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论基因工程课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作者】 李立家 周 泓 屈 波

【机构】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综合素质,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素质教育许多方面可以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实现。在基因工程学的教学实践中,在讲授专业基础理论的同时,穿插讲授科学家的高尚人品及相关专业故事,既有利于大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接受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也有助于大学生更高效地掌握专业知识,以达到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基因工程;素质;大学教育;科学品德
  Abstract: Quality education pays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bility and character and promotes their all-round development. Qualit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an be per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learning. Based on gene engineering teaching practice,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eaching stories of scientists of the noble character during teaching basic theory can not only give college students a full range of quality education under a relaxed and lively atmosphere, but also help students to better grasp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chieving the purpose of training high-quality comprehensive talents.
  Key   words: genetic engineering; quality; college education;scientific culture
  大学教育不仅仅传授专业知识,而且应教学生如何思考,如何认识自我,如何做人,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素质教育。素质是一个人通过后天教育学习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基本品质,包括业务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诸多方面【1】。素质教育在尊重学生个性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促进其德智体全面发展。“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很早以前,孔子就有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在大学本科教育中,素质教育也应该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甚至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大学教育使大学生在追求、探索知识的同时,既关注自我的完善,也关注他人、集体、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责任感、有使命感的新型人才【2】。素质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坚定信心信念,学会和人相处,还可以帮助学生找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个人的基本素质,已成为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席卷之下,当代大学教育逐渐呈现市场化的倾向,如按市场的需求设立专业,专业分工越来越窄细化,大学俨然成为职业训练(培训)场。高校希望大学生在几年的大学教育之后,就能够踏进职场,直接就业上岗成为合格的初级建设者。事实上,现在高校的本、专科阶段教育,不仅没有能够教给学生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造成学生素质大滑坡乃至欠缺【3】。
  教之道,德为先。为此目前许多大学开设了素质教育相关的理论课,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素质教育【4,5】。如有些大学开设了面向全校师生的人文通识课程,如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尤其注重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熏陶【6】。此外还设立名家讲座论坛,邀知名人文专家学者来校做专题演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或通过举办诗歌朗诵会、文艺汇演、书法绘画比赛等活动,让大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潜移默化进行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专业课的教学一般认为类似职业教育,传授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而学生素质教育在其它课程和活动中学习。其实素质教育可以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体系中,使大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接受素质教育的熏陶与培养。将专业教学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可实现教育的双赢,既提高了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也实现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7】。
  这里我将以我在基因工程课的专业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例谈谈专业课中的素质教育。在讲述关于基因工程的安全性内容时,我讲到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例举了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皮埃尔· 居里的事迹。皮埃尔和他夫人一起发现了钋和镭两种元素,1903年居里夫妇与贝克勒尔因为发现放射性现象而共获诺贝尔物理奖。1905年皮埃尔在斯德哥尔摩瑞典科学院诺贝尔大厅做学术讲演,提出“了解大自然的奥秘对人类是否有益?人类从新发现中得到的是益处还是害处?”等疑问,引起人们的思考【8】。出于对炸药的发明者诺贝尔的尊重,他认为人类从新发现和新发明中获得的更美好的东西将多于它带来的危害,然而他更担心的是放射性元素可能会对人类产生危害。这反映了科学家的巨大科学贡献也体现了科学家对人类命运的终极人文关怀。罗素曾经说过:“科学自它首次存在时,已对纯科学领域以外的事物发生了重大的影响。”处于科学研究的中心的科学家们,在获得巨大的社会声望的同时,也因其从事工作的特殊性,带来了巨大的责任。同样美国科学家科恩(Stanley Norman Cohen),斯坦福大学教授,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 的创始人之一,他一方面为基因工程这个新生事物的诞生而高兴,另一方面他也很担忧,他很清楚基因工程的能量和发展的潜力,并不赞成它的发展。如果想要进一步发展,则需要制定一些规章制度来规范科学地使用这门技术。这些科学家可以凭借这些发现发明而获得名誉,但他们并不为此而沾沾自喜,而是以自己敏锐的眼光看到这些技术背后隐藏的可能危害。我希望通过这些例子,引导学生在注重科学研究的同时,也要注重人文关怀。在讲到基因工程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时,我首先指导学生复习DNA双螺旋结构以及生物遗传和表达的中心法则,指出基因工程就是中心法则的实践,人和其它生物一样,是遗传物质DNA的载体,为完成DNA的使命实践中心法则而存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其实很渺小,所以人活着就要有感恩的心,谦卑的心,善待他人的心。不要因为取得了一点点成绩而狂妄自大,也不会因为失败而垂头散气,心灰意冷,一蹶不振。此外,我还讲到著名的分子生物学家克里克(Crick)和沃森(Watson)在英国杂志《自然》上发表了他们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背后的故事。1953年,当他们完成这项工作后,涉及到文章署名问题。当然一般是谁的贡献大谁第一,但是克里克和沃森共同完成了这项工作,很难说谁的贡献大,他们也知道这个成果发表后的意义和反响。最后,他们通过投掷硬币来决定谁的名字排第一,结果沃森赢了,所以他的名字排在第一。克里克和沃森在发现DNA双螺旋模型的过程中,配合默契,成为科研合作的典范,作者排名的事情在科学界也传为佳话。不仅在科研上,在其它方面,善与人相处合作都是很重要的。一个类似的例子是,进化论提出者达尔文在花了20多年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并产生了自然选择的进化想法,写成了手稿,但没有立即发表文章,而是把手稿送给同行的科学家赖尔和虎克征求意见。然而在这期间,达尔文收到了年轻的生物地理学家华莱士的一篇表述他有关物种起源思想的论文,请达尔文帮忙看看是否有发表价值。由于这篇论文有关进化机制的想法与达尔文的观点类似,达尔文震惊之余还是推荐发表了华莱士的论文,而压下自己的研究成果。虎克等人在知道这个事情之后则建议两人同时发表论文,达尔文不太愿意,但在他们的强烈要求下,达尔文和华莱士的论文才一起发表在学报上。达尔文一生研究物种起源,但当与他类似的思想观点被别人捷足先登且交给他亲自审阅时,他并没有挟私报复而是推荐发表,这反映了达尔文高尚的科学品德,比他的科研成果更受人钦佩,这也是我希望学生在做科学研究时能具备的良好素质。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讲授专业技术理论的同时穿插科研史上相关科学家的科学轶事,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基因工程的兴趣,还能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素质教育,达到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Reference):
  【1】 黄力生. 高校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 福建体育科技,1998,(S1):4-7+12
  【2】 张玉芬著.大学生人格教育.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
  【3】 王策三. 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4 , (3): 5-23 
  【4】 庞海芍 郇秀红. 素质教育与大学教育改革. 中国高教研究, 2015, (9): 73-78
  【5】 印进宝 满天澄. 强化素质教育─—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趋势─—军地部分高校的走访与思考.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9(1): 82-87
  【6】 王兆烨. 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 75-77【7】 刘春雨, 王雁菊等. 中美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比较研究.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 , 202.196.208.111
  【7】 张九庆著,《自牛顿以来的科学家——近现代科学家群体透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李立家,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正高,湖北省武汉市.
  周泓,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在读,湖北省武汉市.
  屈波,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湖北省武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