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文化自信背景下的初中英语教育策略研究
【作者】 吴仲华
【机构】 茂县七一民族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初中英语教育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中西文化的对比传授。造成部分学生过分热衷于某些西方的节日,而轻视了中华民族文化。究其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我们应提高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其次,学生方面应端正其英语学习的目的和态度。再次,如今的初中教材里中西文化都能在教材中得到同等重视。最后,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科学合理的方式来构建和谐统一的英语教育教学和文化认同关系。
关键词:英语教学 初中英语 文化自信
一、英语教育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那么文化自信的本质是什么呢?是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念和信心。文化包括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现代文明成果等等。我们通过课本或其他的形式学了这些文化是否就代表我们建立了文化自信呢?文化自信应是从内而外散发着理性、包容等气韵的存在。
对内而言,文化自信包含三个方面:一看得起,二不自大,三善梳理。具体而言:第一,真正的文化自信是正确的对待自己的文化。对自己国家和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带有礼敬和自豪之感。第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和文化发展前景有坚定执着的信念。第三,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合理因素有理性且科学的判断。
对外而言,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各国文明成果,应有包容借鉴之态度。中华文化5000年生生不息,绵延不衰,究其根源,一在于其内在本质和生命力,二在于它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有兼收并蓄的传统,这正是中华文化自信之特有气度。
在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英语教育就显得非常必要了,且英语教育不应当只局限于教材,更当着眼于当下的生活、文化等各个方面;着眼于世界的发展与变化,着眼于未来。当我们以更宽的眼界和格局去看待英语学习的时候,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对他国的文化才会有更多的了解,才能真正让文化得以弘扬。唯有树立了真正的文化自信才能让我们成为世界的文明大国,强国。
二、我们应如何看待英语学习与民族文化认同的矛盾?
英语作为一种强势语言,必然会给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带来危机。
在费尼提到的文化认同形成的三个阶段模式中,我们的初中生应该是处于文化认同的初期,也就是未经核实的文化认同时期。这个时期孩子们通常会从父母、媒体、社区或其他来源接受他们的文化的观点。教育者的正确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就有可能产生对西方文化的认同。教材方面,如果教材过于西化,同样也是会引发文化认同的偏差。
(一)施教者的问题
施教者在自己的学习经历中接触到的是西化的教材和文化。相反,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显得就有所确失。同时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采用的授课形式也多是按照西方的思维模式进行教学。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记住英语的一些语言表达习惯,施教者会创设真实语境下的情境教学,加强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施教者希望学生以母语习得的方式去学习这门课程。这就大大降低了中西文化的对比与阐释。基于教学目标的要求,施教者必须更加专业。于专业而言,施教者应极大的尊重英语这门语言的文化。于施教者本人而言,他更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为学生传递民族文化也是他的职责所在。故而在英语教师的培训中也应该有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在这方面的文化素养。语言其实是相通的,当施教者的中文素养更加深厚时,在进行英文教学的时候会更加游刃有余。在课堂的讲授中,可以让中西文化的优点得以更好的彰显,同时也可以取长补短,引领学生用多元化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
(二)受教育者的问题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国家文化渗透、文化同化、文化碰撞、文化冲突等也不断出现,不同文化价值观念之间的碰撞和融合,使人们对传统文化精神产生质疑,国民文化认同危机日趋明显。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喜欢过各种西方的节日,例如情人节,万圣节,圣诞节等等。长此以往我们的文化将会受到极大的侵蚀。我们青少年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都将受到侵蚀。例如,美国会利用他们在网络方面的优势,通过各种手段干涉影响舆情和文化,我们的青少年极易被一些话语蛊惑,接受他们的思想,从而怀疑和否定本民族的文化和传承。青少年作为国家的希望,他们的文化认同对民族、对国家都将产生最深层的影响。意形态的侵蚀极有可能给国家带来分裂的危机。但是文化认同又始终处于变化状态,只要守住意识形态这扇门,相信我们的受教育者会成为中华文化的守护和传承者。
三、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解决英语学习与文化自信的矛盾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如何给这群青年树立正确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给受教育者树立明确的英语学习目的是教育者应当做的第一要务。英语的学习应当是我们打开世界的一把钥匙和工具,让它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毛泽东说:“我们不能让语言成为我们了解世界的障碍”。1954年,64岁的毛泽东让林克来到自己身边担任国际问题秘书并教授他英语。
所以,英语的学习并不是让我们的青少年崇洋媚外,摒弃自己的文化。相反,我们应当以伟人为榜样,让世界了解我们的国家和文化。
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历程中,有许许多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却不能够被世界所了解。然而,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却寥寥无几,对英语和西方文化认识的不足,让作品的翻译显得干瘪无趣。这削弱了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最近所提出的用英语讲中国故事,而生处红色文化之地的我们应因地制宜的讲红色文化。茂县一座羌族聚居,红军曾在此转战近8个月,充分发动群众建立起了县乡村苏维埃和番(羌)人民革命政府等政权机构,把革命的火种洒遍了古老的羌乡大地。近2000名茂县羌族优秀儿女加入红军队伍,踏上了中国的革命征程。他们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也在美国作家:哈里森.埃文斯.索尔兹伯里于1985年写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被提及。他认为这个故事是一部史诗。中华文化的传播不仅需要这样的国际友好之士,更需要对自己文化充满自信的中国人。这才是我们英语教育者以及受教育者应当为之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王广兰,英语教育与民族文化认同感培养策略研究,[N],合肥学院报
关键词:英语教学 初中英语 文化自信
一、英语教育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那么文化自信的本质是什么呢?是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念和信心。文化包括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现代文明成果等等。我们通过课本或其他的形式学了这些文化是否就代表我们建立了文化自信呢?文化自信应是从内而外散发着理性、包容等气韵的存在。
对内而言,文化自信包含三个方面:一看得起,二不自大,三善梳理。具体而言:第一,真正的文化自信是正确的对待自己的文化。对自己国家和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带有礼敬和自豪之感。第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和文化发展前景有坚定执着的信念。第三,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合理因素有理性且科学的判断。
对外而言,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各国文明成果,应有包容借鉴之态度。中华文化5000年生生不息,绵延不衰,究其根源,一在于其内在本质和生命力,二在于它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有兼收并蓄的传统,这正是中华文化自信之特有气度。
在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英语教育就显得非常必要了,且英语教育不应当只局限于教材,更当着眼于当下的生活、文化等各个方面;着眼于世界的发展与变化,着眼于未来。当我们以更宽的眼界和格局去看待英语学习的时候,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对他国的文化才会有更多的了解,才能真正让文化得以弘扬。唯有树立了真正的文化自信才能让我们成为世界的文明大国,强国。
二、我们应如何看待英语学习与民族文化认同的矛盾?
