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技巧
【作者】 赵之星
【机构】 柏林沟镇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改革实验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发现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在随时随刻,无处不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的基础上,合理的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情境,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就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促进学生的能力的培养,能充分的展现学生的参与精神,就能使学生处于激活状态,就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景,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进行有关蒸发知识的教学时,可让学生作如下的吹气实验:第一次让学生将手掌张开,放在离口约15厘米处的地方,张大嘴慢慢对手掌呵气,学生会感觉到手“暖烘烘”的;第二次让学生将手掌张开放在同样的位置,先闭嘴,然后留条小缝,用力向手掌吹气,学生会感觉到“冷飕飕”的。学生面对这些有趣的实验,倍感惊异,大大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兴趣,诱发创新动机。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应让学生从课堂走入社会,了解社会。如讲“噪声的危害和控制”这一节所提及的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与危害,虽然内容不多,但却阐述了它与工业、农业、社会生活等的利害关系,如果在教学中把此内容扩展到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等方面,向学生介绍有关大气层的知识,以及大气环境的污染情况,要求学生做一个关于大气污染的调查报告,并提出如何控制和防治大气污染,尽可能多地提出自己的设想、建议和方案。这样做能有效地把物理知识、技术和社会三者联系起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潜移默化地在学生中形成治理环境的创新动机。
启迪引导,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人的创新能力主要是依靠求异思维,它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后,可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一个容器中盛了一定量的水,水面上浮着一块冰,(1)如冰溶化后,水面怎样变化?(2)如往水中加足够的盐,冰露出液面的体积怎样变化?冰溶解于盐水中,液面将怎样变化?这样层层深入和多向发散,使学生的思维从单一性向多向性发展,诱发学生进入质疑思维状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让学生乐于发现,提出问题。创新能力强的人,都具有较强的提问能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有的学生却往往害怕提出的问题太简单而被教师训斥,被同学讥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介绍一些物理学家怀疑前人的事迹,以此激励学生要有质疑的勇气,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和规律要有勇于发现的精神。即使学生有的想法是可笑的,有些探索是失败的,教师也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在目前初中物理教学中仍存在注入式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而忽略学习的过程。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思维空间,就很难谈得上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教学中要启迪学生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就日常生活中的灯泡,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烧坏的灯壁为什么发黑?烧坏的灯丝接好后为什么更亮?灯丝电阻是一个定值吗?电灯在晚上八、九点时为什么没有夜间十一、二点时亮呢?等等。然后用物理知识帮助学生一个个解决,使他们感受到提问的价值,从而促进学生进行发明、创造。这样,充分挖掘了学生潜在的创新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还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技能。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验为学生创设了有效获取知识的学习环境,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意识训练的有效途径。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重视实验的创新。如在“大气压”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先演示窄口瓶“吞”半径大于瓶口的熟鸡蛋的实验,变不可能为可能的实验现象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再将原因告诉学生,这就是大气压将鸡蛋压进瓶子里。在学生兴趣被激发的情况下再将抽去空气的马德里半球拿出,让两个力气最大的男生来拉,结果用尽力气也拉不开,当教师把气阀门打开后,一个人就很轻松地把半球拉开了。学生既惊奇又信服,对“大气压不仅存在而且很大”的结论深信不疑了。通过这样的实验情景,使教学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动机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捕捉新问题的能力。人们发现新问题的能力不仅与观察能力有关,而且与捕捉新问题和大脑的积极思维是不可分的,是创新意识的主要表现。如奥斯特在观察到通电直导线下小磁针偏转实验并进一步分析,从而得到利用电流可以获得磁场。那么一个新的问题应自然就产生了,“利用磁场能否获得电流呢?”就导出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定律。又如在讲托里拆利实验后提出:试管粗细、长短变化,或者给水银槽加减水银,或者试管倾斜,或者把试管顶部、中部打一小孔后该实验有哪些变化?这样可以锻炼学生提新问题,提高创新能力。
利用好多媒体,显示创新能力。在多媒体的信息空间里包含了从具体到抽象的学习活动,并且可以完成各种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学习目标。在教学电磁感应知识时,若利用传统教学,用画图、打比方的方法,虽然费尽口舌,学生还是似懂非懂,只得死记硬背。究其原因,是教师未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形象思维条件,也就很难让学生进行抽象思维。若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演示了在磁场中加画磁感线后,无论是导体还是磁体运动时,磁感线被切割的现象,由于学生亲眼看到了这个现象,很快就找到了两种运动的本质特征,即:导体在磁场中做了切割磁感线的运动,这正是产生感应电流的根本原因。所以,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系统提供的图、文、声等创作、编辑工具来实现“创造”这个最高层次的学习目标,从而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学生提供难以想象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在物理教学中推广利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有益处。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一项长期而又艰苦的系统工程。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学习情境,使物理教学成为再发现、再创新的过程,使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脱颖而出,从而使我们的教育蓬勃发展。