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如何跟聋生进行有效沟通与自信心的培养
【作者】 江 白
【机构】 西藏山南市特殊教育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无论是社会上,还是在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跟聋生进行沟通交流时,很多人习惯性地只用通用的中国手语来对其进行沟通、交流思想感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本人觉得这样的沟通方式聋生难以接授,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作为一名从事特教工作者,如何跟聋生进行有效准确的沟通,本人就谈谈粗浅的几点思考,大家一起来共勉。
一、通过实践检验能力,让聋童树立信心
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逐步认识自己的能力,只有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才会信心百倍地顽强地学习和锻炼,而最终获得成功。例如聋童不会相信自己还能用眼去听懂别人的说话,可是通过一定时期的教育和实践活动,他们尝到了甜头,也对自己有了信心,再如有的聋童特别擅长画画,可画得怎么样呢,只有让他们经过各种竞赛活动,才能够有所比较,有竞争才有进步,才有信心。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自信心是一个人活动成功的内在支柱,是活动的心理准备和条件,因此恢复和提高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聋校教育成功的主要表现,所以我们应十分重视这一教育因素。
1.借助标准的中国通用手语
毫无疑问,跟聋生进行沟通交流,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手语来进行,但老师要与聋生进行沟通打手语时,必须手势动作要干净利索,动作不能太快,特别要注意的是打手语时高不过头、低不过胸,也不能见字打手语,而应该要一个词语,一个短语一起打并且打手语时必须从嘴里发出声音来。因聋生先天性生理障碍使得他们对信息的接受能力和处理能力比健听学生差一些,而且很容易产生误解,致使他们对信息的捕捉必须要口型的铺助。
2.借助自然手语
聋生之间相互了解并沟通后自然而然形成一种便于交流和思想感情的手语(自然手语)。这种聋生自己生活中形成的手语对聋生相互交流特别重要。这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己摸索和彼此之间默契形成的,交流与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作为特教教师、聋生家长、全社会公民都应该要俯下身子,走进聋生当中,与聋生相互玩耍交流时,注意观察他们使用的手势语,这对老师、家长要跟聋生进行沟通、了解聋生内心世界特别有帮助,也会提高跟聋生沟通交流的实效。
3.借助丰富的面目表情
跟聋生交流时,他们不仅认真地看你的手势,还会观察你的面目表情。很多时候,聋生通过对方的面目表情、眼神来推断和猜测你所表达的信息的内容。因为有些信息是只能借助一些面目表情等手段来传达给聋生。比如:班内某个同学做了什么好人好事,老师要对他进行表扬时使用的句子:“你做得好、你做得非常好”,正常人的理解来说这两个句子所表达的内容是不同的、有轻重的,但聋生的理解里只有好 。这时,如果我们想把聋生能够理解他做得特别好这句语意,得借助面目表情和眼神等手段来补充手语所不能表达的内容。因为很多心里的活动和感受是无法用手语来准确表达的。
4.借助肢体动作
打手语时肢体动作非常重要。但肢体动作幅度不能太大,恰到好处的肢体动作帮助聋生理解信息、反馈信息,若肢体动作过大或不到位使聋生理解信息设置了障碍。
二、保护和恢复聋童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一个要求得到社会、身体和他人尊重期望心理情感,尊重首先是做人的权利和尊重,聋哑儿童自信心的培养与教育,首先要保护和恢复他们的自尊心,消除他们的自卑感,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家长、学校和社会必须要充分地重视他们,其次要重设各种机会,让聋哑儿童有表现自己的才能,显示自己力量的机会。再是社会、学校要在上学、就业、医疗、公共设施等方面为聋童的参与创造条件。
三、帮助聋童正确认识和对待自身的缺陷
聋哑儿童由于生理的缺陷,在自我认识上受到某种局限,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会逐渐产生一种自卑感、孤独感,产生自感行残、自愧勿如、自我忧伤的内心体验,如果环境中再有一些嘲弄、不信任,或者歧视、欺凌,会使他们对周围的人产生敌意,甚至会出现一些恶作剧的行为,在这方面,家长教师要逐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身的缺陷,同时要使他们明确感觉的补偿作用,并通过榜样教育激励他们能够避短就长,树立信心,鼓足勇气争取获得较好的成功。
四、对聋童作出正确的评价
马克思说:“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无论是谁都喜欢倾听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恰如其分、积极的鼓励性评价,能使人信心倍增,过分的活消极的、挫伤性的评判,常使人困惑、自傲或自卑,或失去信心,聋哑儿童获得的评价,多数是消极性的评价,即使是好的评价,往往也是带有叹息声的评价,这些消极的评价,都将内化而严重地挫伤聋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一方面要严格禁止社会上某些人对聋儿的嘲弄歧视现象,养成尊重和关心聋儿的良好社会风气,另一方面,教师和家长应在儿童正确认识自己缺陷的同时,多从积极方面去鼓励和表扬他们的任何一点小的成功,而且还要注意经常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使他们逐步认识到自己的力量。
五、提高聋童的心理需要和动机层次水平
