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

【作者】 罗昭兴

【机构】 新民乡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载体和工具,正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课程,计算机在各级各类学校设置成为必需,而且由于计算机教育贴近现实,有着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方面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优势。
  关键词:信息技术  积极性  优势  培养 影响
    现在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游戏软件许多都是用多媒体开发的,声音和图象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应当承认,学生的动机和兴趣与学习的效果有密切的联系,那么信息技术学科就可以利用学生最强烈的动机、最重要的感觉、最浓厚的兴趣来安排各方面的学习内容,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推进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方面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优势。
  信息技术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就必然地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学习的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时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给予充分的鼓励,即使是一个很简陋的作品,只要有独特之处就应该予以肯定,赏识学生的每一件作品。展示学生的作品包括展示其操作过程与最终成果,对于被展示者来说,是一种鼓励,对于其他同学来说,是树立一个目标,是一种鞭策。每一节课都应该安排一个固定的环节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让学生对这个环节产生期待,找到自己学习的目标。教师们必须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评价一堂信息技术课的优劣,绝对不仅仅是看教师教得如何,更重要得是看学生学得如何,看学生是否能够拿出像样的作品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渗透一种“作品意识”,而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正是对这种意识的强化。
  二、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然而使学生真正具有自学能力还需教师精心的培养。Windows操作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它特有的图形化界面让学生乐此不疲,特有的“帮助教程”提供了自学的机会,这类教学常见的模式是先提出一些操作中常见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随后“看帮助学操作。”通过帮助文件,学生可以自己掌握进度,边读边练习,对自己不熟悉的操作可以反复练习,在学生的自学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补充,学生不但对操作熟练了,而且也由此掌握了自己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信息技术教育对其他学科的影响 
  计算机是教学过程中的理想的认知工具,它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形成学习的动机,可以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有利于学生获取更多的关于客观事物规律与内在联系的知识,因而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和发展,是其它媒体和其他教学环境无法比拟的。信息技术学科还能进行跨学科教学,信息技术课程越来越朝综合课程方面发展,对各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创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对本学科的知识,还是对其他学科知识都能促进理解和掌握。例如,键盘练习可以和英语学习结合;用“画笔”进行美术作品创作、贺卡制作;用WORD进行作文、版报、校刊的编排;用WORD、EXCEL进行班级成绩的整理、学习情况的数据分析、班级通讯录的制作;用POWERPOINT制作专题演示软件……。通过对同一知识点不同方面,不同侧重点的多次重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意识。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素质。一些优秀的辅助学习课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解题策略、开发学生心智,在实践运用中也有很好的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有关信息科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的学科教育,它也是一种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素质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中,应浒有关信息科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信息技术教育中,必然会大量地使用各种信息机器,也可能使用机器、设备的时间占相当大的比例,我们不能因此将信息技术课变成信息机器操作、软件使用的技能课。如果这样,将偏离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