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特殊教育的数学教学工作之管见
【作者】 齐爱玲
【机构】
【摘要】【关键词】
【正文】陶行知曾说过,“教师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在培智学校生活中,作为教师更应当与学生一起创造一个真善美的小世界。让他们在感受别人加倍爱的同时,也尝试着去爱别人。在正常的7——15岁的儿童,几加几,几减几,再也容易不过了,但对于他们却……因为他们是弱势群体。
那么如何把数学的种子撒播到特殊学生心中呢?孩子的数学知识不是靠强行灌输,在一夜之间培养出来的;更不是用没有原则、失去理智的“棍棒”换来的。它是通过自然而然的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如同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一个从外在到内在、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一、回归生活,数学素材来源于生活
现实生活是数学的丰富源泉,聋哑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他们自己的数学。人们习惯地认为,数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课本几乎成了教育的全部。而课本提供给学生的是那些完美的数学概念和现成的数学结果,它们大多处于一个封闭的系统之内,学生看不到出口和入口,既体会不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体会不到“数学服务于生活”,体会不到数学的价值与意义。其实,课本中的数学只是生活教学的一种提取、概括和应用,它无非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生活范例”,给我们学习生活数学提供了一种视角,搭起了一座平台,它只是在喻示,任何现实的、贴近聋哑儿童生活的素材,都应成为数学学习的内容,都具有鲜明的教育意义。
因此,当课本把这些生硬的难懂的理论呈现在学生面前时,教师则应将这些抽象的概念、法则、定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学习材料以便于学生学习。在各种各样的学习材料中,生活是最生动、最有趣,也是聋哑学生最了解、最符合聋哑学生学习特点的学习材料。在应用题教学中,这一点表现得更加突出。聋哑学生的抽象思维比较差,往往不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和数学用语。但把它们放在生活化的学习材料中,情况就不一样了。通过教学发现,意思相同的两道应用题:如果是“小青有20朵红花,小亮比小青少8朵,小亮有几朵红花?”很多学生能又快又好地解答。如果是“小青有20朵红花,小青比小亮多8朵,小亮有几朵红花?”学生就很难理解这道题的意思了。可见,生活化的学习材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量关系。
二、用游戏愉悦情感,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一个表现自己各种情绪的有效途径,能够保障儿童的心理卫生的健康。首先,游戏是儿童自己自愿性的活动,是一种轻松、愉快、充满乐趣的活动,它既能为特殊儿童提供逃避紧张、愤怒、厌烦等不愉快情绪体验的条件,又能使他们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
如:7——8岁班的孩子,对数学还没有产生兴趣,这时激发他们愉悦的情感尤为重要。如在“猫捉老鼠”的游戏中让幼儿感受“1”和“许多”。老师做猫妈妈,小朋友做小猫,一只猫妈妈,许多小猫;捉到老鼠有大有小。大的老鼠中,有1只黑的,其它是灰的;小的老鼠中1只是白的,其它是灰的等等。从游戏中让特殊儿童知道数字的概念,老师和学生是共同的游戏者,他们在游戏过程中自由自在,没有负担,学生情绪愉快,自然而然地喜欢上数学活动了。
三、运用鼓励语言,激发特殊学生的愉悦情感
维果茨基理论中的“最近发展区”是大家最熟悉的概念之一。最近发展区是指独立行为水平和帮助行为水平之间所存在的一个区域,儿童在发展区内的发展就是帮助行为变为独立行为的过程。
数学活动的开展建立在师生共同建构的基础上,言语引导鼓励学生参加活动,能产生积极的课堂氛围。我们常运用表扬、鼓励对学生的行为或言论的肯定评价,它有着强化作用,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产生愉悦的情感,调动特殊儿童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我任教的班级里,吴运来小朋友刚学习数学注意力不集中。有一次进行举牌的数学活动,他偶然能正确并很快地举起了牌,回答出了老师的提问。于是我对他微笑着点点头。并当众夸奖:“吴运来真行,这次是他第一个回答对,我们给他鼓鼓掌。”没想到接下来的几个问题也都是他第一个答对的。每次答对我都一再表扬了他:“又是吴运来第一。”“还是吴运来第一。”就这样整个活动过程中,他始终能积极主动地投入,注意力非常集中,等活动结束了,他悄悄地走过来对我说:“纪老西(师),今天我很高哼(兴)。”可见表扬确实能激发特殊儿童愉悦的情感。
四、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生活中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是掌握技能的决窍,数学学习同样如此,要把已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才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我经常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实践和交流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到校外参加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我还注意努力挖掘有价值的专题活动,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从而不断提高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在学校即将举办“冬季运动会”时,我给学生上了一节“我们学校的运动会”一课,学生对这个课题很感兴趣。当教师提出在运动会上可能碰到哪些数学问题时,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纷纷谈了自己想到的问题。运动会从什么时候开始?几点钟开始?有几天时间?共有哪些比赛项目?我们班有几个同学参加比赛?男生有几个?女生有几个?每个比赛项目有几人获奖……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引导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特殊学校的老师,尤其是数学老师,只要热爱特殊儿童,有了爱生如爱子的感情,就一定能教好他们。特殊儿童虽特殊,如果我们是针对特殊儿童的学习需要,用“非常心”,实施非常手段;并在生活适应与人格发展上,力求平常心和平常手段,因材施教,每个特殊儿童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这样轻轻悄悄地打开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大门。
