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浅谈

【作者】 郑兴燕

【机构】 隆昌市第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初中阶段青少年容易受家庭亲子关系、学业负担、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产生好动、烦躁、冷漠、自私、自卑、嫉妒等心理障碍,从而表现出在焦虑抑郁、学习压力过大、适应困难、情绪化等方面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地给予调适,这些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小则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甚至个别学生还可能会出现严重的身心障碍给学生自身和家庭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
  关键词:心理健康、现状、成因、策略
  都说少年不知愁滋味,其实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革对传统家庭和教育的冲击也给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带来剧烈影响。即便家长都在千方百计为孩子们撑起一片保护伞,殊不知学生每天都在经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影响。如果青少年长期得不到学校、家庭、社会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就很容易演变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何进行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已经受到越来越多老师和家长的关注,也是当今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现状: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被提了很多年,也引起了国家和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受到教育考核机制和教育发展不均衡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甚至有的学校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形式主义。很多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觉得只要不影响学习就无所谓;学校缺乏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心理健康教育还局限在学校政教处、班主任各自为营的状态,没有形成不同部门的协同配合,没有构建家校合作,形成合力。
  另一方面,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却又令人十分堪忧的。学习障碍、人际关系紧张、亲子冲突、抑郁症、早恋等层出不穷,甚至各种青少年自杀、校园欺凌、网瘾等现象频繁发生,让整个社会扼腕叹息,让越来越多的家庭支离破碎。一个个身边鲜活的案例不断警醒世人,抓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真的是迫在眉睫!
  二、当前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从学校方面来看,繁重的课业负担和激烈的学习竞争使学生陷入无休止的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不平衡状态之中;从家庭方面看,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现象的增多、家庭成员关系不和谐以及离婚率的逐年上升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从社会环境方面来看,一些不正之风,西方不良思想的有意渗透,电子产品和网络游戏等对青少年诱惑让温室中成长的不少青少年迷失自我、尚失人生目标。初中学生正值青春期不平衡的阶段,又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普遍缺失,所以中学生很容易出现身心健康异常的状态。
  三、当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要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呢?我们其实可以从西方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的标准中找到答案。每个人要维持自身心理健康需要: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对自我正确的认知和合理评价;生活理想切合实际;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能保持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因此,笔者认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构建良好支持系统,形成家校共育合力
  良好的班级氛围、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共同构建起青少年的支持系统,让孩子有归属感和安全感。尤其当孩子遇到重大挫折或者心理异常时,支持系统的作用更显得十分重要。老师、父母、同学如果能够及时地发现学生心理的异常并进行关心和帮助,很多社孩子的心理不平衡都可以得到调试。由于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减少,教师尤其是同伴对初中生的影响力增加。所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同伴互助和家校共育十分有必要。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正确与人交往和择友;指导家长与孩子交流的技巧、良好亲子关系的构建。只有家校共育构建起良好的心理支持系统,学生才能够面对现实而不是通过网络逃避人生,遇到挫折也可以找到援助和倾诉和情感的发泄。
  (二)坚持交流沟通,排除学生心理障碍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大爆发就如同锅炉爆炸,只要我们能够防微杜渐,及时疏导发现压力并因势利导及时宣泄就能避免危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孩子的认知、发泄孩子的情绪,这就需要有技巧的交流。学生的烦恼、焦虑、紧张、抑郁等心理问题往往会因人而异,教师在精准了解学生实际后有针对性地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可以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问题。沟通需要耐心,以朋友式的口吻劝慰,要体谅学生切身的感受,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沟通需要真诚,而不能造作,虚情假意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让学生感到反感。总之,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应当做到设身处地,从解决实际矛盾和困难入手,帮助树立信息、消除焦虑,以激发潜能、引导认知为目的逐步了解渗透,缓慢推进而不是一蹴而就。
  (三)丰富各类活动,创设健康心理体验
  青少年时期是精力充沛、智力发育的黄金期,科技活动、文娱活动、校外实践活动等各类健康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有利于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更能使学生获得团队协作、勇敢自信、缓解紧张的情绪体验。当前不少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和手机,给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带来很大的影响。其实这恰恰表明丰富课外各类文体活动的重要性!如果学生能够把精力放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自然不会被游戏性和网络这些虚拟的东西所诱惑。家长如果能够利用空余时间多陪孩子参加一些体育锻炼、社区活动、亲子游戏而不是从小为了让孩子“安静下来”简单把手机给孩子玩耍也不会出现手机无法管控的情况。所以,改善初中心理健康体验,创设和丰富各类文体活动和实践活动是一个长期有效的方法。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可以通过体育、科技、社区服务、艺术节目发挥各自的特长增强自信,还可以在这些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这不仅是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升途径,也是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途径。
  总之,初中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对心理健康的干预与引导是必不可少的。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学生的共性问题,又有不同学生的个体特殊性,需要教师的爱心、耐心和细心。教育是一门艺术,心理健康教育就更加需要技巧和方法,有待我们不断地摸索和改进。
  参考文献:
  [1]王倩倩,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J】,《中华辞赋》 ,2019年
  [2]佟美琳,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加强方法分析,【J】,《科学导报》,2016年9期
  [3]朱英玲,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金色年华(下)》,2013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