英语作为一种强势语言,必然会给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带来危机。
在费尼提到的文化认同形成的三个阶段模式中,我们的初中生应该是处于文化认同的初期,也就是未经核实的文化认同时期。这个时期孩子们通常会从父母、媒体、社区或其他来源接受他们的文化的观点。教育者的正确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就有可能产生对西方文化的认同。教材方面,如果教材过于西化,同样也是会引发文化认同的偏差。
(一)施教者的问题
施教者在自己的学习经历中接触到的是西化的教材和文化。相反,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显得就有所确失。同时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采用的授课形式也多是按照西方的思维模式进行教学。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记住英语的一些语言表达习惯,施教者会创设真实语境下的情境教学,加强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施教者希望学生以母语习得的方式去学习这门课程。这就大大降低了中西文化的对比与阐释。基于教学目标的要求,施教者必须更加专业。于专业而言,施教者应极大的尊重英语这门语言的文化。于施教者本人而言,他更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为学生传递民族文化也是他的职责所在。故而在英语教师的培训中也应该有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在这方面的文化素养。语言其实是相通的,当施教者的中文素养更加深厚时,在进行英文教学的时候会更加游刃有余。在课堂的讲授中,可以让中西文化的优点得以更好的彰显,同时也可以取长补短,引领学生用多元化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
(二)受教育者的问题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国家文化渗透、文化同化、文化碰撞、文化冲突等也不断出现,不同文化价值观念之间的碰撞和融合,使人们对传统文化精神产生质疑,国民文化认同危机日趋明显。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喜欢过各种西方的节日,例如情人节,万圣节,圣诞节等等。长此以往我们的文化将会受到极大的侵蚀。我们青少年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都将受到侵蚀。例如,美国会利用他们在网络方面的优势,通过各种手段干涉影响舆情和文化,我们的青少年极易被一些话语蛊惑,接受他们的思想,从而怀疑和否定本民族的文化和传承。青少年作为国家的希望,他们的文化认同对民族、对国家都将产生最深层的影响。意形态的侵蚀极有可能给国家带来分裂的危机。但是文化认同又始终处于变化状态,只要守住意识形态这扇门,相信我们的受教育者会成为中华文化的守护和传承者。
三、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解决英语学习与文化自信的矛盾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如何给这群青年树立正确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给受教育者树立明确的英语学习目的是教育者应当做的第一要务。英语的学习应当是我们打开世界的一把钥匙和工具,让它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毛泽东说:“我们不能让语言成为我们了解世界的障碍”。1954年,64岁的毛泽东让林克来到自己身边担任国际问题秘书并教授他英语。
所以,英语的学习并不是让我们的青少年崇洋媚外,摒弃自己的文化。相反,我们应当以伟人为榜样,让世界了解我们的国家和文化。
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历程中,有许许多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却不能够被世界所了解。然而,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却寥寥无几,对英语和西方文化认识的不足,让作品的翻译显得干瘪无趣。这削弱了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最近所提出的用英语讲中国故事,而生处红色文化之地的我们应因地制宜的讲红色文化。茂县一座羌族聚居,红军曾在此转战近8个月,充分发动群众建立起了县乡村苏维埃和番(羌)人民革命政府等政权机构,把革命的火种洒遍了古老的羌乡大地。近2000名茂县羌族优秀儿女加入红军队伍,踏上了中国的革命征程。他们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也在美国作家:哈里森.埃文斯.索尔兹伯里于1985年写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被提及。他认为这个故事是一部史诗。中华文化的传播不仅需要这样的国际友好之士,更需要对自己文化充满自信的中国人。这才是我们英语教育者以及受教育者应当为之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王广兰,英语教育与民族文化认同感培养策略研究,[N],合肥学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