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注重互动,提升数学教学实效

【作者】 白丽君 乔佳玲

【机构】 东莱街道二圣完小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所指出的:“课堂上的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教师与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高效教学的本质是良好的师生交往互动。学生不是提着一只空碗来等着老师倒水的,学生要参与到教学中。新课程改革要求改革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倡导互动式教学模式,教育的目的重在唤醒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
  关键词:小学数学 互动教学 课堂效率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尊重学生是爱的前提。在尊重学生、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去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过失,才会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也才可以赢得学生的爱戴。要做到真正尊重学生,只有尊重学生并与之平等相处,学生才会有言敢发,有话敢讲;只有真正做到用真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才能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理相济的目的。为此,教师要改善自我,不自高自大,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心胸豁达,炽热认真,一视同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同他们交朋友,尊重、理解他们。
  2.加强与学生交往,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明确地认识到,师生之间不仅仅是教与学,授与受的关系,而且是人与人,你与我的平等关系。在课堂上,教师不要一味地强调教的权威,而应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课堂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主动地加强与学生的交往与学生打成一片,教师关爱学生,学生信任老师,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
  3.赏识学生,认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同时也要不断地反省自身的行为和态度,不要由于自己的不公正而延误了学生的发展,不能仅仅以分数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而忽视了学生的其它方面,如品格修养、文明习惯、劳动态度等。
  4.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于律已。教师不应该刻意地去针对某一个学生,制造冲突矛盾。特别是在师生之间发生某种隔阂、冲突、矛盾时,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已的情绪,主动地、妥善地消除,提高自已的素质,完善和发展自已。
  二、创设有效互动的情景
  “促成有效互动”即教师要力求创设情境,以利于形成双向或多向互动的交际方式。克莱恩认为“最佳的学习方法是先做后辨认,或者边做边辨认”。创设情境可以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其间,在特定情境中,将课堂还给学生,将探索的空间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水乳交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统计》中,在教学设计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从他们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选择有趣的,学生感兴趣的素材,推荐一些简单的问题,鼓励学生自由地选择并组织相应的统计活动。比如,在课程表所列的课程中,你对哪门课程最感兴趣?你觉得哪门课程自己学得最好?在课间活动中,你最喜欢哪个活动项目?你愿意单独玩还是希望和同学一起玩?在小组中统计每位同学的年龄及出生月份。把任务具体落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这样责权分明,学生就不会推却、懈怠,加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之在交际过程中,为完成各自任务积极参与,和谐交流。
  三、位置互换 ,思维互现,形成“学习共同体”
  位置互换即“换位思考”,在传统以教师为本位的学习强调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成了储存知识的容器,师生难有有效的数学交流。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则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换位置、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有利于学生开启紧闭之口,畅所欲言。
  在教学中,我经常坐到学生的位置上,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他们站在三尺讲台前,思考和解答同学们的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问题。在解惑答疑的过程中,充分锻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交流的能力,呈现和展示教师的思维。在角色互换之中,实现师生思维的互动、交流。让数学课堂成为师生语言、思维的叮咚之泉。
  四、建立有效互动的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进行生生互动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教学中,小组活动的实际效果往往不是教师所期望的那样,有时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首先要理解什么是交流。交流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即“想说”,二是会倾听别人的诉说,并能听懂从而积极响应,理解与辨析,给予正确评价,即“会听”。交流中能有机会说的同学是少数,大多数同学在大多数时间是以“听”的方式参与交流的。由于学生缺乏合作、交流的基础,因此,有必要提高小组活动的质量。要提高小组活动的质量,我们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让学生明确小组活动的目的和任务,并且组内要有具体的分工;②小组活动前应留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只有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对所合作的问题才能有较深层次的认识,才能不断地将自己的思维与同伴进行交流,并在交流中进行比较、辨别、扬弃。③让学生思考,在小组内准备发表怎样的想法或观点,用什么方式既能表达清楚又能让别人听明白;思考自己有什么困惑,怎样请教组内同学;④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会与不同意见的学生进行对话;⑤学会合作后的反思与调整,能够不断地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准确性,做到修正错误,反思想法。要做到这些,关键在于教师的重视。教师应彻底转变观念,放下权威,下大力气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在小组交流时别做闲人,而是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及时加以指导。在全班交流时,要确保发言人的发言能代表本组成果,形成“想说”、“会听”的良好局面,让学生体验到:表达给大家听是一种享受,得到大家的评价是一种进步,质疑同学的发言是最大的收获。惟有这样日积月累,教师才得以解放,学生才得以发展,一言堂才变成真正意义的群言堂,学生才会有收获,有发展,有提高。
  总之,有效的师生互动能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积极思维,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要真正体现它的有效性,教师不仅要在理念上重视它,更要在实践中处理好互动形式与实质的关系,形成互动的师生关系是走向和谐的课堂教学的需要,更是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还要进一步思考与探索,“动”出学生的思维,“动”出学生的激情,“动”出学生的创造,让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问答互动真正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