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新课改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资源观
【作者】 孙天明
【机构】 黄渠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随着<英语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从2003年开始,我区全面使用河北教育出版社的初中英语教材。我们发现好多教师认为这套教材编排不科学,不好教,学习内容太多太复杂,学生掌握不了,学习效果很不理想。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大多数基层教师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将教科书上的内容按部就班、照本宣科传授给学生,于是出现了凡是教材上有的都要教,凡是教的教学内容都要学生记住,考试也没有侧重点,凡是教材上有的和让学生记忆的都要考。课堂形式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教育意识以及态度的发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该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因为,无论教材有多好,都不会完全适合每一个班级,学生或教师,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在运用、利用这种资源时,应该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从实效出发。因此,教师一定要学习新课标,树立教学资源观,实现从‘‘教’’教科书向‘‘用’’教科书的转变。
二是我们基层的英语教师心中没有明确的英语语言的学习要求:小学英语教学重在语音和语觉;初中英语教学重在语词和语法教学;高中英语教学重在语境和语篇教学。在八年级教学中认为教材词汇量大,课文篇幅长,学生两极分化现象很严重和七年级教师反映的上册的衔接三年级起点版知识点太多,没办法教有直接联系。甘肃农村的实际是小学根本就没有合格的英语专业教师。大多数农村学校的英语课程都是由懂一点英语知识的其他学科教师担任。即便是有正规专业的学校也由于教师们心中没有明确的小学英语教学重在语音和语觉要求的理念,我们的小学英语教学只是停留在听听说说,读读写写的“灌耳音”这样肤浅的应付阶段。学生到初中来以后,根本就没有良好的语音基础和词汇积累,识词记忆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如果我们初中英语教师在七年级上学期补不上这一课,七年级下学期和八年级的牢骚就显而易见了。
三是在新教材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没有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的和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为此,我们要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调整,整合,增减甚至改编。
1.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删减。
教材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允许使用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补充。
例如八年级第三册第二单元教材中有两大语言点要让学生初步掌握,一是现在完成时,二是反意疑问句,但是整个单元课本中能够反映现在完成时的句子才几个,反意疑问句课本中只在第14课出现了一个,学生没有经过大量的句型呈现感受怎样能掌握这两大语法呢?只能通过增加教学内容,我们完全可以从上第二单元第九课开始每天上课课前提问引导同学们用have/has lived in Dunhuang for 14 years造句。第10课时用have\has been a student for 8 years造句,第11课时用Study English for 5 years造句,第12课时用My Chinese teacher has worked here for 15 years仿句,等等。经过一星期的操练学生基本上有了印象后,再讲解这一语法知识,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再例如反意疑问句,第14课中呈现有be动词的反意疑问句,让学生读,讨论后小组构成方法,第15课时呈现含有情态动词的助动词will\have\has的句型让学生通过感受,总结结构。第16课时呈现行为动词的原形,单三,过去式三种形式的句子,让学生通过读,小组讨论后归纳构成规律,要坚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遵循由感知到实践的认知规律。
2.替换教学内容和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对教材中不太合适的内容或活动进行替换。例如:如果教师认为某个单元的阅读篇章内容适用,但阅读理解练习题设计得不合理或不适合自己的学生,就可以用自己设计的练习题代替已有的练习题。河北版初中英语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体育名人伏明霞现在的学生不熟悉,我们可以换成学生熟知的郭晶晶。
3.扩展教学内容或活动步骤。
在某些教材中,教学活动的难度过高或过低的现象时常发生。教材的活动内容有难有易,教师可根据实际增加或降低活动的难度。如果教学内容和活动过少,教师在教材处理上便可多增设扩展活动。例如涉及到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科技环保、国外民俗风情、中外伟人名人等知识时,我们可以结合当前实际,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适当拓展。
4.调整教学顺序。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调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比如:过圣诞节,感恩节,堆雪人,教师节,母亲节等要和现实生活实际相结合进行调整。
5.调整教学方法
由于客观条件的差异,学生现有水平的差异以及整体教学实际情况的差异,我们必须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在过去的教学中,大家认为英语学科无非就是单词——句型——对话——语篇。因此,我们的教学就是领读单词——翻译句子——讲解语篇——教师领读。课堂几乎是教师一个人在台上唱“独角戏”。有时还自认为自己的时间安排比较恰当,刚好按预设的计划完成教学任务,课后还要让学生背单词、背句子、背课文,学生根本没有兴趣,教学效果越来越差。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播者为师生共同构建学习的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从居高临下的权威中走向与学生平等的位置。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质疑、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6.总结教材使用情况
我们不能一味的埋怨教材的不好,应该在教材使用一段之后,及时对使用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在日常教学中,要求每个教师上完课后要书写教学札记,有些教师认真对待,有些教师认为是多余的,敷衍了事,所以认真对待的,善于总结的教师越教越轻松,教学效果越来越好。反之,不钻研不总结的人永远是‘‘照本宣课’’,牢骚满腹,吃力而不讨好。
综上所述,教材不再是权威,教材也不可能全面,教材的历史角色已然转变为现在的教师课堂教学的一种可利用资源。教师要摆正教材只是种服务教学的资源的理念,教师在运用、利用这种资源时,应该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从实效出发。教材也不再那么神秘,也不再那么神圣。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的和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师必须由教材的‘‘复制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创造者’’。
参考文献:
【1】 王蔷 英语教师行动研究——从理论到实践2008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教育部 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 2001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河北版英语教材Learning Englis
一是大多数基层教师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将教科书上的内容按部就班、照本宣科传授给学生,于是出现了凡是教材上有的都要教,凡是教的教学内容都要学生记住,考试也没有侧重点,凡是教材上有的和让学生记忆的都要考。课堂形式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教育意识以及态度的发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该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因为,无论教材有多好,都不会完全适合每一个班级,学生或教师,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在运用、利用这种资源时,应该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从实效出发。因此,教师一定要学习新课标,树立教学资源观,实现从‘‘教’’教科书向‘‘用’’教科书的转变。
二是我们基层的英语教师心中没有明确的英语语言的学习要求:小学英语教学重在语音和语觉;初中英语教学重在语词和语法教学;高中英语教学重在语境和语篇教学。在八年级教学中认为教材词汇量大,课文篇幅长,学生两极分化现象很严重和七年级教师反映的上册的衔接三年级起点版知识点太多,没办法教有直接联系。甘肃农村的实际是小学根本就没有合格的英语专业教师。大多数农村学校的英语课程都是由懂一点英语知识的其他学科教师担任。即便是有正规专业的学校也由于教师们心中没有明确的小学英语教学重在语音和语觉要求的理念,我们的小学英语教学只是停留在听听说说,读读写写的“灌耳音”这样肤浅的应付阶段。学生到初中来以后,根本就没有良好的语音基础和词汇积累,识词记忆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如果我们初中英语教师在七年级上学期补不上这一课,七年级下学期和八年级的牢骚就显而易见了。
三是在新教材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没有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的和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为此,我们要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调整,整合,增减甚至改编。
1.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删减。
教材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允许使用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补充。
例如八年级第三册第二单元教材中有两大语言点要让学生初步掌握,一是现在完成时,二是反意疑问句,但是整个单元课本中能够反映现在完成时的句子才几个,反意疑问句课本中只在第14课出现了一个,学生没有经过大量的句型呈现感受怎样能掌握这两大语法呢?只能通过增加教学内容,我们完全可以从上第二单元第九课开始每天上课课前提问引导同学们用have/has lived in Dunhuang for 14 years造句。第10课时用have\has been a student for 8 years造句,第11课时用Study English for 5 years造句,第12课时用My Chinese teacher has worked here for 15 years仿句,等等。经过一星期的操练学生基本上有了印象后,再讲解这一语法知识,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再例如反意疑问句,第14课中呈现有be动词的反意疑问句,让学生读,讨论后小组构成方法,第15课时呈现含有情态动词的助动词will\have\has的句型让学生通过感受,总结结构。第16课时呈现行为动词的原形,单三,过去式三种形式的句子,让学生通过读,小组讨论后归纳构成规律,要坚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遵循由感知到实践的认知规律。
2.替换教学内容和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对教材中不太合适的内容或活动进行替换。例如:如果教师认为某个单元的阅读篇章内容适用,但阅读理解练习题设计得不合理或不适合自己的学生,就可以用自己设计的练习题代替已有的练习题。河北版初中英语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体育名人伏明霞现在的学生不熟悉,我们可以换成学生熟知的郭晶晶。
3.扩展教学内容或活动步骤。
在某些教材中,教学活动的难度过高或过低的现象时常发生。教材的活动内容有难有易,教师可根据实际增加或降低活动的难度。如果教学内容和活动过少,教师在教材处理上便可多增设扩展活动。例如涉及到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科技环保、国外民俗风情、中外伟人名人等知识时,我们可以结合当前实际,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适当拓展。
4.调整教学顺序。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调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比如:过圣诞节,感恩节,堆雪人,教师节,母亲节等要和现实生活实际相结合进行调整。
5.调整教学方法
由于客观条件的差异,学生现有水平的差异以及整体教学实际情况的差异,我们必须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在过去的教学中,大家认为英语学科无非就是单词——句型——对话——语篇。因此,我们的教学就是领读单词——翻译句子——讲解语篇——教师领读。课堂几乎是教师一个人在台上唱“独角戏”。有时还自认为自己的时间安排比较恰当,刚好按预设的计划完成教学任务,课后还要让学生背单词、背句子、背课文,学生根本没有兴趣,教学效果越来越差。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播者为师生共同构建学习的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从居高临下的权威中走向与学生平等的位置。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质疑、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6.总结教材使用情况
我们不能一味的埋怨教材的不好,应该在教材使用一段之后,及时对使用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在日常教学中,要求每个教师上完课后要书写教学札记,有些教师认真对待,有些教师认为是多余的,敷衍了事,所以认真对待的,善于总结的教师越教越轻松,教学效果越来越好。反之,不钻研不总结的人永远是‘‘照本宣课’’,牢骚满腹,吃力而不讨好。
综上所述,教材不再是权威,教材也不可能全面,教材的历史角色已然转变为现在的教师课堂教学的一种可利用资源。教师要摆正教材只是种服务教学的资源的理念,教师在运用、利用这种资源时,应该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从实效出发。教材也不再那么神秘,也不再那么神圣。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的和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师必须由教材的‘‘复制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创造者’’。
参考文献:
【1】 王蔷 英语教师行动研究——从理论到实践2008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教育部 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 2001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河北版英语教材Learning Engl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