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有“虎头”,更要有“豹尾”——浅谈初中语文课堂小结的艺术
【作者】 刘贤权
【机构】 滨海县新港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普遍重视、讲究语文课堂的导入艺术。情景设置、音乐渲染、故事讲述……各种方法轮番上阵,金鸣铜响,热闹非凡。教师激情四溅,学生兴趣盎然,语文课堂的开端一派“虎头”旺相。与导入相对应的每堂课的结束阶段却常常被忽视,匆匆结事,草草收场,,一副"蛇尾"的惨样。殊不知,课堂小结是课堂有效教学中的必要环节,也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环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堂小结做得好,不仅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所学的内容,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得以梳理、语文能力得以强化、学习方法得以归纳、思想情感得以升华,而且可以给学生留下思考、探究的空间,激发他们课后阅读、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一种余音绕梁,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基于这种思考,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历,我设计了几种结束语的表达方式,力求达到这种“余音绕梁”的课堂效果。
一、激情赞颂,掀起心海波澜
“激情赞颂”,就是说在结束语文篇章教学时以充满激情的话语对文章的艺术水平或作者的人格魅力等进行赞颂,激起学生情感上的波澜,让学生铭记难忘。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那种所谓“大气”的文章,即“志存高远”的文章。 例如,《沁园春·长沙》是一首伟人触景生情后写成的见物抒志的词。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结尾的:“千年前的屈子对着茫茫苍天连问了一大串的问题。在《天问》中我们读出了他的感伤与无奈,也读出了千年的沉重与千年的孤独。面对苍茫大地与壮丽河山,一代伟人毛泽东也发出了‘谁主沉浮’的疑问。在这首词里我们或许会读出词人的一丝惆怅,但更多的应该是伟人那主宰天地的壮志与豪情。同学们也是书生意气,风华正茂,也应有‘到中流击水’的豪迈。世界是你们的,但世界是属于有伟大志向的奋斗者的!”
这一结尾上连屈原,中接毛泽东,下启学生,很容易激发学生“舍我其谁”的豪情壮志,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信。
二、抒情延展,拓展欣赏空间
语文学习应注重课本但决不能止于课本。语文教学既担当着传承文化的使命又肩负着育人的重任。拓展式结尾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更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从课堂上走出去,带着在课堂上获得的智能张力,自觉开拓认知空间,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例如,教学《琵琶行》一课,我以中央电视台录制的电视散文《江州烟雨琵琶行》的配乐朗诵为结束曲结尾,学生在悠长幽怨的琵琶声中不仅感受到了诗人谪居浔阳的心迹,还感受到了《江州烟雨琵琶行》的画面美和文笔美。又如《山中访友》:这是作家李汉荣写的一篇优美散文,文章抒发了他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其结课语就应用抒情延展法: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不缺少美,生活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山间的一缕清风,水上的一轮明月,路边的一朵小花,晚照中的一道夕阳,初春的融雪,银色的月夜,莲花的开落,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可以说大自然的美无处不在,每一处风景都是一幅动人的画,这幅画的名字就叫——大自然。大自然里的一草一木都是美的,这是生活赠与我们每个人的财富,愿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针对学生经常抱怨生活单调乏味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以诗一般的抒情语言将教学由文中延展到课外,目的在于拨开学生心头的乌云,提醒他们用善和美的眼睛去观察感知身边的每一道风景,用热情去拥抱生活。这样的结尾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白课文是美的,还可以由此生发开去,引导学生产生更多的联想,让学生接触到比教材更广阔的世界,进而充分体现“生活即语文”的大语文观,引导学生课后走进更为广泛的语文学习天地,以便充分体现新课程要求,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三、渲染气氛,拓展欣赏空间
教师借助同课文内容紧密联系的文艺作品等,在课堂原有气氛的基础上,巧妙引入,课尾再起波澜,拨响听者的情感之弦,使之产生强烈的共鸣。一位教师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趁听者还沉浸在父爱子、子恋父的父子深情这至真至纯的人情美中,课尾让学生轻声深情地诵读文中描写背影这一特写镜头的句子。然后,自己饱含深情地吟起东坡那令人回肠荡气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使学生再次联想起“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霎时,一种豁达与理解,洋溢于胸。
