的思维,开放的理念和自主的活动空间,也有利于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知和对理想的追求。
  新媒体信息传播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使大学生能随时随地关注到当前社会乃至世界的热点问题,加上网络的匿名性,大学生已经成为在新媒体平台上发表个人观点的中坚力量,但信息的良莠不齐导致不少虚假、歪曲信息通过新媒体不断蔓延,甚至有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价值相悖的意识形态在网络上传播,虽然目前大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社会化程度都有一定提高。但他们的价值观尚未最终形成,无法客观地辨别是非,往往会随波逐流,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产生价值观的偏离。
  二、利用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显著优势
  新媒体在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双重影响的同时,其快速性、虚拟性、便捷性等特点也决定了它能够很好的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发挥其显著优势。
  1、新媒体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及时
  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说,新媒体环境是一个良好的信息化平台。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原则是“早发现、早干预”。心理辅导员可以在新媒体的帮助下,通过QQ空间、论坛、微信等社交软件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动向,及早发现心理问题,并帮助其尽快解决心理问题。就目前我国普遍情况而言,大学生的基数较为庞大,很多学生并不能意识到自己存在心理问题或存在潜在风险。入学时的网上心理普查就能很好的帮助校方解决这一问题,尽早筛查出存在心理问题风险的学生,可以使后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另一方面,当学生遭遇心理问题时,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帮助,就可能越发恶化,造成严重的后果。有些学生想去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寻求帮助,但是心理咨询的学生数量较多,势必延误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时间,新媒体的及时性能让学生在出现心理问题后,先采取一些自助方式,通过手机、电脑等媒介,运用网络搜索引擎等方式,尽快获得心理问题的解决途径和方法。
  2、新媒体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私密
  有调查数据显示,在中国这种社会大环境下,多数大学生对心理问题的看法都存在偏见,接受度较低。一旦他们发现自己心理出现问题,潜意识里会非常惊慌,不知所措,害怕被其他同学知道,害怕人家对自己投来异样的眼光。因此部分学生拒绝选择去专业的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同时由于接受心理咨询会涉及个人隐私,学生害怕隐私遭到泄露,所以出现问题往往自己藏在心里,加重了心理负担,存在心理安全隐患。然而,利用新媒体环境进行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他们放下心理包袱,他们可以采取匿名的方式向心理咨询师提出咨询,既不用面对面地对人讲述自己遇到的问题,也不用害怕隐私被他人知道,或者遭遇他人嘲笑。有些面对面无法启齿的话题通过网络媒介能够进行顺利交流,这会减轻很多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心理压力得到有效疏导,从而积极面对心理问题。。
  三、构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通过分析新媒体环境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带来的双重影响和它自身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显著优势,我们意识到,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将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改变,构建出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利用新媒体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
  新媒体作为新的媒介平台有利于弥补高校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的不足,例如心理健康宣传范围不够广、学生参与度不够高、反馈周期慢等等。我们可以通过新媒体建设,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打造一种新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逐步使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向科学化、系统化和智能化。首先,利用QQ、微信、在线论坛等方式建立起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使其更容易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其次,高校应从长远考虑,在整体上规划和实施一套系统化的新媒体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这一平台应覆盖大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贯穿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并且要结合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掌握当代大学生习惯的交流方式,挖掘他们的兴趣点,线上线下互为补充,让原本显得私密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变得更加开放化、智能化。
  2、利用新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在新媒体无处不在的大学校园里,越来越多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新媒体在学生的指尖上进行着,例如,非常受大学生欢迎的微电影大赛、微小说写作、摄影作品征集,微信公众号投票等等。这些活动越有创意,就越受到大学生们的喜爱。这些活动让大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参与其中,毫无时空限制,因此参与度比传统活动方式高得多。因此,校园心理活动的开展也应当抓住新媒体这个有效阵地,从学生的需求和喜好出发,设计出创新、有趣的心理活动,如定期在公众号推送心理健康小知识、拍摄心理微电影、心理剧剧本征集、传递心理话漂流瓶、笑脸摄影作品征集等等,这些通过新媒体开展的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仅可以加大心理健康在学生中的宣传范围;更提高了学生对心理健康活动的参与度。有利于在大学校园中建立起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
  3、线上线下相结合,拓展心理咨询途径
  传统的线下心理咨询模式是咨询师和求助者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这种咨询模式有其无可取代的优势。但是,大学的资源是有限的。对于一些出现轻微心理困惑的学生而言,传统模式显然比较浪费人力、物力,所以我们可以尝试开通线上心理咨询方式,首先通过线上交流进行初步筛查,如有必要再转为线下咨询。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比较注重个人形象和隐私,大多数学生不愿到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寻求帮助,以免被老师或同学知道了自己的心理问题。以匿名方式进行的线上交流可以让这部分学生放下顾虑,大胆说出自己的心理困惑,尽早接受专业的咨询帮助。同时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来获取心理健康知识,或者针对自身遇到的困难来寻求帮助,这有利于大学心理咨询教师更加快捷地掌握并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总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心理咨询模式有利于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参考文献:
  [1] 崔艺馨.新媒体视野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手段探析 [J]. 学校教育,2015,(8)
  [2] 姜巧玲.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D]. 长沙:中南大学. 2012.
  [3] 周灿.微媒体环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突破 [J].科教导刊,2014,(12).
  [4] 沈晓梅.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J].中国青年研究,2012,(1).
  1湖北师范大学2015年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2015SZC05)
  作者简介:胡媛(1985-),女,湖北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辅导员。
  黄海军(1967-),男,湖北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