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善问,更要善待问——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作者】 魏左青
【机构】 东沟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疑惑的、难以解决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应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而应走到学生当中,与学生共同讨论。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老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感受学生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这样有利于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究问题的热情更加高涨。下面,我就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
利用课堂教学的前几分钟,调整课堂气氛,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问题意识。形式上可以通过播放与所授内容相关的录象,或给他们提供简短的阅读材料,或观看图文并茂的材料,甚至可以给学生提供材料和仪器完成一定的实验等各种形式;内容上可以是化学与生活、生产科研、环境、国民经济等各领域的密切联系,由浅入深,使学生明确什么是化学、化学研究什么、化学的发展前景如何?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等等。
如:在“溶液浓度”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观看录象)播放施用不同浓度的氨水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情况,或生物细胞在不同浓度的氨水中出现的不同生理现象。
(演示实验)分别用浓硫酸和稀硫酸在白纸上写个“学”字,过相同时间观察现象,或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摘取两片嫩树叶,分别同时浸入浓盐水中,经过相同时间后,取出树叶观察(浸入浓盐水中的树叶蔫了,而浸入稀盐水中的树叶不蔫)。由此,产生问题:什么叫浓度?进而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老师点评,得出溶液浓度的概念。
通过上述情景的教学,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手的能动性,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受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知道学习溶液浓度的实际意义,而且能使学生明确所探讨的对象,即溶液的浓度。这样不仅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唤起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深深体会如何在提问中增长知识。
二、创设合适的情境,营造“提问题”的氛围
我们经常听到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怎么也提不出问题”。是的,学生没有提出问题,并不表示他们没有问题,而是他们缺乏问题意识,不会提问,就需要老师去启发诱导,做好提问示范,授之以渔,逐步训练和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化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生产生活中的实验材料,引发学生发现问题,同时让学生对书本、听课中不懂的地方,作业中不会做的习题,实践中碰到的棘手问题提出来,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作为发现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引导,避免学生用一种习惯的固定的思维模式去考虑问题,尤其是不要轻易地将方法和结论施加给学生,而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去猜想,去探索,我们可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演示实验、利用学生的错误等来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例如:学习单质钠的化学性质时,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钠与非金属单质反应、钠与水反应、钠与酸反应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钠与硫酸铜溶液能否反应?”学生们根据前面所学知识可知钠非常活,立刻异口同声地给予肯定回答。首肯之后,我请他们接着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们不屑一顾地就写出了2Na+CuSO4=Na2SO4+Cu这个化学方程式。此时,我并不急于指出其错误,却故意作出肯定评价,“将错就错”。然后让学生做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并回答观察到的现象,(钠浮在液面上,熔化成小球并四处游动、有气泡、发出嘶嘶的声音、蓝色浑浊),并问他们观察到的现象与所写化学方程式是否吻合,回答自然是否定的。那么原因何在呢?此时课堂气氛极为活跃。学生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所学的知识,经过讨论得出钠失电子,必须有一种元素得电子,既然没有红色铜析出,而产生气泡,说明是氢元素得电子产生氢气,即2Na+H20==2Na2SO4+
H2↑,同时生成的氢氧化钠又与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CuSO4+2NaOH=
Na2SO4+Cu(OH)2↓,总反应为2Na+2H2O+CuSO4=Na2SO4+Cu(OH)2↓+H2↑.至此学生自然会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Cu的得电子能力比H强?,结果不析出Cu而析出H2呢?因为水溶液中水分子的微粒数远远大于Cu的微粒数,钠很活,遇水就反应,所以Cu就有不能得电子了。所以教师在化学教学中适时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亲历亲受,自感自悟,静思揣摩,有意识地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至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提供素材,引导学生产生疑问
初三化学涉及很多基本理论和概念,以往教材都是直接给出定义,让学生理解、记忆,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障碍,使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也有所下降。而新教材中,不再强调学生对某些具体概念定义的死记硬背,而是重视引导学生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重视学生对化学核心概念的深入理解,因此,我们应思考提供哪些素材可以让学生产生疑问,从而深入理解这些核心概念。如对“微粒构成物质”核心概念的形成,我们可借助多媒体演示水的电解和氧化汞的分解过程,通过对比,学生马上提出了问题:“为什么汞原子直接聚集成物质了,而氢原子、氧原子没有呢?”学生从而知道原子、分子都可以构成物质,也进一步理解了化学变化的实质。为学生创设探索情境,充分领略到学习主人的充实感,体验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迈向成功的欢乐。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教师悉心指导。我们不仅要提供给学生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问”;而且要提供一些富有 “授之以渔”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会问”。我们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地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跃跃欲试和渴望进步的良性循环状态。长此以往,学生创造的火花就会变成熊熊燃烧的火焰,思维就会不断升华,创造性也就会得以充分展示。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
