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立德树人教育浅析

【作者】 勾文秀

【机构】 茂县七一民族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文从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人文关怀教育,渗透感恩教育等方面,简要的论述了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简明扼要的讲述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立德树人的方略。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语文教学 立德树人 民族地区
  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立德树人。《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材中有大量弘扬爱国主义和宣传正气的篇章,这些文美质优的诗文,是进行立德树人教育得天独厚的资源,同时,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也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职责。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进行立德树人教育呢?近年来,我做了一些尝试于探索:
  一、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立德树人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永恒的主题之一。教材中包含着许许多多生动而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内容。有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儒家思想,孟子“民为贵,君轻之”的民本思想;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忧国忧民的情怀;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高尚的爱国情愫;毛泽东的“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豪迈情怀;周恩来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惊人壮举……学习古人和伟人的诗文,就会受到人生的启迪,在学习、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受到爱国思想的熏陶。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一边看书,一边听朗读,学生在朗读声里感悟出不愿作亡国奴的坚决,对普鲁士侵略者的仇恨和对法兰西的无比热爱,然后,再引导学生联系到我国近代遭受的侵略、侮辱、任人宰割的历史,这样教学,迅速的激发出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让他们更加坚定地牢记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明天勤奋努力学习。爱国主义教育渗透效果明显,立德树人于熏陶之中。
  二、渗透人文关怀,立德树人 
  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把人作为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践行新课改理念,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善于挖掘教材以及美文、优秀作文中有关人文精神的内容,引导学生领悟和感受教学内容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将人文关怀运用于读书学习以及社会实践中。
  阅读在人文关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在阅读过程中充分挖掘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元素,渗透人文关怀,引导学生与这些优秀的阅读素材产生共鸣,体会到阅读文本中的人文思想,如:《谈骨气》教学中,让学生感悟“富贵不能浮,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民族气节,在阅读《假日给我三天光明》中,感悟海伦·凯勒这位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展示出的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的精神,教育学生珍惜生命、珍视光明、关爱人生、关爱他人。
  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关怀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能使得语文的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善于运用具有人文教育意义的内容,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潜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润物无声,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例如:教师在讲解《永远的梵高》时,要知人论世,让学生了解梵高的一生,告诉学生要关注自己内心深处的呼唤,为梦想而拼搏,克服一切困难,矢志不渝。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的人文关怀,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潜移默化,使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三、渗透“感恩”教育,立德树人
  知恩图报是人不可磨灭的良知,是一种利人利己的美德。懂得“感恩”是人生最可宝贵的财富之一。我们既要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也要懂得报答老师的教育授业之恩,更要懂得报答危难救急之恩。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到去世,都会接受到来自于各方面的恩惠。感恩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种良好的方法,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也不乏这样的教育材料。比如:《出师表》中诸葛亮感激知遇之恩,《藤野先生》中鲁迅感激老师的关怀之恩,《背影》中朱自清感激父亲的养育之恩……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感恩的内涵得以呈现;鲁迅在与敌人斗争感到疲惫的时候,点上一支烟,瞥见墙上藤野先生的画像,顿时就有了力量,师恩的鼓舞触手可及;朱志清看见父亲臃肿的身体,为给儿子送几个柑橘,艰难的爬上站台时,内心的“跪乳之情”油然而生,不禁潸然泪下,从此“父亲的背影”定格在美文的星空里。懂得感恩的人永远是值得人们尊敬的人,因此,语文教师要教育学生从小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茂县是汶川5.12地震中的重灾区之一,是羌民族的主要聚居区。2008年汶川发生大地震,“震后46小时、1架飞机、15名空降兵、5000米高空”,在空降兵研究所所长李振波大校的带领下,从“孤岛”茂县上空,一跃而下。这“惊世一跳”不仅开创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也让茂县人民永远铭记党恩,铭记祖国之恩,铭记全国人民的关怀之恩。
  我们要教会学生感恩共产党、人民政府的恩情,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帮助过自己的人。感恩中,学习了善良;感恩中,学会了坚强;感恩中,学会了传递关爱。只有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世界才会变得越来越美好,只有心怀感激、学会感恩,学生才会不断成长、进步。  
  总之,新课改下的中学语文教学,要善于挖掘教材中丰厚的思想内容,渗透德育教育,渗透人文关怀,注重立德树人。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寻找到自己的“伊甸园”,精神得以舒展,能力得以生长,品德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潇潇,《浅论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J】,《文教资料》,2015
  2、李桂全,《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J】,《课外语文》,2017
  3、胡丹丹,《让语文教学盛开感恩之花--小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J】,《课外语文》,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