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发现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在随时随刻,无处不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的基础上,合理的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情境,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就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促进学生的能力的培养,能充分的展现学生的参与精神,就能使学生处于激活状态,就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景,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进行有关蒸发知识的教学时,可让学生作如下的吹气实验:第一次让学生将手掌张开,放在离口约15厘米处的地方,张大嘴慢慢对手掌呵气,学生会感觉到手“暖烘烘”的;第二次让学生将手掌张开放在同样的位置,先闭嘴,然后留条小缝,用力向手掌吹气,学生会感觉到“冷飕飕”的。学生面对这些有趣的实验,倍感惊异,大大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兴趣,诱发创新动机。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应让学生从课堂走入社会,了解社会。如讲“噪声的危害和控制”这一节所提及的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与危害,虽然内容不多,但却阐述了它与工业、农业、社会生活等的利害关系,如果在教学中把此内容扩展到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等方面,向学生介绍有关大气层的知识,以及大气环境的污染情况,要求学生做一个关于大气污染的调查报告,并提出如何控制和防治大气污染,尽可能多地提出自己的设想、建议和方案。这样做能有效地把物理知识、技术和社会三者联系起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潜移默化地在学生中形成治理环境的创新动机。
启迪引导,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人的创新能力主要是依靠求异思维,它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后,可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一个容器中盛了一定量的水,水面上浮着一块冰,(1)如冰溶化后,水面怎样变化?(2)如往水中加足够的盐,冰露出液面的体积怎样变化?冰溶解于盐水中,液面将怎样变化?这样层层深入和多向发散,使学生的思维从单一性向多向性发展,诱发学生进入质疑思维状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让学生乐于发现,提出问题。创新能力强的人,都具有较强的提问能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有的学生却往往害怕提出的问题太简单而被教师训斥,被同学讥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介绍一些物理学家怀疑前人的事迹,以此激励学生要有质疑的勇气,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和规律要有勇于发现的精神。即使学生有的想法是可笑的,有些探索是失败的,教师也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在目前初中物理教学中仍存在注入式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而忽略学习的过程。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思维空间,就很难谈得上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教学中要启迪学生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就日常生活中的灯泡,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烧坏的灯壁为什么发黑?烧坏的灯丝接好后为什么更亮?灯丝电阻是一个定值吗?电灯在晚上八、九点时为什么没有夜间十一、二点时亮呢?等等。然后用物理知识帮助学生一个个解决,使他们感受到提问的价值,从而促进学生进行发明、创造。这样,充分挖掘了学生潜在的创新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还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技能。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验为学生创设了有效获取知识的学习环境,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意识训练的有效途径。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重视实验的创新。如在“大气压”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先演示窄口瓶“吞”半径大于瓶口的熟鸡蛋的实验,变不可能为可能的实验现象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再将原因告诉学生,这就是大气压将鸡蛋压进瓶子里。在学生兴趣被激发的情况下再将抽去空气的马德里半球拿出,让两个力气最大的男生来拉,结果用尽力气也拉不开,当教师把气阀门打开后,一个人就很轻松地把半球拉开了。学生既惊奇又信服,对“大气压不仅存在而且很大”的结论深信不疑了。通过这样的实验情景,使教学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动机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捕捉新问题的能力。人们发现新问题的能力不仅与观察能力有关,而且与捕捉新问题和大脑的积极思维是不可分的,是创新意识的主要表现。如奥斯特在观察到通电直导线下小磁针偏转实验并进一步分析,从而得到利用电流可以获得磁场。那么一个新的问题应自然就产生了,“利用磁场能否获得电流呢?”就导出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定律。又如在讲托里拆利实验后提出:试管粗细、长短变化,或者给水银槽加减水银,或者试管倾斜,或者把试管顶部、中部打一小孔后该实验有哪些变化?这样可以锻炼学生提新问题,提高创新能力。
利用好多媒体,显示创新能力。在多媒体的信息空间里包含了从具体到抽象的学习活动,并且可以完成各种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学习目标。在教学电磁感应知识时,若利用传统教学,用画图、打比方的方法,虽然费尽口舌,学生还是似懂非懂,只得死记硬背。究其原因,是教师未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形象思维条件,也就很难让学生进行抽象思维。若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演示了在磁场中加画磁感线后,无论是导体还是磁体运动时,磁感线被切割的现象,由于学生亲眼看到了这个现象,很快就找到了两种运动的本质特征,即:导体在磁场中做了切割磁感线的运动,这正是产生感应电流的根本原因。所以,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系统提供的图、文、声等创作、编辑工具来实现“创造”这个最高层次的学习目标,从而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学生提供难以想象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在物理教学中推广利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有益处。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一项长期而又艰苦的系统工程。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学习情境,使物理教学成为再发现、再创新的过程,使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脱颖而出,从而使我们的教育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