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社会主义公民教育视野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变革

【作者】 林建华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州二中,福州)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社会主义公民教育就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公民教育是我国时代发展给高中思想政治课提出的重要任务。要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创新发展,就要在社会主义公民教育视野下对该课程进行变革,就是要实现该课程的培养目标由共产主义接班人向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转变,教育内容要统摄于公民素养的培养,由单一的灌输向主体性教育方法的转变,以及由单一的知识考核向综合素质考核的转变等变革,全面提升学生的社会主义公民素养。
  关键词:公民;公民教育;公民素养;变革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之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该纲要为我国社会主义公民教育指明了方向,“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民教育的核心,“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之理念”是我国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民教育的目标。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公民教育又掀起新一轮的热潮,也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提出了更高要求。
  “公民”这一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在公元前621制定的雅典第一部成文法《德拉古法典》中规定“凡能自备武装的人有公民权”,亚里士多德则说:“全称的公民是‘凡得参加司法事务和政治机构的人们’”,也就是说有权参与城邦政治事务的人才算公民,显然在雅典城中只有成年男性自由民才具有公民资格,妇女、奴隶、未成年人和外邦人不在此列。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在“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等口号下又重新提起“公民”这个概念,随着时代发展其内涵和外延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现代意义上的公民,一般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平等地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
  最早实施“公民教育”的也是古希腊,雅典城邦为了培养品德高尚、具有辩论口才,能够参与城邦民主政治的公民而进行的一些列教育。对于“公民教育”,《辞海》定义为:“国家为培养青少年的公民意识而实施的教育”2;《教育大辞典》中的说明是:“一般指国家或社会根据有关的法律和要求,培养其所属成员具有忠诚地履行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品格与能力等的教育”3;《教育大词典》的解释是:“公民教育是西方教育主张,一般指国家或社会根据有关的法律和要求,培养其所属成员具有忠诚地履行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品格与能力等的教育,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因此,公民教育一般是指为引导人们有效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以培养具有公民意识、公民美德和公民素养的公民为目标而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
  一、加强社会主义公民教育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的重要任务    
  在我国,正如《诗经》所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这几千年君主专制下,只有臣民、子民或草民并无公民。马克斯·韦伯说过:“国家的公民这一概念是伊斯兰世界、印度和中国所不知道的。”4所以古代中国没有公民教育可言。辛亥革命后,蔡元培等有识之士效仿西方倡导公民教育,蔡元培提出“养成共和国健全人格”、“五育并举,以公民道德为中坚”的教育主张,我国公民教育开始兴起,但后来随着国民党“党化教育”不断加强,我国公民教育也逐渐衰落了。新中国的成立从根本上确立公民真实的法律地位和民主权利,1954 年宪法规定了我国公民应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应履行的基本义务,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过于强调政治斗争,“公民”被更具有阶级色彩的“人民”所替代,公民教育也被视为资产阶级教育被否定,只有等到改革开放,我国公民教育才迎来新的春天。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我国教育的拨乱反正,公民教育再次为人们所关注。1985年,中央颁布了《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决定在初中开设公民课程,并组织编写公民教育教学大纲和教材,只是该计划因故未能实施。1995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学教育大纲》把公民教育列为德育的组成部分,突出了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公民责任感和义务感的培养成为贯穿其中的侧重点和核心内容,也曾准许地方自主设置公民教育课程,然而在一些省市独立开展一段时间之后经商讨被取消。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又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之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这些都反映出了我国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急切期望,加强社会主义公民教育正是应时之需。
  我国社会主义公民教育,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社会认知和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为基本内容,以培育公民思想政治素质为培养目标的课程。因此,该课程是实施社会主义公民教育的重要课程,它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民教育中承担着建构公民知识框架、提升公民能力、培养公民情感态度的重要作用。
  高中生虽然是法律所承认的公民,但这仅仅是一种公民资格,或者说是潜在的公民,而要成为现实的公民,使得青少年成为能够承担起公民职责的人,就离不开社会主义公民教育这一社会化因素。高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时期,也是对其进行社会主义公民教育的重要契机,高中思想政治课要加强培养学生公民意识,传授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知识,锻炼学生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事务的能力。
  高中思想政治课以学科自身特有的优势,在实施社会主义公民教育中发挥着突出贡献:
  (1)在公民的知识教育方面,不仅传授学生以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还包括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等等。政治生活模块围绕着公民的政治生活,介绍了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与义务、国家机关的职能和责任、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和当代国际政治等。经济模块围绕着公民的经济生活,介绍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常见的经济现象等。文化生活模块围绕着公民的文化生活,介绍了当前文化现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等。哲学生活模块围绕着公民的智慧生活,介绍了哲学的不同流派,着重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在公民的能力教育方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独立思考、团队合作、关注和参与社会活动等能力。本课程教材注重探究学习,不仅课堂导入基本上采用“展现生活情境——探究生活之理——回归生活情境”的教材呈现方式,在正文中配有专家点评、名词点击和合作探究,在每单元结束后配以对应的综合探究。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模块侧重于提升学生参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素养和能力,哲学模块旨在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生活实践,提高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3)在公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方面,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包括国家主人翁精神、权利与义务、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意识。