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通向名师之路

【作者】 赵美玲 林少珍

【机构】 石良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教师是学校的软资源,是学校的精魂与引领,其高度从精神上决定了学校学术与思想的层次,也决定了学校的水平与高度。学校努力培养名师,须首先培养教师的师德。教师追求成为名师,须首先端正自己的师德。对教书育人事业怀敬重追求之心,对学生有平等无私严慈相济的关爱之心,有对学问知识的渴求与终身学习之心,才能以渊博的知识去培育学生,以真诚的爱心去温暖学生,以高尚的师德去影响学生,也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成为优秀的学生,让我们自己成为卓越的名师。
  关键词:名师;师德;学习
  著名教育家清华大学的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有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是的,大学之所以成其为大学,不在于它有着多么高大恢弘的楼宇建筑,多么葱郁挺拔的大树,而在于其有着德艺双馨璀璨生辉的学者大师。
  要想孕育学校厚重的底蕴,要想打造文化名校,还须着力培养学校的教师,使之成为名师。我们可以说,教师是学校的软资源,是学校的精魂与引领,他们的高度从精神上决定了学校学术与思想的层次,也就决定了学校的水平与高度。
  “要有好的学校,先要有好的教师。”陶行知先生创办晓庄师范时就提出了这一主张,并聘请了蔡元培、赵叔愚等著名教育家临校任教,留下了教育史上浓重的一笔。也正是蔡元培、胡适、辜鸿铭等一批教育名家,成就了声名煊赫的北大。同样,我们因为苏霍姆林斯基,知道了帕夫雷什中学;因为魏书生,知道了辽宁盘锦中学;因为李希贵,知道了北京十一学校。名师,就是学校最靓丽的名片。恰如刘禹锡所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是名师成就了名校。因此,学校一定要有意识培养名师,教师一定要有追求成为名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资治通鉴》有言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可见,优秀的人格,道德,是教师堪为师表的先决条件。因此,学校努力培养名师,须首先培养教师的师德。教师追求成为名师,须首先端正自己的师德。
  我认为,学校该着力倡导,老师们该着力修炼的师德有以下内涵:
  一、对教书育人事业的敬重追求之心。
  追求名师之路,虽漫漫而修远,但首先需要我们在意识中就以名师的标准要求自己,要有对事业用心经营的敬重与追求意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我们的人生要“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用心做事业,追求高质量高境界的人生。请不要仅仅仅把教育当作为了生计而从事的简单的职业吧,因为教育在我们心中的意义,绝不只是那沓微薄可怜的纸币。它是“人学”,是用一个人的思想去引领一个人,是“人和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我们做教师,一定要做有德行的“人师”。只要用心研究,你会发现那是一方可以让我们大有所为的沃土。
  有人说,教师之道,可分作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把教师当作一种职业,为了薪水而工作;第二个层次,把教师当作一种事业,把教育当作人生的支点,当作奋斗的方向,倾心尽血,追求成功;第三个层次,把教师当作一种艺术,将知识与智慧融入课堂,使学生在和谐的课堂中心旷神怡地汲取知识的芬芳。第三境界,这种对事业的敬重与追求,是名师该有的师德意识与风范,是师德境界的最高层次。
  二、对学生平等无私严慈相济的关爱之心。
  师德以师爱为魂,师爱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正如高尔基所言:“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要了解和信任学生,把学生当做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看待,真诚地做他们的良师益友。要公平地爱护每一个学生,对其一视同仁,不能因其成绩的好坏而高看一眼或不理不睬。同时,要对学生严慈相济,力争做到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恒,严中求细。另外,在对学生的信任与尊重中走入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师爱的温暖,让他们心灵在阳光中奋进。
  三、对学问知识的渴求与终身学习之心。
  “才者,德之资也”,要想成为名师,必须要有名师的才学。
  陶行知先生曾尖锐地指出:“有些人一做了教师,便专门教人而忘记自己也是一个永久不会毕业的学生。因此很容易停止长进,甚而至于未老先衰。只有好学,才是终身进步之保险,也就是常青不老之保证……要想做教师的人把岗位站得太久,必须使他们有机会,一面教,一面学,教到老,学到老。当然,一位进步的教师,一定是越教越要学,越学越快乐。”
  法国教育家保罗?郎格朗提出了终身学习的理念,这是20 世纪最富有冲击力的教育思想。教师良好的素质绝非与生俱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时代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教育变革对教师职业角色提出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对学问知识长怀不竭的渴求之心。
  教师只有自己学会读书,才能教会学生学会读书;教师只有自己不断更新知识,才能使学生的知识不断更新;教师只有自己学会终身学习,才能教会学生学会终身学习。总之,教师要胜任教书与育人这一神圣的使命,就要对学问知识抱渴求之心,这样才能随时补充、更新自己头脑中的知识体系,才会产生发自心底的动力饱览群书,才会站上前人的肩膀达到名师的高度与境界。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德立教,以身示教,用我们高尚的人格与师德,为学生每颗心灵的塑造竭心尽力。总之,对教书育人事业怀敬重追求之心,对学生有平等无私严慈相济的关爱之心,有对学问知识的渴求与终身学习之心,我们才能以渊博的知识去培育学生,以真诚的爱心去温暖学生,以高尚的师德去影响学生,也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成为优秀的学生,让我们自己成为卓越的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