动机是人们活动的心理动力。动力因需要而产生、而激发,对聋哑儿童而言,由于生理缺陷给行动和活动带来的极限,往往使他们本来可以完成或经过努力能够完成的活动和行动表现出信心不足,出现一种“平生无大志”的、无所追求的心理状态,使他们的需要和动机往往停滞在较低的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在她们正确认识自我缺陷的同时,启发他们较高层次的需要和动机,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作出较大的贡献。
一、通过实践检验能力,让聋童树立信心
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逐步认识自己的能力,只有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才会信心百倍地顽强地学习和锻炼,而最终获得成功。例如聋童不会相信自己还能用眼去听懂别人的说话,可是通过一定时期的教育和实践活动,他们尝到了甜头,也对自己有了信心,再如有的聋童特别擅长画画,可画得怎么样呢,只有让他们经过各种竞赛活动,才能够有所比较,有竞争才有进步,才有信心。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自信心是一个人活动成功的内在支柱,是活动的心理准备和条件,因此恢复和提高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聋校教育成功的主要表现,所以我们应十分重视这一教育因素。
1.借助标准的中国通用手语
毫无疑问,跟聋生进行沟通交流,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手语来进行,但老师要与聋生进行沟通打手语时,必须手势动作要干净利索,动作不能太快,特别要注意的是打手语时高不过头、低不过胸,也不能见字打手语,而应该要一个词语,一个短语一起打并且打手语时必须从嘴里发出声音来。因聋生先天性生理障碍使得他们对信息的接受能力和处理能力比健听学生差一些,而且很容易产生误解,致使他们对信息的捕捉必须要口型的铺助。
2.借助自然手语
聋生之间相互了解并沟通后自然而然形成一种便于交流和思想感情的手语(自然手语)。这种聋生自己生活中形成的手语对聋生相互交流特别重要。这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己摸索和彼此之间默契形成的,交流与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作为特教教师、聋生家长、全社会公民都应该要俯下身子,走进聋生当中,与聋生相互玩耍交流时,注意观察他们使用的手势语,这对老师、家长要跟聋生进行沟通、了解聋生内心世界特别有帮助,也会提高跟聋生沟通交流的实效。
3.借助丰富的面目表情
跟聋生交流时,他们不仅认真地看你的手势,还会观察你的面目表情。很多时候,聋生通过对方的面目表情、眼神来推断和猜测你所表达的信息的内容。因为有些信息是只能借助一些面目表情等手段来传达给聋生。比如:班内某个同学做了什么好人好事,老师要对他进行表扬时使用的句子:“你做得好、你做得非常好”,正常人的理解来说这两个句子所表达的内容是不同的、有轻重的,但聋生的理解里只有好 。这时,如果我们想把聋生能够理解他做得特别好这句语意,得借助面目表情和眼神等手段来补充手语所不能表达的内容。因为很多心里的活动和感受是无法用手语来准确表达的。
4.借助肢体动作
打手语时肢体动作非常重要。但肢体动作幅度不能太大,恰到好处的肢体动作帮助聋生理解信息、反馈信息,若肢体动作过大或不到位使聋生理解信息设置了障碍。
二、保护和恢复聋童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一个要求得到社会、身体和他人尊重期望心理情感,尊重首先是做人的权利和尊重,聋哑儿童自信心的培养与教育,首先要保护和恢复他们的自尊心,消除他们的自卑感,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家长、学校和社会必须要充分地重视他们,其次要重设各种机会,让聋哑儿童有表现自己的才能,显示自己力量的机会。再是社会、学校要在上学、就业、医疗、公共设施等方面为聋童的参与创造条件。
三、帮助聋童正确认识和对待自身的缺陷
聋哑儿童由于生理的缺陷,在自我认识上受到某种局限,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会逐渐产生一种自卑感、孤独感,产生自感行残、自愧勿如、自我忧伤的内心体验,如果环境中再有一些嘲弄、不信任,或者歧视、欺凌,会使他们对周围的人产生敌意,甚至会出现一些恶作剧的行为,在这方面,家长教师要逐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身的缺陷,同时要使他们明确感觉的补偿作用,并通过榜样教育激励他们能够避短就长,树立信心,鼓足勇气争取获得较好的成功。
四、对聋童作出正确的评价
马克思说:“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无论是谁都喜欢倾听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恰如其分、积极的鼓励性评价,能使人信心倍增,过分的活消极的、挫伤性的评判,常使人困惑、自傲或自卑,或失去信心,聋哑儿童获得的评价,多数是消极性的评价,即使是好的评价,往往也是带有叹息声的评价,这些消极的评价,都将内化而严重地挫伤聋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一方面要严格禁止社会上某些人对聋儿的嘲弄歧视现象,养成尊重和关心聋儿的良好社会风气,另一方面,教师和家长应在儿童正确认识自己缺陷的同时,多从积极方面去鼓励和表扬他们的任何一点小的成功,而且还要注意经常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使他们逐步认识到自己的力量。
五、提高聋童的心理需要和动机层次水平
动机是人们活动的心理动力。动力因需要而产生、而激发,对聋哑儿童而言,由于生理缺陷给行动和活动带来的极限,往往使他们本来可以完成或经过努力能够完成的活动和行动表现出信心不足,出现一种“平生无大志”的、无所追求的心理状态,使他们的需要和动机往往停滞在较低的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在她们正确认识自我缺陷的同时,启发他们较高层次的需要和动机,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作出较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