具体来说,经济生活着重培养学生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合作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平等意识等;政治生活在于培养国家观念,树立公民权利与义务意识,自觉拥护党的领导,维护国家利益和荣誉等;文化生活旨在增强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包容,自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实践,在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等;哲学生活则是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睿智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然而如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大众传媒高度发达,人们价值取向多元化,中学生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和个性意识得到彰显。高中思想政治课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应试的价值取向、单一的灌输手段、重知识轻能力和情感等诸多弊端,在高中生中的吸引力大打折扣。加强社会主义公民教育是高中思想政治课顺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在社会主义公民教育视野下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进行变革也是实现本课程与时俱进的内在需要。
  二、由共产主义接班人向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培养目标转变
  长期以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培养目标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甚至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应该承认,这种目标定位有其历史必然性,但是这带有过强的政治色彩和过高的道德要求,使得思想政治课重远大理想轻实际生活,重崇高道德轻公民基本品德,造成先进性要求有余而基础性要求不足;侧重于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教育,成为政治宣传的工具。这种目标实质是以政治目标替代教育目标,使得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方向偏离正常的目标诉求和发展规律。随着改革开放逐渐深入,这种目标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法制发展的需求。
  社会主义公民教育视野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应该遵循高中生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和发展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并立足于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水平,将培养目标转变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根据高中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实际情况,要注意思想政治课培养目标的层次性,对于高中生目标定位应该首先是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这是底线目标也是基础性目标。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看似要比“共产主义接班人”降低了要求,然而这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目标定位,是高中生应该达到也是能够达到的目标,具有普遍性和切实可行性。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基础和前提,也只有在此基础上对少数思想觉悟高的学生进行更高的目标要求。
  因此,思想政治课对高中生的要求首先应该是掌握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基本常识,具有以公民意识为核心的主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以宪法意识为核心的权利和义务意识,具有参与民主政治和社会事务的基本能力,初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社会公德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三、统摄于公民素养的培养完善社会主义公民教育内容
  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还是用过大的篇幅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新教材中虽然渗透着社会主义公民教育,但是公民教育的核心价值不够鲜明,公平正义、自由民主、独立理性等理念缺乏具体的阐述。社会主义公民教育的内容还多以记忆知识为主,并不关注公民知识是否能与个体产生理解性的共鸣,对个体在公共领域之中的参与性实践也缺乏一定的重视。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意识,虽然新教材已经对公民的自由和权利倾入了更多的关注,但是重义务轻权利教育的形势还没得到扭转。新教材虽然注意解决旧教材“难、繁、杂”的问题,但是一些内容只是简单地压缩,特别是哲学生活教材内容仍然偏多偏难,这势必无法丰富拓展公民基本知识的内容。有一些教育内容特别是世界公民教育还近乎空白,在全球化时代里公民不仅是国家公民还应该是世界公民,用全球视野培养世界公民意识尤为重要,然而在政治生活第四单元国际政治中,只是着重阐述了我国政府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建设性作用,却没有从我国公民角度说明个人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能够做点贡献。
  社会主义公民教育视野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内容要统摄于公民素养的培养,除了应该继续丰富补充社会主义公民教育的内容外,还可以尝试打破这种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的学科逻辑束缚,以学习者为中心,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编排教材,或者用这种方法增加一份《社会主义公民教育》教材。教材的内容可以以个人、社会、国家、世界四者的关系为轴心:1、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德,包括诚实守信、与邻为善、乐于助人等。2、在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要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培养以宪法为核心的权利与义务意识,增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家观念。3、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上,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爱护公物、爱岗敬业、文明有礼等。4、在处理个人与世界的关系上,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世界公民,使学生了解和关注世界,对人类的共同命运充满关怀和责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尽一点力。
  其次,高中思想政治课除了运用好教材,教师还要注重社会主义公民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现“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单纯依靠教材里的内容远远不够,教师还应积极地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创造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包括文本资源、实物资源、音像资源等。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比如《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社会与法》、《午间半小时》等关注国计民生的电视栏目,还有《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福州日报》等优秀报纸杂志。还可以对一些政府部门和村居委会进行参观学习,旁听法院庭审等等,这些发生学生身边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就是最直观的活教材。
  四、由单向的灌输向双向互动的主体性教育方法转变
  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主要还是使用单向性、受动性的知识灌输的教育方法,虽然新教材已经设计很多的合作探究,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是会将这些环节简单跳过。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方法还只是停留在知识的讲授,教师自视为播音器,把学生视为消极的知识储蓄罐,以教师为中心单向交流,只能让学生学会服从,不能自主判断、选择和构建,往往挫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学生掌握的公民知识只是停留在记忆,不能实现向相应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
