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基于生命探索家“小鸡孵化”——生成活动的行与思

【作者】 倪杭芳

【机构】 滨江区月亮湾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在孩子们眼中大自然里的动物似乎是他们天生的伙伴,大班主题《动物世界真奇妙》我们开展了第一周的活动“动物朋友”。孩子们了解到大自然当中有各种动物,它们都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独特的奥秘。有的孩子喜欢凶猛的动物,有的喜欢可爱的动物,有的则喜欢天上的动物,还有的喜欢水里的动物……
  一、抓住教育契机,回应儿童好奇心
  《指南》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条件。”结合主题,我们在各个游戏区角投放了操作材料,餐后,一本《孵不出来的小鸡》引起了孩子们的围观:“老师,这个故事里有个农场,还孵蛋呢!”“给我看看,我也要看...”“他们孵了很久那只小鸡才孵出来。”最后,孩子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愿望:“老师,我们也想孵蛋!”
  二、生成活动课程,回归儿童生活
  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探究兴趣和对小鸡孵化过程的好奇心,我们便展开了关于孵蛋的讨论:蛋里真的住着一只鸡吗?母鸡是怎么孵蛋的?什么方法能让蛋钻出一只小鸡?追随孩子们的孵蛋兴趣,我们开展了第二周的“奇妙的蛋”子主题,收集了很多关于鸡和蛋的问题。
  语言活动“狐狸孵蛋”我们着重选择并向幼儿提出关于狐狸如何孵蛋的问题:狐狸用了哪些方法孵蛋,都成功了吗?孵蛋时它遇到了哪些问题?你从狐狸身上学到了哪些好的孵蛋方法?教学活动后孩子们表示,自己想尽快尝试孵蛋了。他们还计划自己孵蛋的各种方式(用棉花包裹蛋、用热水袋捂着蛋、用布包裹蛋、用盒子和海绵装蛋等)为此,老师特意采购了一个孵蛋器,满足孩子们的孵蛋愿望。在科发室里,孩子们分组准备孵化蛋宝宝,孵蛋器内放置了30枚写上孩子们学号的鸡蛋,方便他们做观察记录。最后班里剩下的8个蛋宝宝,按他们的提议用自制孵蛋器进行孵化。

     








