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高三语文复习中自主学习的探讨

【作者】 王 琳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学生是学习知识的主体,学生不仅仅通过课本获得知识,还可以通过很多渠道获得知识,并进而形成享用终身的学习能力。老师只是作为一种辅助、引导学生学习认知的工具。推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展现自己的主体性,积极主动的去探索、去思考,提升自身的学习成绩的同时,也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本文围绕自主学习在高三语文复习中的应用,阐述了笔者的一些尝试与观点。
        关键词:自主学习 主体性 高三复习
        近年来,“素质教育”的呼声响彻教育界,作为一线教师,笔者当然也赞成这种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理念。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仍然普遍,而这种被动学习的模式往往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事倍功半”,成为阻碍学生成绩提高的重要因素。
        究其原因,由于学习是被动的,所以学生学习意愿减少,情绪难以被调动起来,学习效率较低,甚至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同时,传统的教师主导学习模式以简单记忆和技能反复训练为主,弱化学生自身的独立思考,更不强调质疑和创新,导致学生面对未知问题时无所适从,缺乏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陷入“读死书”,“死读书”,最终丧失信心,把书“读死”的恶性循环。这样的现实情况,与我们所提倡的“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并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素质教育相去甚远。
        综观历届高考状元的成功经验,我们不难得出一个共同规律:他们都有着强大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读书对他们而言不是不得不背负的千斤重担,而是自觉自愿自得其乐的探索过程。那么,这种自主学习能力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作为一个高三老师,能否帮助我们的学生普遍地获得这种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呢?这是笔者在本文中想要探讨的问题。
        一、关于自主学习的认识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指不听命、不依赖于别人的独立自主的学习。所有的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1]自主学习理论有着悠久的历史,回溯其根源,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方法",到我国先秦的《学记》,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学习者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并自我改进的自主学习的思想。但是自主学习这一概念的提出,只有不到一百年的历史,而对它进行深入的探讨也只是近三四十年的事。
        对于自主学习的实质,不同理论学派的看法不尽相同.。操作主义学派(以斯金纳为代表)认为,自主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操作性行为,它是基于外部奖赏或惩罚而作出的一种应答性反应。维列鲁学派(以维果斯基为代表)认为,自主学习本质上是一种言语的自我指导过程 ,是个体利用内部言语主动调节自己学习的过程。而认知建构主义学派(以弗拉维尔为代表)则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九十年代以后,学者们综合上述几派观点,试图对自主学习作出更为确切的界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齐莫曼教授的定义。他认为,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自主学习的动机应该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学习的方法应该是有计划的或已经达到自动化程度,自主学习者对学习时间的安排是定时而有效的,他们能够意识到学习的结果,并对学习的物质和社会环境保持高度的敏感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近年来,我国的一些学者对自主学习的问题也进行了一些理论上的研究和探讨。庞维国在综合国内外自主学习理论基础上,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他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
        二、自主学习理论在高三语文复习中的几点尝试
        基于庞维国先生主张的自主学习的三个方面(即在学习前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在学习中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后对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笔者在高三复习中进行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学生与教师分享控制权,学前以协商的形式共同制订学习计划,承担学习任务。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应始终放在首位,不应当把获得知识放在首位。”国内某教育专家说:“学生学习的敌人在于依赖,教师教学的最大悲哀在于包办。”学生独立精神的缺失是当今教育的恶果之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着严重的依赖心理,在学习上安于被动接受知识,不求甚解,即使完成了学习任务,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而我们的教师又习惯于包办,惟恐学生知识有漏洞,不敢放手去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无形中剥夺了学生自主成长的机会。
  有鉴于此,笔者在高三的复习中将教师为主导的班级语文复习计划与学生为主导的个人语文复习计划相结合。在进入总复习的第一节课,就与学生根据全国卷考题和高考考纲共同梳理出高考需要学生具备的知识大体框架,然后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估,明确自己在哪些方面知识储备还不完备,能力还有欠缺,接着共同制定复习计划。一方面,跟随教研组复习步伐,由教师制定全面的班级语文复习计划,力求全面复习,逐项复习,逐项训练,逐项落实,最后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达到系统化。在复习备考的时间安排上既严格执行复习计划,又与学生的学习状况结合起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对各个考点的课时量、教学容量及训练量灵活地加以调整。另一方面,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个人语文复习计划。在跟随班级整体复习步伐的同时,根据自身弱点攻坚克难,对自身漏洞较大的知识点安排时间先行查漏补缺。教师针对学生自己制定的复习计划予以针对性的指导,对不同的知识点的复习方法和复习时间给予个性化、针对化的建议。
