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析多媒体课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作者】 武凌霞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 近年来,信息技术教育已成长为我国电化教育研究和实践领域的热点。而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是跨世纪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电教媒体能让师生双边活动充满激情和活力。而多媒体在教学中可以超越时空限制,在教学过程中能为学生建立了一个立体式的课文情境,动态的教学环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并发展个性爱好,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件优势;课堂教学  有效运用
  语文教学需要创新,只有这样才会有生命,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生机。有人曾说:由于信息技术的出现,“人类将要迎接一次比印刷术、电话和电视更大的技术革命。”教育的发展鲜明地证明了这一点,多媒体技术一进入课堂,便以其集体性、控制性、多元化、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它具有突破时空、增加范围、扩大容量的特点,增加了教材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并借助形、色、声、情的神奇配合,不仅为教师提供直观、形象、高效率的教学手段,也同样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智力培养、素质提高提供了有效途径。
  一、此时无声胜有声——激趣、入情、熏陶。 
  1、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学生的注意状态仍然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很易被新异的刺激所激活,而多媒体是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例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运用电脑制作这样一段活动画面:①茫茫的宇宙群星璀璨。(配上优美的音乐)②旋转着的地球出来了,慢慢缩小,最后成了宇宙中的一页扁舟。(说明地球在宇宙中是渺小的)③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描述,出现晶莹透亮的球体。④伴随着音乐出现了转动着的、蔚蓝色的地球。(体现地球的美丽壮观,可亲可爱)如此导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使他们既感受了宇宙的宏大浩瀚,又体会到地球的美丽壮观,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积极情绪.
  2、运用多媒体教学,优化教育情景。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中所描写的形象。教学中,让学生在视、听、思中丰富感性知识,产生再造想象,入境动情,形象地感知,理智地思索,动情地描绘,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升华。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当学生了解到雷利的父亲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壮烈牺牲时,用多媒体并配上哀惋的大提琴来再现雷利父亲的灵柩缓缓到来时那悲痛的感人情景,学生看着听着,眼里噙着泪水。“情感具有伟大的力量”。“此时此刻,假如你就是在场的某一个人,你会说些什么话?”问题刚一提出,一个个学生相继发言,一句句深情的话语感染着我们每一个老师。课堂上,作者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学生的学习变得生动而富有激情。
  3、运用多媒体教育,陶冶情操与电化教育具有的智力功能同步的是它的审美功能。通过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使学生在有益身心健康和积极愉快的求知气氛中,获取到知识的营养,使学生有美的享受和情感上的共鸣,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赢得潜移墨化的教育效果,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突破、弥补、挖掘语文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它大体可分为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几个阶段。其中感知教材,即充分感知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形成生动、完整的表象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是促进理解、深化认识的必要前提,也是儿童发展的基础,感知材料越丰富,越明确,获得的概念才会越清晰、越深刻。语文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可以在事物的大小、远近、虚实、快慢、动静、繁简、抽象与具体之间实现转换,有利于再现其它直观手段难以展示的语文教材中的有关形象,以提高感知成效,正确认识事物,激起相应的情感。 
  1、化难为易,突破重难点儿童知识少,阅历浅,认识事物往往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准确地抓住特征。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如果能够根据儿童心理特征,抓住课文重点词句,适当地、有机地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语文教学,有利于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突破重难点。如一位老师在上《乡下人家》一文时,对“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这句话学生很难理解于是徐老师就通过播放课件,让学生观看,通过一看、一对比,学生很快地就理解了这句话:若是在门前竖两根大旗杆,让人不免觉得太单调,若是蹲一对石狮子又太威严,让人不由得拘谨、胆怯,难生亲近之意。而农家小屋前棚架爬上屋檐的绿绿的藤和叶,点缀于其中的青、红的瓜,色彩明丽,生活气息浓厚,把农家小屋装点得别致生动,亲切可爱、质朴自然,无人工雕琢之感。 
  2、化远为近,弥补感知不足多媒体课件最突出的优点是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让学生能够看到、听到不宜直接看到、听到事物、现象和过程,从而大大丰富教材内容,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化静为动,挖掘课文的美育。运用电教媒体把静止的语言文字所涉及的主要外部性转化为动态的优美画面,既可以让学生领略祖国山河自然美,又可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再加上悦耳的音乐,就可以促使学生突出地选择审美对象的切入点,深刻地感知把握审美对象的完整性。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去运用多媒体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需要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工作者们作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多媒体技术与课程的融合,必将对教育的发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定会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欣欣向荣。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李艺,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6-84、李冬梅.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国电化教育,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