那么如何把数学的种子撒播到特殊学生心中呢?孩子的数学知识不是靠强行灌输,在一夜之间培养出来的;更不是用没有原则、失去理智的“棍棒”换来的。它是通过自然而然的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如同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一个从外在到内在、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一、回归生活,数学素材来源于生活
现实生活是数学的丰富源泉,聋哑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他们自己的数学。人们习惯地认为,数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课本几乎成了教育的全部。而课本提供给学生的是那些完美的数学概念和现成的数学结果,它们大多处于一个封闭的系统之内,学生看不到出口和入口,既体会不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体会不到“数学服务于生活”,体会不到数学的价值与意义。其实,课本中的数学只是生活教学的一种提取、概括和应用,它无非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生活范例”,给我们学习生活数学提供了一种视角,搭起了一座平台,它只是在喻示,任何现实的、贴近聋哑儿童生活的素材,都应成为数学学习的内容,都具有鲜明的教育意义。
因此,当课本把这些生硬的难懂的理论呈现在学生面前时,教师则应将这些抽象的概念、法则、定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学习材料以便于学生学习。在各种各样的学习材料中,生活是最生动、最有趣,也是聋哑学生最了解、最符合聋哑学生学习特点的学习材料。在应用题教学中,这一点表现得更加突出。聋哑学生的抽象思维比较差,往往不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和数学用语。但把它们放在生活化的学习材料中,情况就不一样了。通过教学发现,意思相同的两道应用题:如果是“小青有20朵红花,小亮比小青少8朵,小亮有几朵红花?”很多学生能又快又好地解答。如果是“小青有20朵红花,小青比小亮多8朵,小亮有几朵红花?”学生就很难理解这道题的意思了。可见,生活化的学习材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量关系。
二、用游戏愉悦情感,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一个表现自己各种情绪的有效途径,能够保障儿童的心理卫生的健康。首先,游戏是儿童自己自愿性的活动,是一种轻松、愉快、充满乐趣的活动,它既能为特殊儿童提供逃避紧张、愤怒、厌烦等不愉快情绪体验的条件,又能使他们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
如:7——8岁班的孩子,对数学还没有产生兴趣,这时激发他们愉悦的情感尤为重要。如在“猫捉老鼠”的游戏中让幼儿感受“1”和“许多”。老师做猫妈妈,小朋友做小猫,一只猫妈妈,许多小猫;捉到老鼠有大有小。大的老鼠中,有1只黑的,其它是灰的;小的老鼠中1只是白的,其它是灰的等等。从游戏中让特殊儿童知道数字的概念,老师和学生是共同的游戏者,他们在游戏过程中自由自在,没有负担,学生情绪愉快,自然而然地喜欢上数学活动了。
三、运用鼓励语言,激发特殊学生的愉悦情感
维果茨基理论中的“最近发展区”是大家最熟悉的概念之一。最近发展区是指独立行为水平和帮助行为水平之间所存在的一个区域,儿童在发展区内的发展就是帮助行为变为独立行为的过程。
数学活动的开展建立在师生共同建构的基础上,言语引导鼓励学生参加活动,能产生积极的课堂氛围。我们常运用表扬、鼓励对学生的行为或言论的肯定评价,它有着强化作用,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产生愉悦的情感,调动特殊儿童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我任教的班级里,吴运来小朋友刚学习数学注意力不集中。有一次进行举牌的数学活动,他偶然能正确并很快地举起了牌,回答出了老师的提问。于是我对他微笑着点点头。并当众夸奖:“吴运来真行,这次是他第一个回答对,我们给他鼓鼓掌。”没想到接下来的几个问题也都是他第一个答对的。每次答对我都一再表扬了他:“又是吴运来第一。”“还是吴运来第一。”就这样整个活动过程中,他始终能积极主动地投入,注意力非常集中,等活动结束了,他悄悄地走过来对我说:“纪老西(师),今天我很高哼(兴)。”可见表扬确实能激发特殊儿童愉悦的情感。
四、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生活中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是掌握技能的决窍,数学学习同样如此,要把已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才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我经常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实践和交流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到校外参加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我还注意努力挖掘有价值的专题活动,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从而不断提高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在学校即将举办“冬季运动会”时,我给学生上了一节“我们学校的运动会”一课,学生对这个课题很感兴趣。当教师提出在运动会上可能碰到哪些数学问题时,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纷纷谈了自己想到的问题。运动会从什么时候开始?几点钟开始?有几天时间?共有哪些比赛项目?我们班有几个同学参加比赛?男生有几个?女生有几个?每个比赛项目有几人获奖……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引导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特殊学校的老师,尤其是数学老师,只要热爱特殊儿童,有了爱生如爱子的感情,就一定能教好他们。特殊儿童虽特殊,如果我们是针对特殊儿童的学习需要,用“非常心”,实施非常手段;并在生活适应与人格发展上,力求平常心和平常手段,因材施教,每个特殊儿童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这样轻轻悄悄地打开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