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初中语文汉语知识教学
【作者】 郑念军
【机构】 冠英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汉语知识教学历来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分支,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推进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探讨这个问题很有必要和价值。
众所周知,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初中语文教材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语文考试也使一变再变。到如今,汉语知识已被安排到了语文课本的附录里面,有些地区初中语文考试也取消了这个内容,汉语知识教学以逐渐淡忘于教师的记忆,远离了学生。课改初期,初中语文课本《说明》中这样指出:“汉语知识要求学生结合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自由学习,不考试。”现行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里对汉语知识也只是从“了解”的层面作要求,于是,有人大胆提出了汉语知识无用论的观点,许多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逐渐删去了这个部分的教学。就笔者所在的地区,不少语文教师的课堂已经没有了汉语知识教学的内容,多数情况是让学生自学。我不敢去想,上个世纪80、90年代连我们都要费力才能学懂的知识,如今却让学生去自学,效果会如何。现在的初中生,提及汉语知识,大多数恐怕也使一问三不知,这让语文课堂十分尴尬,着实令人担忧。汉语言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语法,用不尊重规律的方法去学习语文,恐怕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如果说语文知识是一句活的躯体,那么汉语知识则是其骨骼,没有骨骼的支撑,语文这具躯体就无法站立起来。语文教学不授汉语知识的做法,无疑是在建造语文的空中楼阁。那么,怎样进行初中语文的汉语知识教学呢?由于汉语知识是安排初中语文课本后面附录部分,属于“学生了解性学习、不单独占课时”但又不得不讲的内容,所以笔者认为,以随文点拨的方式最为恰当。
首先,随文点拨汉语知识要讲究“有序”
汉语知识是一个网络的结构,有自身的规律,教师不能心血来潮地乱点,应尊重循序渐进的原则,依据课文相机而授。为此,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扎实的基础,换句话说就是要做到心中有谱,胸有丘壑。为此,语文教师不但要在脑海里建立起一张汉语知识结构的网络,还要形成一个语文常识的完整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在点拨是做到有条不紊,运用自如。
其次,随文点拨汉语知识要照管到语文知识的方方面面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曾将汉语知识切分成一百四十多个知识点,形成一棵“知识树”。我们在日常教学时要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将这颗“知识树”上的“果子”摘下来,交给学生,进而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摘。如果在教学时没有这个全局观念来总体把握,就势必产生许多随意的做法,造成过深,过滥的畸形教学形态。举个例子说,“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初中语文课本里到处都是,我们在随文点拨时如果只是讲一个“比喻”的修辞方法而撇开了例句中的其他修辞,就显得挂一漏万,有所失重了。同时,我们还要避免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不能过早地根据中考要求所涉及的考点去给学生做辅导,人为地缩小知识视野。譬如,中考要求涉及的修辞方法只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等八中最基本的修辞手法,我们如果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墨守陈规,仅囿于此,不突破范围,就会把许多丰富多彩的修辞佳句拒之门外,必然使语文阅读索然无味,而且,于不利于学生开展有成效的写作活动。
再次,随文点拨汉语知识,要根据学生实情而开展
随文点拨汉语知识,或深或浅,这与班级学生的语文基础密切相关,也关乎着点拨的效果。这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我们不应将一些疑难的学术问题拿到初中学生面前讨论,也不能再一些名词术语上兜圈子,以卖弄“学识”。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讲一些不必让学生了解的东西,就势必会降低语文教学的效果。我们应当遵循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了解的层面在随文点拨时把汉语知识讲得通俗易懂,使学生易于接受。
最后,随文点拨汉语知识要注重“趣”
单纯的汉语知识教学比较枯燥,会让学生感到厌烦,自然效果会很差,即使是随文点拨也很容易进入让学生无趣的困境,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语文教师在汉语知识点拨之前要有精心准备,随文点拨的部位,方式方法以及语言的精准和生趣,都要了然于胸。这样,学生才会在老师的引领下主动探求汉语的复杂规律,逐步提升语文能力。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漪说过:“语言学家犹如设计师,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好像施工员,房子要我们去盖。”作为担当“施工员”角色的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将随文点拨汉语知识当做施工中的一道重要“工序”,共同把语文知识这座“大厦”砌得更为牢固,让学生语文能力得以逐步提升。