  (二)在复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进行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
  有研究者提出,自我调节学习是一种学生运用认知调节策略和动机策略来促进自己学习,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建构和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学习环境的过程,并指出自我调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可是,我们在复习过程中常常忽略了学生主体性要求,而让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而大多数学生也缺乏自我调节学习的意识,认为复习只是抄笔记,做练习的过程,缺少自我计划、监督检查、反馈总结的学习策略。
  笔者在给学生提供一对一指导时,让学生致力于形成长期的学习方法。一旦确定了学生当前的任务,首先要求学生建构个人化的复习策略,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完成任务,从而形成解决的策略。同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监控,让学生学习把学习效果与目标进行比较,自己对成绩进行评价,而不是依赖老师对他们的复习效果做出判断。当学生的成绩没有达到要求时,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思考并记录策略的改变,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复习计划。学生也需要领会教师的反馈,以便未来能更好地进行学习。最后,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良好的成绩和使用的策略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自我功效知觉,并将好成绩归于策略的使用。
  (三)开展学生自主命题,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
  现今教育对考试成绩的过分追求,使得学生们谈“考”色变。考试在学生们的心目中成了压在心头的一座大山。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就是升学竞争衍生的评价标准过于呆板而执着于选拔性功能的考试制度带来的考试的重负。考试,把老师和学生、家长和孩子变成了对立面。
  笔者认为,既然无法改变现状,就要试图使学生在千篇一律的学习和考试中得到一些快乐和满足,并在快乐和满足中学好知识,提高素质。笔者尝试从创新考试模式做起,在高三复习中进行了学生自主命题的尝试。
  在一个知识点复习结束,鼓励学生边复习边思考,对重点、难点部分,采取学生自主出题,由教师挑选后形成专题试卷在班级范围内进行查考的方式。这种方法对学生是一种新奇的体验,不但能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有助于教师对每个学生复习情况的检测。这样做,既可以提高学生整体的复习水平,又可以使教师“有的放矢”,及时指导学生更好地复习。?在出题过程中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出卷、个人独立出卷相结合的方式,测试后由出题的学生阅卷。讲评时优秀的出题人会获得教师的表扬和全班同学的掌声。学生需要来自教师和同学的认可和肯定,这种鼓励是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一种不可缺的动力。[2]学生自主命题考试作为一种新的考试形式,使学生由原先的被动应考转为主动积极设计试卷,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众所周知,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好知识、掌握知识的推动力。采取让学生命题,让学生评卷,不但给学生一个全新的学习方法,而且真正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易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关于自主学习的几点反思: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是首要的。
  对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入学起即开始。在高一、二的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在课堂中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去思考、表达自己的看法,体会其主体的成就感和优越感。通过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习中的自主意识。只有先具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在高三复习中发挥主动性及计划性,做到计划先行,有条不紊地进行复习。
  (二)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师最应该传授给学生的,不是课本上有限的知识,而是优良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不仅学会课本上的知识,更谙知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具备终身学习、独立学习的能力。
  (三)教师需注意“自主”的程度把握。
  高三复习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配合。教师对教材及知识点的系统复习与学生针对个人弱点的自主复习应互相配合适应,既要避免教师完全主导而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又要避免完全放任学生自主复习的无序性。
  学到终极看自主,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告诉我们,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越是在自主状态下,独立地发挥出潜能,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越有成就感,越能成为自由、健康、无畏的人。自我实现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教育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帮助人满足这种追求,表现出自己的才能,体验最大的快乐。将自主的精神运用于高三复习中,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和特点,适时调整复习方式,从而达到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复习备考的效益,取得最佳复习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出版社2002年版  
  [2]赵国忠:《优秀教师最重要的标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