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耐心源自对学生真正的理解
【作者】 马延清
【机构】 人民路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课间休息,办公室里的同事们又在唉声叹气:
“唉,那个孩子上课注意力就是无法集中,无论你怎么费尽心思,他就是做自己的事情。”
“是啊,我们那个宝贝总是把数字抄错,所以计算总是出错……”
每天的课间休息时间,大家总是围绕这样不愉快的话题,说也说不完。办公室里也有老师给个别孩子辅导,讲不了两遍,教师的声音高了,孩子的眼神更迷茫了。
看着这样的现象,理解老师们的无奈的同时,常常问自己:教育学生,我耐心了吗?
上述这些孩子,在我们七八十人的班级里,总有那么十几个,让老师们头疼。课下听到更多的是对某个孩子智力的肯定或者否定。其实,一个人的大脑构造如果有那么简单就好了,非此即彼,那多好教育啊。可惜,人的大脑构造是一个复杂的连科学家都说不清的东西,更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尽管我们也顶着教育者的名号。也许就是尽管如此,教师才要更深入的了解学生,理解学生,进而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孩子,还孩子一个相对快乐的童年。而不是一味地使这个或那个孩子陷入对自己数学学习能力的怀疑的深坑里无法自拔。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这是孩子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决定的。研究发现,一个7岁儿童注意力的保持只能持续8分钟,8分钟之后孩子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也只是少数。针对6、7岁的孩子,阿莫纳什维利曾经这样做,20分钟就转换课程内容,使孩子的大脑得到休息。我们这里一节课的时间是40分钟,那么,教师应该怎么做,才能既使孩子们得到很好的休息,又不使时间像被浪费掉一样?我上课时,是看、读、说、写、玩相结合,借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争取用多样的手段减少他们走神的几率。比如,在教学加法时,必须先使孩子们理解加法的意义和等式的意义。当然,不是明说,是在动态的思维过程中逐渐内化理解的。我用多媒体制作出精美的课件,利用课件进行教学。课件先出现5个孩子,再跑来3个孩子,然后通过动画演示让他们合在一起,理解加法就是合在一起的意思,然后数数一共有几个。让孩子们从中知道,5+3就是8,8可以是5+3,它们之间是相等的。除了出现人物,还有孩子们喜欢的动物,比如恐龙,男孩子喜欢,比如蝴蝶,女孩子喜欢。还有孩子们平时没有机会见到的一些海洋动物。同样的步骤经过之后,孩子们对加法和等式的意义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还保有极大的学习热情。接着,让孩子们读一读算式,并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上几遍。还要让同桌互相提问,说一说刚才理解的内容。然后,要进行一个小小的竞赛,使孩子们加深对加法和等式意义的理解,并能记住5+3=8。这样,孩子们的注意力就能保持更长久的时间。教师也不会疲于管理学生而一直处于救火的状态。所谓“在课堂教学中管理学生”。
说到这里,又牵涉到关于理解学生的另一方面,有的孩子几乎不用教就学会了10以内的加法,而有的孩子却怎么教也不会,需要扳手指头几乎要持续半个学期的样子。作为教师,针对孩子的这种做法和他的不能很好的掌握的情况,不是生气、批评甚至惩罚孩子,而是要了解这个孩子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是因为他对数字的敏感不够,他不能把这些抽象的数字与具象的事物相联系。尤其有趣的是,他扳手指头是先出5个,再出3个,然后——从头再数一遍。他不能理解的是,先前的5个已经存在,不需要再数一遍,也就是说,他在学习数数的时候,已经出现了问题。只要任意出一个数字,他就不能很好的继续数下去,而必须从1开始数。所以,教师要做的就是帮助。帮助孩子建立对数字的敏感性,可从某一个数字说起,让他接下一个数字。说对了,给予鼓励,错了,要耐心的进行再次重复,并不断用新的方法使学生从正着会数,倒着也会数。那么,加法也就不会出现从头数的现象了。这样的训练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的,需要教师持续利用一周甚至两周的时间每天不间断进行才行。
学习书写,必然会有抄写。有的孩子从书上往本子上抄写数字,总会出错,45看成55。这是怎么回事?据研究发现,人的大脑思维的速度比眼睛的速度要快。如果眼睛的速度跟不上大脑思维的速度,就会出现看错的现象,同时,还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所以,有的教师针对孩子的这种情况,给的评价是“不操心”,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不操心就是注意力不集中。但是,更深的本质应该是孩子的大脑已经把数字都看过去了,短时记忆只记住了5这个数字,于是,出现55的错误抄写。在我的教学中,孩子出现这种情况,从来不批评,只要求改过就好了,至于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改善,我想,随着阅读速度的加快,这种现象会越来越少的。这不是一件着急的事情。