众所周知,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初中语文教材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语文考试也使一变再变。到如今,汉语知识已被安排到了语文课本的附录里面,有些地区初中语文考试也取消了这个内容,汉语知识教学以逐渐淡忘于教师的记忆,远离了学生。课改初期,初中语文课本《说明》中这样指出:“汉语知识要求学生结合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自由学习,不考试。”现行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里对汉语知识也只是从“了解”的层面作要求,于是,有人大胆提出了汉语知识无用论的观点,许多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逐渐删去了这个部分的教学。就笔者所在的地区,不少语文教师的课堂已经没有了汉语知识教学的内容,多数情况是让学生自学。我不敢去想,上个世纪80、90年代连我们都要费力才能学懂的知识,如今却让学生去自学,效果会如何。现在的初中生,提及汉语知识,大多数恐怕也使一问三不知,这让语文课堂十分尴尬,着实令人担忧。汉语言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语法,用不尊重规律的方法去学习语文,恐怕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如果说语文知识是一句活的躯体,那么汉语知识则是其骨骼,没有骨骼的支撑,语文这具躯体就无法站立起来。语文教学不授汉语知识的做法,无疑是在建造语文的空中楼阁。那么,怎样进行初中语文的汉语知识教学呢?由于汉语知识是安排初中语文课本后面附录部分,属于“学生了解性学习、不单独占课时”但又不得不讲的内容,所以笔者认为,以随文点拨的方式最为恰当。
首先,随文点拨汉语知识要讲究“有序”
汉语知识是一个网络的结构,有自身的规律,教师不能心血来潮地乱点,应尊重循序渐进的原则,依据课文相机而授。为此,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扎实的基础,换句话说就是要做到心中有谱,胸有丘壑。为此,语文教师不但要在脑海里建立起一张汉语知识结构的网络,还要形成一个语文常识的完整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在点拨是做到有条不紊,运用自如。
其次,随文点拨汉语知识要照管到语文知识的方方面面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曾将汉语知识切分成一百四十多个知识点,形成一棵“知识树”。我们在日常教学时要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将这颗“知识树”上的“果子”摘下来,交给学生,进而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摘。如果在教学时没有这个全局观念来总体把握,就势必产生许多随意的做法,造成过深,过滥的畸形教学形态。举个例子说,“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初中语文课本里到处都是,我们在随文点拨时如果只是讲一个“比喻”的修辞方法而撇开了例句中的其他修辞,就显得挂一漏万,有所失重了。同时,我们还要避免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不能过早地根据中考要求所涉及的考点去给学生做辅导,人为地缩小知识视野。譬如,中考要求涉及的修辞方法只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等八中最基本的修辞手法,我们如果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墨守陈规,仅囿于此,不突破范围,就会把许多丰富多彩的修辞佳句拒之门外,必然使语文阅读索然无味,而且,于不利于学生开展有成效的写作活动。
再次,随文点拨汉语知识,要根据学生实情而开展
随文点拨汉语知识,或深或浅,这与班级学生的语文基础密切相关,也关乎着点拨的效果。这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我们不应将一些疑难的学术问题拿到初中学生面前讨论,也不能再一些名词术语上兜圈子,以卖弄“学识”。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讲一些不必让学生了解的东西,就势必会降低语文教学的效果。我们应当遵循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了解的层面在随文点拨时把汉语知识讲得通俗易懂,使学生易于接受。
最后,随文点拨汉语知识要注重“趣”
单纯的汉语知识教学比较枯燥,会让学生感到厌烦,自然效果会很差,即使是随文点拨也很容易进入让学生无趣的困境,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语文教师在汉语知识点拨之前要有精心准备,随文点拨的部位,方式方法以及语言的精准和生趣,都要了然于胸。这样,学生才会在老师的引领下主动探求汉语的复杂规律,逐步提升语文能力。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漪说过:“语言学家犹如设计师,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好像施工员,房子要我们去盖。”作为担当“施工员”角色的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将随文点拨汉语知识当做施工中的一道重要“工序”,共同把语文知识这座“大厦”砌得更为牢固,让学生语文能力得以逐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