我在教学艾青的《我的思念是圆的》时结尾这样处理:我先进行了补充: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文革后,文革中许多的冤假错案,作者一家和他的亲朋难以幸免。文革使得作者亲朋凋零,天各一方。接着,我说:“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深情,可谓声情并茂。那同学们你们知道作者到底在思念什么吗?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不妨先看这样几个问题。”我出示以下问题: 1.“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你觉得作者想起了什么?2.“谁能把月饼咽下”为什么面对月饼,却难以下咽呢?3.作者为什么说“我的思念是圆的”?我们下节课再讨论。
课堂结尾是一门艺术,是艺术就得讲究创新和变化。画了龙就要点好睛,这样“龙”才能腾空而起。同理,一节课开好了头,更要收好尾,这样的课才是一节完整且高效的课。语文课堂的结尾应根据不同课型和教学目的设计不同的结尾,即不同文体和情趣的文章的教学结尾方式不能千篇一律,而是应“因体施教”。
一、激情赞颂,掀起心海波澜
“激情赞颂”,就是说在结束语文篇章教学时以充满激情的话语对文章的艺术水平或作者的人格魅力等进行赞颂,激起学生情感上的波澜,让学生铭记难忘。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那种所谓“大气”的文章,即“志存高远”的文章。 例如,《沁园春·长沙》是一首伟人触景生情后写成的见物抒志的词。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结尾的:“千年前的屈子对着茫茫苍天连问了一大串的问题。在《天问》中我们读出了他的感伤与无奈,也读出了千年的沉重与千年的孤独。面对苍茫大地与壮丽河山,一代伟人毛泽东也发出了‘谁主沉浮’的疑问。在这首词里我们或许会读出词人的一丝惆怅,但更多的应该是伟人那主宰天地的壮志与豪情。同学们也是书生意气,风华正茂,也应有‘到中流击水’的豪迈。世界是你们的,但世界是属于有伟大志向的奋斗者的!”
这一结尾上连屈原,中接毛泽东,下启学生,很容易激发学生“舍我其谁”的豪情壮志,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信。
二、抒情延展,拓展欣赏空间
语文学习应注重课本但决不能止于课本。语文教学既担当着传承文化的使命又肩负着育人的重任。拓展式结尾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更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从课堂上走出去,带着在课堂上获得的智能张力,自觉开拓认知空间,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例如,教学《琵琶行》一课,我以中央电视台录制的电视散文《江州烟雨琵琶行》的配乐朗诵为结束曲结尾,学生在悠长幽怨的琵琶声中不仅感受到了诗人谪居浔阳的心迹,还感受到了《江州烟雨琵琶行》的画面美和文笔美。又如《山中访友》:这是作家李汉荣写的一篇优美散文,文章抒发了他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其结课语就应用抒情延展法: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不缺少美,生活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山间的一缕清风,水上的一轮明月,路边的一朵小花,晚照中的一道夕阳,初春的融雪,银色的月夜,莲花的开落,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可以说大自然的美无处不在,每一处风景都是一幅动人的画,这幅画的名字就叫——大自然。大自然里的一草一木都是美的,这是生活赠与我们每个人的财富,愿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针对学生经常抱怨生活单调乏味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以诗一般的抒情语言将教学由文中延展到课外,目的在于拨开学生心头的乌云,提醒他们用善和美的眼睛去观察感知身边的每一道风景,用热情去拥抱生活。这样的结尾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白课文是美的,还可以由此生发开去,引导学生产生更多的联想,让学生接触到比教材更广阔的世界,进而充分体现“生活即语文”的大语文观,引导学生课后走进更为广泛的语文学习天地,以便充分体现新课程要求,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三、渲染气氛,拓展欣赏空间
教师借助同课文内容紧密联系的文艺作品等,在课堂原有气氛的基础上,巧妙引入,课尾再起波澜,拨响听者的情感之弦,使之产生强烈的共鸣。一位教师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趁听者还沉浸在父爱子、子恋父的父子深情这至真至纯的人情美中,课尾让学生轻声深情地诵读文中描写背影这一特写镜头的句子。然后,自己饱含深情地吟起东坡那令人回肠荡气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使学生再次联想起“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霎时,一种豁达与理解,洋溢于胸。
我在教学艾青的《我的思念是圆的》时结尾这样处理:我先进行了补充: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文革后,文革中许多的冤假错案,作者一家和他的亲朋难以幸免。文革使得作者亲朋凋零,天各一方。接着,我说:“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深情,可谓声情并茂。那同学们你们知道作者到底在思念什么吗?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不妨先看这样几个问题。”我出示以下问题: 1.“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你觉得作者想起了什么?2.“谁能把月饼咽下”为什么面对月饼,却难以下咽呢?3.作者为什么说“我的思念是圆的”?我们下节课再讨论。
课堂结尾是一门艺术,是艺术就得讲究创新和变化。画了龙就要点好睛,这样“龙”才能腾空而起。同理,一节课开好了头,更要收好尾,这样的课才是一节完整且高效的课。语文课堂的结尾应根据不同课型和教学目的设计不同的结尾,即不同文体和情趣的文章的教学结尾方式不能千篇一律,而是应“因体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