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营造开放课堂,共享和谐语文
【作者】 王成兰
【机构】
【摘要】【关键词】
【正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上,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这充满朝气的课改春风的沐浴下,课堂是让学生拥有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课堂已成为学生自主遨游的领域,课堂应该是充满情感、开放、沟通、合作的课堂。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习与课程文本的互动。我们应该努力开发与利用生活中的一切语文主题学习资源,去创建一个开放的,有活力的和谐课堂。那么,如何打造和谐的语文课堂呢?
一、构建平等对话的课堂
列宁曾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只有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语文课堂上焕发出应有的魅力。我们不能居高临下,搞“一言堂”,更不能损伤学生的自尊心。要尽量做到使学生有亲切感、享受感,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愉快,达到情感交融,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给学生心灵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在广阔的天地中自由驰骋,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快乐,共享阳光,其乐融融。
记得我在执教《牛郎织女》,在理清了情节,分析了性格后,提出了最后一个问题:“你看,这么多人中,我们最应该学习谁?”这个问题在大多数教师看来,纯粹是顺势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熏陶,不会产生太大的分歧,向孩子正义的行动看齐是毫无疑问的。可是我的话音刚落,就有别样的声音传来:“老牛”“王母娘娘!”“王母娘娘!”“老牛!”我没有因此敷衍了事,也没有把主观的意念强加给学生。我不慌不忙地让学生进行表决,结果选择“老牛”的为21人,选择“王母娘娘”的为17人。此时,我当即作出了让双方辩论的决定。于是一场唇枪舌战开始了。双方都摆出了充分而显著的论据。下课铃声在欲罢不能的情况下毫不容情地响起。这场小小的磨合,让我明确了:我们是应该讲求教学的民主,但决不意味着放弃了自己教育的责任,而只做了学生“思想的尾巴”——如果这样,我们的教学就失落了它对学生应有的教育功能和发展意义。一个真正“游刃有余”的教师,应该处于“平等中的首席”这个位置,教师对学生成长所承担的道义上的责任,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是一个放任自流的旁观者或是毫无价值的引导者。教师要善于制造矛盾,推动学生在争鸣中去解决他们已经发现的问题;应针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偏差、弱点施以正确引导,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对话效果。
二、构建开放多元的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 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如教学《家》一课时,体会诗的第二句“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包含的意思,是理解诗句的难点。为了突破此难点,我进行了如下设计:昨天老师已经布置小朋友回去画自己的家了, 谁来介绍一下你的家?(生上台实物投影下介绍)其实呀,我们小朋友也有一个共同的家,它的名字叫——中国。(出示盛开着朵朵鲜花的中国地形图)这 就是中国地形图,看!这一朵朵盛开的鲜花,多美呀!我们小朋友的张张笑脸 多么象这朵朵鲜花呀!我们可以在祖国的大花园里幸福健康地成长,你看,他 们多快乐呀!(出示一幅学生的学习生活画面)我们能生活在祖国的大花园里, 是多么得幸福啊!所以说:(贴纸出示:“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 的家。”)在此将美术、音乐有机地结合到语文学习中,让各个学科的教学资源与学生的情感有效地结合。从而使学生在语文自主实践活动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
可见,只有我们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做到适时适度,我们的课堂才会被绽放,学生才能在开放的课堂中快乐、自由地学习。因此这样的教学才真正是名副其实的“开放”。
三、构建师生互动和谐的课堂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用运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应该是平等的。“师生互动”意味着师生相互尊重,相互建构,真诚对话,它既是一种教学行为,更是一种教学境界和精神氛围。在这个共同体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个性得以张扬,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促使教学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和谐境界。
这就要求我们每位语文教学工作者,从思想上去重视学生,从行动上去研究学生,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我们要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中尽量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参与的各种学习氛围,使每一位学生和教师一起参与到学习中去,形成一种在自学基础上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的合作学习的环境。打破以往每节课都是教师以“讲”为主的教学方法,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在他们去感受,体验,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去指导,这样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比如我在教《九寨沟》一课时,先让学生带着“如果你是作者,你来到九寨沟会有什么感受?”的问题去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同时,我们要在教学中充分挖掘语文教学中的快乐元素,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加于保护、肯定。就算是学生提的问题缺乏价值、自我回答出错,老师也要肯定学生的积极性,正确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切记不要用“你的问题没有价值,你没有动脑筋,你答错了。”之类的语言。我们要在教学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把他们的学习成果及时地反馈给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点拨和鼓励,甚至善意的批评都将激励他们,强化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享受到和谐氛围下学习的乐趣。教学方法的改变是教育观念改变的具体体现,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关键。
