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初中生家庭教育“七原则”

【作者】 臧家明 张崇正

【机构】 枳沟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剧烈的关键时期,初中生的教育也异常复杂,相信每一个初中生家长都会或多或少的感到手足无措。初中生的教育与小学和高中教育有相似也有不同之处,总的来说,对于初中生的家庭教育,遵循一些大的教育原则还是很有必要的。
  一、身教原则
  父母的言行举止,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因此,家长再也不能像“糊弄”小孩子那样“糊弄”初中生了,在生活中,一定要做到:
  一是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家长要先做到。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模仿对象,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自己首先就应做到,要言行一致,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才有威信,才能掌握教育的主动权,教育效果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否则,越是对孩子提出要求,孩子会越反感和叛逆,他们会想:你们都这样,凭什么强迫我要那样?  
  二是家长要有进取心,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在社会变革不断加剧的今天,孩子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每一步都意味着胜出或淘汰。父母也一样,身处竞争激烈的环境,如果没有进取心,就会处于发展停滞的状态,甚至会被淘汰。但是,有智慧的父母会变压力为动力,保持不断进取的心态,自觉学习与工作有关的最新知识,关注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争取在工作岗位上取得突出成绩。父母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取得成绩,是对孩子最好的精神激励和最佳的行为示范。孩子会受父母的熏陶,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这是孩子成长的源动力。  
  三是父母之间要和睦,处理好家庭关系。无论夫妻关系还是婆媳关系等都要和睦,这样才能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生活在温馨稳定的家庭环境中,从而心情舒畅,有利于学习。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孩子能体会到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理解的情感。这不仅对于孩子养成爱护、尊重他人和乐于助人的良好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还有利于培养孩子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四是父母教育理念要一致,避免教育方法冲突。如果父母双方的教育理念、教育态度差别太大,就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很容易养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两面作风,极不利于孩子良好品行的培养形成。
  二、 保护原则
  在处理子女教育问题上,有两个错误的倾向,或是完全偏袒子女,不信任学校和教师;另一个是完全信任学校,信任老师,不信任自己的子女。现在的孩子既是小皇帝,也是小奴隶。在学校里压力很大,学业压力、考试焦虑、人际关系压力、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压力,不可能个个同学都是学习优秀的学生,实际上大部分同学是学习一般的学生。
  当子女与学校与老师发生冲突矛盾的时候,父母既不能无原则地偏袒子女,也决不能不问青红皂白就站在学校老师的立场上批评子女。要替子女设身处地着想,要学会倾听子女倾诉,实事求是地了解情况,如果确实是子女的错,也要心平气和地帮助子女分析,如果不完全是子女的错,更应该心平气和地与子女交流,找出解决的方法。如果确实不是子女的错,而是学校方面的问题,老师方面的问题,家长就应该积极想办法解决,分担子女的压力,而不是与老师一起对子女施加压力。初中生也是未成年人,在心理上还是不够成熟,尤其需要家长的呵护。 
  家庭和家长是子女健康成长的最后堡垒。简单地说,家长要学习在学校的压力下保护子女,学会维护子女的权利,不能事事都与学校站在同一个立场。许多反面的悲剧例子,导致学生走向极端行为的,许多都是因为家长不问青红皂白跟着老师训子女。
  三、 倾听原则
  对于初中生,家长一定切忌唠叨,要学会倾听,低下头、蹲下身与子女平等交流。父母和子女之间总会有所谓代沟的。在初中到高中阶段,是子女容易产生叛逆、逆反的一个阶段。子女生理发育迅速,长成半个大人,个头与父母差不多,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从各种媒体接受了很多信息,有自己的主见,但也常常过分地自以为是。父母的那些说教也听了10多年了,听烦了。加上学业压力大,这个阶段的子女,一般都会非常讨厌唠叨的家长。 
  要学会倾听子女,学习与子女平等交流。如果子女到了中学阶段还愿意有什么事都与家长交流,那家长就成功了一大半了。只要子女愿意与家长交流,有什么问题都能够得到比较妥善地解决。 
  许多家长忙于工作,忙于赚钱,不想听子女的倾吐,认为那是毛孩子鸡毛蒜皮的事。这样就丧失了了解子女、引导子女最重要的一个渠道。 
  四、鼓励原则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对子女多鼓励,少批评,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多一点宽容。譬如鼓励孩子向优秀人物学习,成就辉煌人生;鼓励孩子创新实践,开展发明创造;鼓励孩子学习特长,发展兴趣爱好;鼓励孩子敢于冒尖,不做平庸之辈;鼓励孩子敢于尝试,不要害怕失败;等等,孩子在鼓励的环境中才能更好更快地成长。 
  五、尊重原则
  尊重子女的选择,给子女越来越大的自主空间,父母都要学会这一点。有些家长总是想控制子女、管制子女、设计子女。适当的控制是必要的。但随着年龄增长,更多地是靠子女的自觉和自律,而且要给子女以自主的空间,要尊重子女自主的空间。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后,不仅孩子要解决青春期的困惑,父母也要解决好自己与子女关系上的困惑。父母亲过分管制已经长大的子女,是许多子女自己生活不幸福的主要原因之一。过分的恋子情结恋女情结,是子女不幸福的重要原因。家长应该明白,子女的快乐和幸福,就是家长最大的幸福,如果子女对家长非常服从,但他自己不快乐,那么家长还是失败的。 
  子女来到这个世界是家长的选择而非子女自己的选择。而来到这个世界以后,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太多了,初中生又有那么大的压力。所以,家长有责任创造条件使子女健康成长,而不是使子女完全成为实现家长愿望和要求的机器。 
  六、减压原则
  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够适应目前这种学校教育的。有些孩子尽了努力,可成绩还是不理想,家长要学会为孩子化解烦恼、分担压力。西方人说,压跨骆驼的是最后一根稻草,总是给孩子施加压力,好了还要再好,一次考试就要达到什么名次,这些都是没有道理的,而且可能把孩子逼上危险的方向。家长应该懂得并记住,子女的身心健康、个性开朗豁达,比学业成绩重要得多。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只有在父母慈爱而不宠爱、多帮助少施压、多引导少管制、多鼓励少批评、多宽容不苛责的家庭环境中,子女才能逐步发展健康的个性。 
  七、吃苦原则
  现在孩子能吃苦耐劳的少了,所以家长有必要逐渐培养孩子的吃苦耐劳精神。一是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在家里,独立完成自己的生活起居,打扫自己的房间,清理自己的物品等,学习上,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心理上也要独立,家长不能代替孩子去考虑问题,要孩子自己去思考,尊重孩子的意见,这样孩子能独立思考问题,能有主见,从而为孩子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二是主动安排一些任务让孩子去面对。要孩子完成适当的家务,如打扫卫生,洗碗,清理房间等;也可以要孩子参加社会实践,如卖报纸,农村生活体验,夏令营,与农村孩子交朋友等形式的活动。三是家长主动与孩子吃苦。家长可以与孩子参加晨跑,参加体育运动,如一起打球,一起游泳,一起旅游,这样可以增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同样让孩子得到了锻炼。孩子怕苦,就不会成功,就不会搞好学习,遇到困难就后退,悲观的对待生活,这样很难适应社会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