利用课堂教学的前几分钟,调整课堂气氛,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问题意识。形式上可以通过播放与所授内容相关的录象,或给他们提供简短的阅读材料,或观看图文并茂的材料,甚至可以给学生提供材料和仪器完成一定的实验等各种形式;内容上可以是化学与生活、生产科研、环境、国民经济等各领域的密切联系,由浅入深,使学生明确什么是化学、化学研究什么、化学的发展前景如何?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等等。
如:在“溶液浓度”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观看录象)播放施用不同浓度的氨水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情况,或生物细胞在不同浓度的氨水中出现的不同生理现象。
(演示实验)分别用浓硫酸和稀硫酸在白纸上写个“学”字,过相同时间观察现象,或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摘取两片嫩树叶,分别同时浸入浓盐水中,经过相同时间后,取出树叶观察(浸入浓盐水中的树叶蔫了,而浸入稀盐水中的树叶不蔫)。由此,产生问题:什么叫浓度?进而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老师点评,得出溶液浓度的概念。
通过上述情景的教学,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手的能动性,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受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知道学习溶液浓度的实际意义,而且能使学生明确所探讨的对象,即溶液的浓度。这样不仅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唤起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深深体会如何在提问中增长知识。
二、创设合适的情境,营造“提问题”的氛围
我们经常听到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怎么也提不出问题”。是的,学生没有提出问题,并不表示他们没有问题,而是他们缺乏问题意识,不会提问,就需要老师去启发诱导,做好提问示范,授之以渔,逐步训练和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化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生产生活中的实验材料,引发学生发现问题,同时让学生对书本、听课中不懂的地方,作业中不会做的习题,实践中碰到的棘手问题提出来,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作为发现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引导,避免学生用一种习惯的固定的思维模式去考虑问题,尤其是不要轻易地将方法和结论施加给学生,而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去猜想,去探索,我们可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演示实验、利用学生的错误等来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例如:学习单质钠的化学性质时,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钠与非金属单质反应、钠与水反应、钠与酸反应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钠与硫酸铜溶液能否反应?”学生们根据前面所学知识可知钠非常活,立刻异口同声地给予肯定回答。首肯之后,我请他们接着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们不屑一顾地就写出了2Na+CuSO4=Na2SO4+Cu这个化学方程式。此时,我并不急于指出其错误,却故意作出肯定评价,“将错就错”。然后让学生做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并回答观察到的现象,(钠浮在液面上,熔化成小球并四处游动、有气泡、发出嘶嘶的声音、蓝色浑浊),并问他们观察到的现象与所写化学方程式是否吻合,回答自然是否定的。那么原因何在呢?此时课堂气氛极为活跃。学生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所学的知识,经过讨论得出钠失电子,必须有一种元素得电子,既然没有红色铜析出,而产生气泡,说明是氢元素得电子产生氢气,即2Na+H20==2Na2SO4+
H2↑,同时生成的氢氧化钠又与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CuSO4+2NaOH=
Na2SO4+Cu(OH)2↓,总反应为2Na+2H2O+CuSO4=Na2SO4+Cu(OH)2↓+H2↑.至此学生自然会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Cu的得电子能力比H强?,结果不析出Cu而析出H2呢?因为水溶液中水分子的微粒数远远大于Cu的微粒数,钠很活,遇水就反应,所以Cu就有不能得电子了。所以教师在化学教学中适时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亲历亲受,自感自悟,静思揣摩,有意识地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至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提供素材,引导学生产生疑问
初三化学涉及很多基本理论和概念,以往教材都是直接给出定义,让学生理解、记忆,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障碍,使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也有所下降。而新教材中,不再强调学生对某些具体概念定义的死记硬背,而是重视引导学生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重视学生对化学核心概念的深入理解,因此,我们应思考提供哪些素材可以让学生产生疑问,从而深入理解这些核心概念。如对“微粒构成物质”核心概念的形成,我们可借助多媒体演示水的电解和氧化汞的分解过程,通过对比,学生马上提出了问题:“为什么汞原子直接聚集成物质了,而氢原子、氧原子没有呢?”学生从而知道原子、分子都可以构成物质,也进一步理解了化学变化的实质。为学生创设探索情境,充分领略到学习主人的充实感,体验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迈向成功的欢乐。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教师悉心指导。我们不仅要提供给学生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问”;而且要提供一些富有 “授之以渔”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会问”。我们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地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跃跃欲试和渴望进步的良性循环状态。长此以往,学生创造的火花就会变成熊熊燃烧的火焰,思维就会不断升华,创造性也就会得以充分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