总之,课堂是个小天地,天地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来感染学生,让课堂轻松一点,使学生在美的世界里徜徉,在轻松的环境中成长。如果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老师和学生的心灵相互融通了,学生的想象放飞了,学生的灵性唤醒了,课堂上一直洋溢着诗的情感、诗的意韵,时时闪烁着创新的火花,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的引导点拨有机融合。那么,这就是我们所要打造的和谐的语文课堂。
一、构建平等对话的课堂
列宁曾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只有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语文课堂上焕发出应有的魅力。我们不能居高临下,搞“一言堂”,更不能损伤学生的自尊心。要尽量做到使学生有亲切感、享受感,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愉快,达到情感交融,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给学生心灵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在广阔的天地中自由驰骋,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快乐,共享阳光,其乐融融。
记得我在执教《牛郎织女》,在理清了情节,分析了性格后,提出了最后一个问题:“你看,这么多人中,我们最应该学习谁?”这个问题在大多数教师看来,纯粹是顺势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熏陶,不会产生太大的分歧,向孩子正义的行动看齐是毫无疑问的。可是我的话音刚落,就有别样的声音传来:“老牛”“王母娘娘!”“王母娘娘!”“老牛!”我没有因此敷衍了事,也没有把主观的意念强加给学生。我不慌不忙地让学生进行表决,结果选择“老牛”的为21人,选择“王母娘娘”的为17人。此时,我当即作出了让双方辩论的决定。于是一场唇枪舌战开始了。双方都摆出了充分而显著的论据。下课铃声在欲罢不能的情况下毫不容情地响起。这场小小的磨合,让我明确了:我们是应该讲求教学的民主,但决不意味着放弃了自己教育的责任,而只做了学生“思想的尾巴”——如果这样,我们的教学就失落了它对学生应有的教育功能和发展意义。一个真正“游刃有余”的教师,应该处于“平等中的首席”这个位置,教师对学生成长所承担的道义上的责任,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是一个放任自流的旁观者或是毫无价值的引导者。教师要善于制造矛盾,推动学生在争鸣中去解决他们已经发现的问题;应针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偏差、弱点施以正确引导,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对话效果。
二、构建开放多元的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 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如教学《家》一课时,体会诗的第二句“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包含的意思,是理解诗句的难点。为了突破此难点,我进行了如下设计:昨天老师已经布置小朋友回去画自己的家了, 谁来介绍一下你的家?(生上台实物投影下介绍)其实呀,我们小朋友也有一个共同的家,它的名字叫——中国。(出示盛开着朵朵鲜花的中国地形图)这 就是中国地形图,看!这一朵朵盛开的鲜花,多美呀!我们小朋友的张张笑脸 多么象这朵朵鲜花呀!我们可以在祖国的大花园里幸福健康地成长,你看,他 们多快乐呀!(出示一幅学生的学习生活画面)我们能生活在祖国的大花园里, 是多么得幸福啊!所以说:(贴纸出示:“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 的家。”)在此将美术、音乐有机地结合到语文学习中,让各个学科的教学资源与学生的情感有效地结合。从而使学生在语文自主实践活动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
可见,只有我们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做到适时适度,我们的课堂才会被绽放,学生才能在开放的课堂中快乐、自由地学习。因此这样的教学才真正是名副其实的“开放”。
三、构建师生互动和谐的课堂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用运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应该是平等的。“师生互动”意味着师生相互尊重,相互建构,真诚对话,它既是一种教学行为,更是一种教学境界和精神氛围。在这个共同体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个性得以张扬,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促使教学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和谐境界。
这就要求我们每位语文教学工作者,从思想上去重视学生,从行动上去研究学生,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我们要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中尽量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参与的各种学习氛围,使每一位学生和教师一起参与到学习中去,形成一种在自学基础上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的合作学习的环境。打破以往每节课都是教师以“讲”为主的教学方法,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在他们去感受,体验,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去指导,这样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比如我在教《九寨沟》一课时,先让学生带着“如果你是作者,你来到九寨沟会有什么感受?”的问题去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同时,我们要在教学中充分挖掘语文教学中的快乐元素,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加于保护、肯定。就算是学生提的问题缺乏价值、自我回答出错,老师也要肯定学生的积极性,正确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切记不要用“你的问题没有价值,你没有动脑筋,你答错了。”之类的语言。我们要在教学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把他们的学习成果及时地反馈给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点拨和鼓励,甚至善意的批评都将激励他们,强化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享受到和谐氛围下学习的乐趣。教学方法的改变是教育观念改变的具体体现,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关键。
总之,课堂是个小天地,天地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来感染学生,让课堂轻松一点,使学生在美的世界里徜徉,在轻松的环境中成长。如果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老师和学生的心灵相互融通了,学生的想象放飞了,学生的灵性唤醒了,课堂上一直洋溢着诗的情感、诗的意韵,时时闪烁着创新的火花,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的引导点拨有机融合。那么,这就是我们所要打造的和谐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