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反思:《什么是周长》

【作者】 许 杰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什么是周长》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是本课的学习重点。教材重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树叶这一不规则图形入手,通过看、描、说、量、数等操作学习活动,重点体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和体验"两个理念。从课中,我感觉到,惟有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什么是周长",经历一种生活体验,才能让学生对原来认识的"周长"达到真正的"数学抽象",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周长"的含义,而这也正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过程性目标中学生"体验"的价值所在。
  这节课上,我创设了多个层次的活动,引导学生不断丰富对周长的感知,不断加深对周长的认识,特别重视学生头脑中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建立数学概念。
  首先我从学生生活引入,出示小蚂蚁爬树叶的情景,通过描树叶的轮廓来增强对一周的感知,紧接着让学生描出数学书封面进一步感知周长,这样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态,使课堂气氛骤然升温;然后又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教室里物体表面周长的活动,观察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周长,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周长的认识。
  2、通过多种动手实践活动,强化数学概念。
  对于“周长”的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体会周长的实际含义,即图形边线一周的长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对此,我主要引导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描一描、量一量、数一数等。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逐步建立“周长”这一概念的表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空间观念。
  让小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策略之一,但切忌为了操作而操作,应该为了学习而操作。量周长时,先让学生小组讨论测量的方法以及选择这种方法的理由,集体交流方法让学生初步明确有哪些方法可以运用。再让学生分组与同伴合作选择测量工具和方法来测量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最后让学生来展示测量的方法和过程,并通过比较体会不同方法的优势和不足,学会根据实际测量的对象和要求来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这个环节让学生经历了实践操作的过程,拓宽了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由于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课堂驾驭能力有些差,时间掌握的不合理,有点前松后紧。在量一量这一环节,让学生讨论耗时过长,致使处理后面的内容时间远远不够。在数方格中图形的周长时,让学生自己尝试数出周长再交流。有的学生出现了数方格(数面积)的情况,有的学生出现了数边线(数周长)的情况,对于出现的这两种不同的情况,由于时间不够处理时,则采用了教师讲解的方法而草草收场,因此学生对此知识的掌握不够理想。其实,当学生出现这两种不同的答案时,若有足够的时间,可让学生来分析出现不同答案的原因,学生就能够将周长和面积区分开来,知道正确的数周长的方法。
  总之,教学的关键在于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合作交流的课堂氛围。教师才能真正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多读教育书刊,使自己在教学中有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