我所带的三年级孩子,现在学习两位数乘法。在列竖式的时候,有的孩子的出错点在于两次乘得的积相加时,又再次用乘法进行计算。容易出现乘法的是2和3相加、2和4相加、3和6相加,因为二三得六,二四得八,三六十八的乘法口诀他背的很熟,以至于出现这样的错误。那为什么只有这么几个孩子出错呢?那是因为惯性思维在作祟,才刚进行了乘法运算,马上转换到加法,惯性思维出来捣乱。除了给孩子再次讲清楚是两个积相加之外,同时,要多出几个孩子容易出错的题目进行加强训练,一定要使正确的转换“刻写”在学生的大脑中,才能打破惯性思维对孩子造成的困扰。当然,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这种惯性思维进行不时的打断,也就是说,在学习了某一个规律之后,经过相应的练习之后,要进行变式练习,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使学生思考问题的时候不按照刚才的思路溜着走,每走一步都会动用大脑细胞进行重新判断与整合。经过长期正、逆向思维训练,学生思考问题时绝不会“不三思就行”。
班级里有个孩子,对简单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不能理解。针对一个题目我讲过一遍,可是再出一道类似的题目仍然不会。经过几次之后,我发现以前只讲题不分析的方法行不通了。孩子还是不会,我也累的够呛。比如,修一条长75米的公路,每天修5米,多少天可以修完?孩子用减法进行计算。我问孩子是怎么想的,孩子说,修了5米,不是减吗?我想,是不是数字太大,孩子就不理解题目的意思了?我试着说,老师把75米,改成15米,你知道几天修完吗?3天!答案马上出来了。原来,这个孩子有两个问题,一是对大数没有概念,另一个是他的大脑之眼只看到了数字,而没有看到数量关系。我借助两种方法对他进行帮助。一个是画线段图,另一个是把数字盖住,只看文字。但是经过实践,还是线段图比较好理解。用一条线段表示一条公路,每天修5米,就是每天在这条公路所截取的一段总是相同的,求多少天可以修完就是求这条公路的总米数中有多少个5米。通过画图,他能直观的看到题目所讲的意思,同时会在大脑子中形成一个图像,好像是真实的修路场景。我告诉他,数学需要想象,看到一个题目,先不要急着解决,而要在大脑中想出情境,必要的时候需要画出简单的图示,可以不是线段图,可以是真的场景。当然,这样的想象能力同样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长期的训练,让孩子不停地去想象,想象真实的场景,逐渐理解题目其实是和生活实际相联系的。
教学中,我发现直观图、线段图确实是一个最能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的方法。最好是从一年级就开始训练学生画线段图,这样,不仅对在一年级孩子们容易出错的两个量比多比少的题目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更是一个可以不断利用的好方法,一举多得。经过实验证明,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以前,看到书中这样写:某某教师耐心的给孩子讲解。对这句话并没有深刻理解,什么是耐心?耐心就是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帮助,耐心就是心平气和的对待学生,耐心就是在学生不断出错时,还能和颜悦色的给孩子讲解,耐心更是在孩子今天不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时,暂时放过孩子,也许经过几天的孕育和发酵,孩子会在教师不讲时猛然醒悟。耐心是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维成长过程,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教育;耐心是教师要研究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了解学生曾经受过怎样的教育,而现在又需要教师怎样的帮助;耐心是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的理解能力进行多样化教学的过程,耐心更是教育者智慧的结晶。
耐心是成全,成全孩子,也成全教师自己。
“唉,那个孩子上课注意力就是无法集中,无论你怎么费尽心思,他就是做自己的事情。”
“是啊,我们那个宝贝总是把数字抄错,所以计算总是出错……”
每天的课间休息时间,大家总是围绕这样不愉快的话题,说也说不完。办公室里也有老师给个别孩子辅导,讲不了两遍,教师的声音高了,孩子的眼神更迷茫了。
看着这样的现象,理解老师们的无奈的同时,常常问自己:教育学生,我耐心了吗?
