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课的兴趣

【作者】 杜文军

【机构】 竹园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情绪和智力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状态,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动中求知,在喜悦中探索,使教学发挥最高效应。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学习兴趣;培养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 ,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因此,语文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创设良好教学氛围,增强学习兴趣。课堂氛围如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极大,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注意教学方法的直观性、多样性以及教学内容的新颖性、生动性,力求做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而不会把上课当作一种负担。比如分角色朗读、自编作业题、适当运用彩色挂图、使用电化教学手段等都可增强课堂气氛。教师还要善于组织课堂教学,把一堂课的学习活动组织得生动活泼,让学习过程中的动脑、动手、动口等活动交替进行。此外,还可专门设计一些“兴趣课”,选择新颖生动的内容,把游戏和竞赛引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积极引导,以身作则。人们常说:“要想学好一门课,就必须先爱上教这一科的老师。”当学生热爱你、崇敬你时,很自然地愿意听你的话,尊重你的劳动,服从你的安排,听从你的指挥,学习成绩很自然会逐步提高,因此,教师应当学会用自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首先,教师必须注意形象。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具有较好的气质和朴素大方的衣着,处处为人师表,既朴素又大方,让人一见就有敬佩之感。课上是老师,课下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学生一起活动,一起游戏,学生和老师无话不谈。其次,处理问题要公正。一个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随时会遇到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矛盾和纠纷,在处理问题时,不要不问青红皂白就发表看法或妄加评论,随意批语或息事宁人,这样做不但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而且可能埋下隐患。教师在处理问题时应先讲理,问清是非后,对“非者”义正辞严,说理批评,避免同样的事情再发生,但忌东拉西扯不着重点,这样学生会认为你处理问题公正,并且心服口服,自然能提高你的威信。
  教师要充分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多鼓励他们,赋予他们真挚、纯真的爱。理解和热爱学生,对教师来说,大而言之是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小而言之则是教师的修养,是师德。教师要创造条件,如组织学生办手抄报、讲故事、成语接龙、答记者问、辩论会等,使每个学生都有发挥的机会,从而激发对语文的兴趣。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的特长和优势。有的学生字写得好,有的学生普通话讲得标准、流利,要让他们尽情发挥这些特长。教师还要及时发现学生细微的进步,及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鼓励,并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对于那些讨厌语文学科,学习有些掉队,存在着不同程度自卑心理的学生,应实施“倾斜政策”。当然分寸要得当,要使全班同学理解教师的用意和诚心。如果在尊重这部分掉队学生自尊心方面处理得慎重、科学,不但能激发他们迎头赶上的信心,而且能自然地融洽师生之间、差生与其他同学之间的感情,使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力量。当然,决不能因此而对他们有所迁就和放松,相反的更应该从严从实要求。教师所做的一切应植根于教师对学生纯真的爱和高度的责任心之中,使学生也能理解和接受,达到动之以情的效果。
  发扬民主,启迪思维。民主和谐的气氛是主动学习的前提,学生心理变化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可以试想,一个学生在满是严肃、紧张,甚至害怕恐惧的环境下,如何产生浓厚的兴趣呢?所以,教师采取一种尊重而不失分寸的态度对待学生,能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令人愉快的课堂气氛,教师必须不断地激励学生,并用商量的口吻进行教学,如“你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这个答案欠妥,再考虑考虑好吗”等等。教师应尽量拓展学生的思维,尽量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不要对学生漠不关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启迪,并共同商量、研究、解决,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会与日俱增。当学生遇到不懂的知识时,大家积极讨论;有学生违反纪律也药集体制定惩罚措施,做到合理有效,使同学乐于接受,这些善意的激励,民主的商量,逐步培养了学生的信心,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积极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力和技能的获得。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大胆发言,积极讨论,做好笔记,让学生多阅读课外书。比如,在自主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会了做好读书笔记的方法,为使学生养成做好笔记的习惯,我有目的、有意识地给学生布置了一些课外阅读训练,要求学生把阅读到的知识,如优美的词句、精彩片段、产生的想法和自己的体会及悟出的道理等记录下来,以便他们在今后的阅读中运用。只要我们严格要求,坚持不懈,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师生换位。同教同学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甚至现在还普遍存在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其实质还是"应试教育""淘汰教育",与现行教育相悖而行。新课程改革,不仅对课程做出重大变革,对教育者受教育者都提出了要求,要求教育者要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求受教育者不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的学习,达到师生互动。为了做到以上这些,每周拿出两至三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来讲课,主要针对阅读课文。首先要求学生备课,写出教案,这样为了把课讲好,学生会不惜余力去吃透课文。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使学生体会到了教师的辛苦,更进一步培养了其他方面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等。通过学生自己讲课,让学生做到心到、口到,对整篇课文的结构、写作特点、思想内容,都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并且听课的学生也会不自觉地站在讲课人的立场去评价讲得好与坏,而不是教师讲课时,那中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有兴趣,才能高高兴兴地去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即使遇到困难,也能自觉钻研,加以克服,并把它当成乐事来做。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要充分利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辅以恰当的引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