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鼓起课外的翅膀——关于小学生阅读方法指导
【作者】 张丽丽
【机构】 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课外阅读,分别确定了小学1—6年级的课外阅读量,要求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加强课外阅读,不仅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迅速提高,对于扩展阅读教学的资源、打破封闭的课堂教学格局、增强语文教学的文化底蕴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见,语文教师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要立足课内,并把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其意义在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启迪学生的思维。那么,如何才能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呢?
一、推荐与课文内容有密切联系的课外阅读材料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既能使学生在课内掌握的知识得到巩固,在课内培养的能力得到锻炼,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前,可推荐学生阅读与环保有关的课外资料;教学《船长》时,可推荐学生阅读大作家雨果的相关资料。此外,教师还可以推荐与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书籍。如三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识字量,具备了一定的评价能力,教师就可以向他们推荐《上下五千年》《十万个为什么》《百科全书》等书籍。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还可大胆地将报纸、杂志、小说、影视、广告、标语等中的语文信息引入课堂,丰富、深化教材内容。这样,学生就会读有兴趣,读有目标,读有收获。
二、课内教方法,课外用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上,教师应注重读书方法的指导,给学生更多的读和思考的时间,努力使他们做到口动、耳动、眼动、手动、心动,以达到多读多积累的目的。主要阅读方法有以下几种。
1.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体会着读
言为心声,行露思想。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会反映他的内心思想,展示他的精神风貌。因此,阅读时要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着读,才能很好地感受人物之美、作品之美。例如,我在教学《船长》时,就让学生抓住哈尔威的神态、语言、动作体会着读,进而感受船长哈尔威的英雄形象。这样,学生便会从中总结出读描写人物文章的方法,从而将它运用到阅读课外读物中去。
2.抓住意境想象着读
为了吸引读者,作者都比较注重意境描写。有的在开头,或揭示故事的广阔背景,或渲染某种浓烈的感情,吸引读者往下读;有的在文中,对具体事物作细致而又传神的描绘,使读者产生联想和想象;有的则在结尾,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让读者体会、辨析、感悟文章的主旨。因此,阅读作品的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使自己入情入境,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感受和鉴赏作品的意境美。例如,教学《安塞腰鼓》时,我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想象,使自己入情入境,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学生学得此法后,立即将它用到了课外阅读中,收效甚佳。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精彩片段或重点词句朗读,细细揣摩;也可以引导学生先看序言、提要、编辑大意和目录,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
三、课外阅读与学校活动相结合
学校应开展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会课外阅读的乐趣。如可以定期举办“演讲比赛”“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故事大王赛”“成语接龙赛”等主题竞赛,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四、做读书笔记,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读书笔记类型很多,摘抄型——摘抄好词好句、科学趣闻、生活常识等,以丰富语言,增长知识,启迪思维,陶冶情操;提纲型——读过一本读物后,把其中的要点或基本内容简明扼要地写下来,掌握读物的内容及作者的思路,从中学习表达事物的方法;感想型——读完一本读物后,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感想和体会,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想象型——主要是续编故事,改写故事,提高联想和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教师在课内要教给学生做读书笔记的具体方法,以提高他们的课外阅读效率。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在课内给学生具体的指导,为学生在课后顺利的拓展铺平道路!
一、推荐与课文内容有密切联系的课外阅读材料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既能使学生在课内掌握的知识得到巩固,在课内培养的能力得到锻炼,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前,可推荐学生阅读与环保有关的课外资料;教学《船长》时,可推荐学生阅读大作家雨果的相关资料。此外,教师还可以推荐与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书籍。如三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识字量,具备了一定的评价能力,教师就可以向他们推荐《上下五千年》《十万个为什么》《百科全书》等书籍。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还可大胆地将报纸、杂志、小说、影视、广告、标语等中的语文信息引入课堂,丰富、深化教材内容。这样,学生就会读有兴趣,读有目标,读有收获。
二、课内教方法,课外用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上,教师应注重读书方法的指导,给学生更多的读和思考的时间,努力使他们做到口动、耳动、眼动、手动、心动,以达到多读多积累的目的。主要阅读方法有以下几种。
1.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体会着读
言为心声,行露思想。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会反映他的内心思想,展示他的精神风貌。因此,阅读时要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着读,才能很好地感受人物之美、作品之美。例如,我在教学《船长》时,就让学生抓住哈尔威的神态、语言、动作体会着读,进而感受船长哈尔威的英雄形象。这样,学生便会从中总结出读描写人物文章的方法,从而将它运用到阅读课外读物中去。
2.抓住意境想象着读
为了吸引读者,作者都比较注重意境描写。有的在开头,或揭示故事的广阔背景,或渲染某种浓烈的感情,吸引读者往下读;有的在文中,对具体事物作细致而又传神的描绘,使读者产生联想和想象;有的则在结尾,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让读者体会、辨析、感悟文章的主旨。因此,阅读作品的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使自己入情入境,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感受和鉴赏作品的意境美。例如,教学《安塞腰鼓》时,我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想象,使自己入情入境,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学生学得此法后,立即将它用到了课外阅读中,收效甚佳。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精彩片段或重点词句朗读,细细揣摩;也可以引导学生先看序言、提要、编辑大意和目录,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
三、课外阅读与学校活动相结合
学校应开展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会课外阅读的乐趣。如可以定期举办“演讲比赛”“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故事大王赛”“成语接龙赛”等主题竞赛,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四、做读书笔记,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读书笔记类型很多,摘抄型——摘抄好词好句、科学趣闻、生活常识等,以丰富语言,增长知识,启迪思维,陶冶情操;提纲型——读过一本读物后,把其中的要点或基本内容简明扼要地写下来,掌握读物的内容及作者的思路,从中学习表达事物的方法;感想型——读完一本读物后,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感想和体会,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想象型——主要是续编故事,改写故事,提高联想和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教师在课内要教给学生做读书笔记的具体方法,以提高他们的课外阅读效率。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在课内给学生具体的指导,为学生在课后顺利的拓展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