上述这些孩子,在我们七八十人的班级里,总有那么十几个,让老师们头疼。课下听到更多的是对某个孩子智力的肯定或者否定。其实,一个人的大脑构造如果有那么简单就好了,非此即彼,那多好教育啊。可惜,人的大脑构造是一个复杂的连科学家都说不清的东西,更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尽管我们也顶着教育者的名号。也许就是尽管如此,教师才要更深入的了解学生,理解学生,进而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孩子,还孩子一个相对快乐的童年。而不是一味地使这个或那个孩子陷入对自己数学学习能力的怀疑的深坑里无法自拔。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这是孩子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决定的。研究发现,一个7岁儿童注意力的保持只能持续8分钟,8分钟之后孩子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也只是少数。针对6、7岁的孩子,阿莫纳什维利曾经这样做,20分钟就转换课程内容,使孩子的大脑得到休息。我们这里一节课的时间是40分钟,那么,教师应该怎么做,才能既使孩子们得到很好的休息,又不使时间像被浪费掉一样?我上课时,是看、读、说、写、玩相结合,借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争取用多样的手段减少他们走神的几率。比如,在教学加法时,必须先使孩子们理解加法的意义和等式的意义。当然,不是明说,是在动态的思维过程中逐渐内化理解的。我用多媒体制作出精美的课件,利用课件进行教学。课件先出现5个孩子,再跑来3个孩子,然后通过动画演示让他们合在一起,理解加法就是合在一起的意思,然后数数一共有几个。让孩子们从中知道,5+3就是8,8可以是5+3,它们之间是相等的。除了出现人物,还有孩子们喜欢的动物,比如恐龙,男孩子喜欢,比如蝴蝶,女孩子喜欢。还有孩子们平时没有机会见到的一些海洋动物。同样的步骤经过之后,孩子们对加法和等式的意义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还保有极大的学习热情。接着,让孩子们读一读算式,并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上几遍。还要让同桌互相提问,说一说刚才理解的内容。然后,要进行一个小小的竞赛,使孩子们加深对加法和等式意义的理解,并能记住5+3=8。这样,孩子们的注意力就能保持更长久的时间。教师也不会疲于管理学生而一直处于救火的状态。所谓“在课堂教学中管理学生”。
说到这里,又牵涉到关于理解学生的另一方面,有的孩子几乎不用教就学会了10以内的加法,而有的孩子却怎么教也不会,需要扳手指头几乎要持续半个学期的样子。作为教师,针对孩子的这种做法和他的不能很好的掌握的情况,不是生气、批评甚至惩罚孩子,而是要了解这个孩子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是因为他对数字的敏感不够,他不能把这些抽象的数字与具象的事物相联系。尤其有趣的是,他扳手指头是先出5个,再出3个,然后——从头再数一遍。他不能理解的是,先前的5个已经存在,不需要再数一遍,也就是说,他在学习数数的时候,已经出现了问题。只要任意出一个数字,他就不能很好的继续数下去,而必须从1开始数。所以,教师要做的就是帮助。帮助孩子建立对数字的敏感性,可从某一个数字说起,让他接下一个数字。说对了,给予鼓励,错了,要耐心的进行再次重复,并不断用新的方法使学生从正着会数,倒着也会数。那么,加法也就不会出现从头数的现象了。这样的训练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的,需要教师持续利用一周甚至两周的时间每天不间断进行才行。
学习书写,必然会有抄写。有的孩子从书上往本子上抄写数字,总会出错,45看成55。这是怎么回事?据研究发现,人的大脑思维的速度比眼睛的速度要快。如果眼睛的速度跟不上大脑思维的速度,就会出现看错的现象,同时,还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所以,有的教师针对孩子的这种情况,给的评价是“不操心”,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不操心就是注意力不集中。但是,更深的本质应该是孩子的大脑已经把数字都看过去了,短时记忆只记住了5这个数字,于是,出现55的错误抄写。在我的教学中,孩子出现这种情况,从来不批评,只要求改过就好了,至于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改善,我想,随着阅读速度的加快,这种现象会越来越少的。这不是一件着急的事情。
