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作者】 彭 玲

【机构】 神木第六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每一篇都是充满童真童趣、情感充沛真挚的好文章。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是不可或缺的必要阶段,它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使学生获得思想熏陶;有助于文章思想感情的传递。教师应该使学生养成大声朗读的习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培养朗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孩子的无意注意占主要地位,只有激发兴趣才会让学生投入其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是朗读训练的前提。老师师亲切的态度、和谐的课堂气氛、优美动听的音乐、多姿多彩的课件,丰富多样的形式,都能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向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朗读,提高朗读能力,做到“教学无痕”。
  如《美丽的丹顶鹤》一课,我播放了丹顶鹤边翱翔边鸣叫的录像,孩子们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画面,一下子就被吸引了。于是我趁势引导:让我们用朗读来表现这样美丽的画面,好吗?孩子们立刻端坐,有模有样的读起来,声音特别响亮。每个都投入朗读的行列中,扎扎实实地来了一次全班的朗读训练。
  二、联系生活,进行朗读  
  低年级的课文比较浅显易懂,有一些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生活经验的迁移,就能把学生已有的某些生活经验转移到课文的朗读指导上来。 在 《自己去吧》的教学中,我就采用了这种朗读指导方法。课文第一句写小鸭说:“妈妈,我想去游泳。”这句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我认为应该读出小鸭依赖、请求、甚至是撒娇的语气。如果在指导朗读的时候,我们只要求学生要读出依赖、请求、撒娇的语气,学生可能会一头雾水,听不明白、读不到位,如果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去指导,学生就会很容易读出这句话的语气。在朗读之前,我问学生,你如果和妈妈一起去逛商场,看到一件自己特别喜欢的玩具,你会怎么跟妈妈要?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我顺势引导:小鸭想学游泳心情和你们是一样的,应该怎么读。这时孩子们就水道渠成的读出了这句话的语气。 
  三、运用神态,调动情感
  丰富的脸部种态,特别能激发起学生的视觉感受,使他体会出情感的变化。有经验的教师,脸部表情特别丰富,目的是引发学生的视觉感受,让学生体会到后再表达出与老帅同样的情感,“喜怒哀乐、溢于言表”。
  《我坐上了飞船》是一篇很优美的课文。我在范读时,脸上带着神往,带着欢乐,因为梦是神秘的、美好的。“啊”这个字,我在读时提高了音调,脸部的表情更加惊奇。学生的感情也被调动了起来,当孩子朗读课文时,个个脸上都充满欢乐,语气也充满着惊奇。再如《小壁虎借尾巴》,我用表情进行范读,小壁虎的着急、高兴都在脸上体现。学生再读时,也随着语言文字的变化而变化着神态。
  四、音乐渲染,感情朗读
  低年级生活阅历浅,对所处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课文往往会产生情感情验的障碍,所以教学中借助音乐形象,烘托、渲染课文内容,学生在美的享受中理解课文,获得情感的体验。因为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和文字两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但在音乐的选择上,要注意音乐与教材语言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这样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用体态语言,辅助朗读    
  体态语言可以作为有声语言的辅助手段来丰富有声语言的表现力,使学生得到各种信息。在低年级的感情朗读训练中,体态语言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荷叶圆圆》的最后一小节,我让学生做雪人挺大肚子的动作,学生接受到这一体态信息就知道了这段话应当读出雪人顽皮的语气。体态语言不光是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可以作为学生的学习语言。在感情朗读时,让学生恰当合理地配上一些动作,能更好的辅助理解课文,读出感情。 如《雪孩子》一课中,小白兔睡得正香,屋子里着火了,它一点也不知道,雪孩子看见小白兔家着火了,就飞快地跑了过去,我就试着让学生用动作来表现“飞快”一词,学生立刻做起动作来,在动作的辅助下,学生既自然而然地把当时紧急的情形读出来了,真可谓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引导想象,激情朗读
  想象是最具创造性的思维,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激起情感的火花,以情诵读。如《春风吹》这篇韵文,在出示课题后,我让学生进行想象:春风吹来了,大地变了样,你想知道变成什么样吗?让我们一起到大自然中去看一看吧!你们看到了什么?这时,播放《春之声》圆舞曲,在音乐声中,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说出了许多春天的景色。再回头读课文时,赞美春天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感情朗读能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陶冶丰富的情感,使语言文字变得有血有肉,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感。因而,我们应多方面,多渠道地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七、尊重学生的个性朗读。
  在朗读指导过程中,教师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鼓励学生大胆地朗读。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九色鹿》一课时,学生对如何朗读九色鹿在国王面前说的一段话时,出现了分歧:有的学生认为,这时候九色鹿胸有成竹,毫不惧怕,因此读这段话时速度应该缓慢一些,沉稳一些,这样才能体现九色鹿的沉着冷静。有的学生则认为,这时候九色鹿非常紧张,语速应该快一些。还有的学生认为,这段话是九色鹿对国王的批驳,读的时候应该义正词严,毫无惧色……学生的这些理解都是他们通过自己的朗读感悟出来的,教师指导朗读时,要尊重他们各自的独特感悟。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鼓舞,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创造。经过前两个阶段的训练与指导,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这时要充分给学生自主权,激活参与,让学生在自主朗读中进一步掌握朗读的技巧,主要采取的方法有:自读自评,教师点评,学生互评,以此唤醒学生的灵感,激励创造,关键的时候还要“扶”一把,注意扶要扶得精巧,要扶在学生的疑处、难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最好的发展,最后实现不是读会而是会读的目标。
  朗读,让无声的文字变为一句句动听的话语、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让学生感受读的无穷魅力。朗读对于语文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然而,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激发学生兴趣。那么,学生的朗读能力的提高还是不难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