  三、支持深度探究,积累儿童经验
  (一)基于STEAM理念进行价值判断,预设主题目标。
  孵蛋是孩子们对于此次活动的真正兴趣点,而孵蛋器的自制也能解决剩余蛋的问题。如何制作有效的孵蛋器呢?这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孩子们会如何去解决,生长教育的理念让我们清楚,这可能是推动幼儿深度学习的最佳时机。于是追随孩子们的兴趣,基于“LAS”园本特色——STEAM探究模式——孵蛋的主体和载体,围绕自制孵蛋器进行活动的推进。
  科学探究:认识常见物体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了解常见动植物的生长周期与繁殖及生存和生长变化的基本条件。
  1. 对幼儿的兴趣生发点进行价值判断。
  (1)探索孵化鸡蛋的相关要素,获得孵化鸡蛋、照顾小鸡的学习经验。
  (2)能进一步加深并提升幼儿对动物生长条件及历程的了解。
  (3)利于幼儿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及认真负责和学习品质的养成。
  不难发现能引发幼儿兴趣的往往是活动着的、变化的生命,而非静态的、符号性的对象,因此大自然、小动物是孩子们科学探索的重要对象,认识动物的过程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契机,也是幼儿课程以及生成活动的重要生发地之一。
  2. 预设主题目标。
  (1)在活动中,对鸡蛋的变化感兴趣,积极探索孵蛋所需的条件,及其与孵蛋材料、鸡蛋内部结构间的关系。
  (2)了解小鸡的生长变化及鸡蛋内部结构,愿意和同伴一起积极探究制作孵蛋器的方法,并尝试使用设计图、语言表述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想法。
  (3)关注日常生活中卵生动物的生长变化,在制作孵蛋器活动中发展观察、操作、合作等能力,体验小鸡生长变化带来的乐趣。
  (二)聚焦幼儿兴趣点,提供并调整支架与材料
  (1)尝试多种孵蛋材料的操作和使用。
  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师幼一起认识了孵蛋器的基本构造,探究了孵蛋所需要的条件。“这个神奇的盒子真的可以帮我们孵出鸡蛋吗?”“这个灯用来干什么的?”对于孵蛋器孩子们有着一连串的问题。有孩子发现孵蛋器会发热,屏幕上还会显示出盒子内的温度和湿度。通过阅读孵蛋器说明书,搜集制作孵蛋器所需要的材料,我们认识到,原来孵蛋需要有恒定的温度、适宜的水分,而孵蛋器需要具有保温、保湿,以及温度和湿度的监控装置,那么我们的生活中哪些材料可以被利用来做孵蛋器呢?基于孩子们之前就探索过孵蛋器的结构,我和孩子们进行了一次集体性的学习与讨论,最终我们确定了5类制作孵蛋器的结构性材料:保温、保湿、固定、加热以及温度监测材料。
  自制孵蛋器又
需要哪些材料呢?
孩子们开始头脑风
暴,根据已有经验,
讨论出了几类可以
制作孵蛋器的材料:
保温材料:毛巾、纸
盒、围巾等;保湿材料:湿巾、海绵;固定材料:刮画棒、卷纸筒;供暖材料:热水袋、热水瓶、暖宝宝、手电筒;温度监测材料:空气温度计。我们的自制孵蛋器要做成什么样的才最合适呢?孩子们有不同的想法,他们自由绘画设计自己想要的孵蛋器。同时他们在思考时会注意几个关键点:材料的摆放位置问题、材料的数量问题。倘若热源离得太远,蛋宝宝便不容易受热,暖宝宝太少,供热也不容易达标等。
  (2)探寻科学孵蛋方法,培养儿童责任心。
  活动中发现个别平时不善于表达的幼儿也能积极参与孵蛋器制作的讨论。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孩子们更愿意采用分工的形式来制作孵蛋器,整个过程井然有序。如:有的小组设定设计师、各类材料搭建员、后勤员、观察员,每个人都分工明确。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任务意识与责任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活动启初孩子们常常去探望孵蛋器中蛋宝宝的变化,但是随后几日孩子们的坚持性不足,未能较好的执行。容易出现忘记给孵蛋器翻蛋及监测蛋宝宝温度的现象,这些直接导致蛋宝宝温度不达标,这对于孵蛋计划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在孩子们对比智能孵蛋器和自制孵蛋器的蛋宝宝的变化时,他们也发现自制孵蛋器中的蛋并没有明显的变化。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孩子们产生了疑问。“是我们没去照顾蛋宝宝,而且我们的孵蛋器温度总是会发生变化。”“我的热水袋总是要去换水”、“暖宝宝的保温时间只有10个小时,早上起来,暖宝宝就冷了。”当然还有的孩子总结了一个关键性的要素——恒温。于是我们进行了调整,孩子们商量后,我们一起约定制定了定期翻蛋计划、蛋宝宝观察记录表,希望以此来提高孩子们的责任意识与坚持性。哪些材料可以保证我们的蛋宝宝有恒定的温度呢?我们进行了一次集体性讨论。有的幼儿提出:空调、小太阳,但是这些太费电。而有的孩子说,那我们可以用蜡烛,但是蜡烛容易燃烧。在和孩子们接下来的谈话中,我们总结了不容易燃烧的材料有:铁片、玻璃。最终我们选择了玻璃鱼缸作为孵蛋器的外壳,并一起计划制定了蜡烛摆放的位置,并在区域内制作了第二代孵蛋器。他们选择把蜡烛置于鸡蛋的四周,这样蛋宝宝才会受热均匀。于是孩子们分别开始照顾智能孵化器和自制孵化器中的蛋宝宝。
  周末放假
了蛋宝宝由谁
来照顾?孩子
们讨论可以由
他们轮流带回
家照看。经过
一段时间的翻
蛋、保温和照顾,孵蛋器内的鸡蛋渐渐有了变化(黑色会动的小生命)而自制孵蛋器中的蛋还是没有动静且开始变质。反思总结了自制孵蛋器失败的原因:自制孵蛋器温度不达标;受精蛋在生出3天后就要进行孵化,否则它就不容易孵化。
  最终我们
还是迎来了很
不错的孵蛋成
果,孵蛋器中
的30枚蛋宝
宝在孩子们的
轮翻照看下,一
共成功孵出23只小鸡。其余几枚蛋宝宝在蛋内啄蛋壳也即将破壳而出。于是组织幼儿利用现有材料,为鸡宝宝们制作舒适的鸡窝。
  在这个过程中,师幼共同见证了:生命诞生的神圣;孵蛋成功的欣喜与期待;感受到孩子们单纯、善良、珍视生命的宝贵情感。
  三、反思:
  反观此次项目活动,对主题安排的时间和节奏需要再次把控。由于本次生成活动的特殊性,它的结果需要长达21天才能得到验证,所以3周的生成课程时间相对紧凑。第一周作为动物主题的启始周,第二周则侧重于探究孵蛋问题的深度,第三周则是对孵蛋活动做好迎接新生命的准备,最后对蛋和鸡可做适当的延伸和拓展。同时需要关注孵蛋失败幼儿的情感体验,聚焦适宜的探究问题,选择适当的引导方式,可以是日常活动、区域活动、小组教学或集体活动。   
  此外,还
需要重视幼儿
对活动的评价
和知识经验的
准备与回顾。
教师应该做有
准备的探究,做
研究的先行者,预设并了解幼儿可能会生发的其他相关问题。目前小鸡们已由家长和孩子们带回家养护,关于小鸡的活动我们还在继续进行,后续我们仍将和孩子们且行且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