我所带的三年级孩子,现在学习两位数乘法。在列竖式的时候,有的孩子的出错点在于两次乘得的积相加时,又再次用乘法进行计算。容易出现乘法的是2和3相加、2和4相加、3和6相加,因为二三得六,二四得八,三六十八的乘法口诀他背的很熟,以至于出现这样的错误。那为什么只有这么几个孩子出错呢?那是因为惯性思维在作祟,才刚进行了乘法运算,马上转换到加法,惯性思维出来捣乱。除了给孩子再次讲清楚是两个积相加之外,同时,要多出几个孩子容易出错的题目进行加强训练,一定要使正确的转换“刻写”在学生的大脑中,才能打破惯性思维对孩子造成的困扰。当然,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这种惯性思维进行不时的打断,也就是说,在学习了某一个规律之后,经过相应的练习之后,要进行变式练习,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使学生思考问题的时候不按照刚才的思路溜着走,每走一步都会动用大脑细胞进行重新判断与整合。经过长期正、逆向思维训练,学生思考问题时绝不会“不三思就行”。
班级里有个孩子,对简单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不能理解。针对一个题目我讲过一遍,可是再出一道类似的题目仍然不会。经过几次之后,我发现以前只讲题不分析的方法行不通了。孩子还是不会,我也累的够呛。比如,修一条长75米的公路,每天修5米,多少天可以修完?孩子用减法进行计算。我问孩子是怎么想的,孩子说,修了5米,不是减吗?我想,是不是数字太大,孩子就不理解题目的意思了?我试着说,老师把75米,改成15米,你知道几天修完吗?3天!答案马上出来了。原来,这个孩子有两个问题,一是对大数没有概念,另一个是他的大脑之眼只看到了数字,而没有看到数量关系。我借助两种方法对他进行帮助。一个是画线段图,另一个是把数字盖住,只看文字。但是经过实践,还是线段图比较好理解。用一条线段表示一条公路,每天修5米,就是每天在这条公路所截取的一段总是相同的,求多少天可以修完就是求这条公路的总米数中有多少个5米。通过画图,他能直观的看到题目所讲的意思,同时会在大脑子中形成一个图像,好像是真实的修路场景。我告诉他,数学需要想象,看到一个题目,先不要急着解决,而要在大脑中想出情境,必要的时候需要画出简单的图示,可以不是线段图,可以是真的场景。当然,这样的想象能力同样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长期的训练,让孩子不停地去想象,想象真实的场景,逐渐理解题目其实是和生活实际相联系的。
教学中,我发现直观图、线段图确实是一个最能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的方法。最好是从一年级就开始训练学生画线段图,这样,不仅对在一年级孩子们容易出错的两个量比多比少的题目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更是一个可以不断利用的好方法,一举多得。经过实验证明,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以前,看到书中这样写:某某教师耐心的给孩子讲解。对这句话并没有深刻理解,什么是耐心?耐心就是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帮助,耐心就是心平气和的对待学生,耐心就是在学生不断出错时,还能和颜悦色的给孩子讲解,耐心更是在孩子今天不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时,暂时放过孩子,也许经过几天的孕育和发酵,孩子会在教师不讲时猛然醒悟。耐心是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维成长过程,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教育;耐心是教师要研究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了解学生曾经受过怎样的教育,而现在又需要教师怎样的帮助;耐心是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的理解能力进行多样化教学的过程,耐心更是教育者智慧的结晶。
耐心是成全,成全孩子,也成全教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