  社会主义公民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性教育,更是一种实践性教育,它的本质就是主体性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是具有独立性、自主性的公民人格。公民意识培养是针对学生作为公民的自我意识进行的教育,这种公民自我意识的形成主要依靠的是学生自己的认知、理解和践行,教师的讲授只是起到辅助的阐释作用。要让学生对此理解和认同,不仅需要言语上的阐释,更多依靠的是有目的的活动的阐释。要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产生对有关问题的思考,领悟其中蕴涵的深刻道理,从心理上产生需要并且接受,在生活中自觉践行。一个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知识,并且是有能力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具有爱国和愿意服务社会的品质。
  因此社会主义公民教育视野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应该是参与式、体验式学习,师生双向互动、共同建构的教育方法。这就要求突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绝对权威而学生被动服从的格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和个体成长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平等对话、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要引导学生直面知识难点和社会问题,从各自的立场和角度进行自由讨论,这既深化了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又体现了民主平等、团队合作等精神。可以开展各种模拟公民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活动,比如模拟法庭、价格听证会和“两会”等活动,使学生体验公民的政治活动,在公民角色扮演中学习公民知识和塑造公民意识。还可以实施开放性课堂,让学生走出学校课堂到社会大课堂中锻炼,就是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例如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和公益活动,观摩村居委会选举,旁听法庭审判活动等,让学生作为一个公民参与到活生生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去。
  五、由单一的公民知识考核向公民综合素质考核的教学评价转变
  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虽然也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但是为了高考应试的需要,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停留在单一的知识考核,只重终结性评价,并且考察范围以考纲为准。这种评价方法是以应试的价值取向,只能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没有关注学生是否拥有了公民意识和公民实践的意愿和能力,势必导致学生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的脱轨。并且单一的考试标准,只是一种一般性、普遍性的要求,不能关注到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势必导致千人一面的结果。
  社会主义公民教育视野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评价方法,应该是着眼于学生的公民素养的提升,立足于学生个体成长的需要,是一种全面的评价方法。这种全面的评价就是不仅考核学生的公民知识,更注重学生的公民参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仅看教师评价也看重学生自评和他人评价,不仅发挥评价的诊断作用,更要发挥评价的指导和激励作用,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总之尽量做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科学合理的评价。
  具体来说,首先是要完善和细化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公民教育评价的标准和内容,做到涵盖范围全面和可操作性强。其次优化该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改变单一的闭卷考试方法,采取多样化、多层次、多角度的考核机制,形成一条整合的评价途径, 它把公民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以及社会实践融合在一起, 在参考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评价的基础上,由教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考试成绩和实践成果再作出综合性的等级评定。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会上说道:“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表达了党和政府对青少年亲切的关怀和殷切的期望。高中生无疑将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在社会主义公民教育视野下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等一系列进行变革实现创新发展,将高中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就是为圆伟大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辞海(1)[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720.
  [2]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448.
  [3]方秋兰.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研究--兼及将公民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推进路径[D].厦门:厦门大学,2012. 
  [4] 闫艳丽. 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公民教育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5]谢昭杰.我国公民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体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6]高峰.公民·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40-47.
  [7] 姜东敏.范琳琳.公民教育视域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6):61.
  [8]李游,秦燕.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视野[J].学海,2011,(5):191-195.
  [9]潘运军,陶然.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指向[J].前沿,2012,(21):133-135.
  [10]俞静峰.公民教育: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2004,(12):70-72.
  [11]李锋.公民意识教育: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价值根基[J].教学与管理,2013,(9)52-55.
  [12]武冬青,蔡元元,李越.现代公民教育——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之魂[J].基础教育教学,2010,(12):222-223.
  [13]吴佳庆.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公民教育现状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4,(6):185.
  作者简介:林建华,男,福建福州人,福州第二中学任职,中学二级教师;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2015级硕士研究生在读。
  1基金项目: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公民教育视野下我国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问题及启示研究(立项编号:FZ2015ZX028)),阶段性成果之一.
  2 辞海(1)[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720.
  3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448.
  4 Derek  Heater,Citizenship:The Civic ideal  in  World History ,Politics and education,Longman,New York , 1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