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析《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丁玉美

【机构】 桓台第一中学历史教学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历史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如何改进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就这一方面阐述了《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初见成效。在新课改进程中,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与实践,力求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历史教学  师生互动  本质与特征  自学过程  角色定位
        “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是我在历史新课改教学中的一个探索,它有利于调动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双边积极性、主动性和乐趣性,有利于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结合个人的认识与体会,浅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生互动”的本质特征
  知识传授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着眼于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及更为丰富的师生互动行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要延伸到价值信念、日常行为、心理情感等更为广阔的教育活动中,从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角度看,老师既不能将现成的观点强加于学生,又要面向学生的未来发展,控制并引导学生的要求和兴趣。
  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行为的本质应当是:在一个富于民主精神和服务理念的环境下,师生双方就教与学的整个过程所开展的一系列引导、咨询、帮助与学习、探索、建构的合作行为,其范围不仅体现在文化认知的学科课程方面,而且包括立身行事、待人接物等活动课程。
  “师生互动”行为的基本特征有如下三点:一是平等,是指师生都拥有相等的人格权、主张权和话语权;二是尊重,师生双方彼此理解、尊重对方的观点、情感和经历;三是自主,表现为教与学的过程中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教学应该是互动的,学生应不仅能努力回答问题,而且能够提出问题。新课程呼唤平等的师生互动交往,在新课程中历史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交往,它主张在具体教学情境中通过实践与对话来展开教学,强调师生共同体验,探索而获得知识。
  二、自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前提
  提倡学生自学,将自学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自学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历史老师在教学中常会有这样的经历,教师明明在课堂中多次强调的知识点或问题,以为大部分学生应该掌握了,当一周后再次上课提问时才发现大部分学生早已忘记得一干二净。教师总是责怪学生不用心,不及时做好笔记等,却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学生没有经过自我的学习体验、探索,本来就很难将问题搞懂,即使囫囵吞枣的记住了,一周后自然会忘到九霄云外了。
  “影响学习的两个核心因素是:状态和策略,第三个当然是内容。‘状态’创造出学习的适当的精神状态,‘策略’代表授课风格和方式,‘内容’是主题,在每个好的课程中,你都有这三者。”历史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学生难以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往往是学生消极被动地接收学习,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禁锢学生的思维。
  “我们不能传授一个习惯,单纯的知识并不能造就或改变某一习惯。新的思维习惯,正如其它任何习惯一样,往往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培养才得以形成,在这一过程中,它必须经受对自己行为的挑战,同时,还必须要有教师的示范、劝诫、指导和反馈的支持”。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挑战自己的学习行为,养成自学的习惯。
  学生在学习历史基础知识的时候,如果学生没有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学生将难以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也是一句空话。“实际说起来,学生必须自己教自己,教师所能做的全部事情,只不过是提供每一个可能的方法,使得这样的学生可以自己教自己。”
  课堂上老师需要引导学生自学。教师将当堂知识分解成几个知识单元,分步进行学习。每一个单元有一个或者几个知识点,教师要把每个知识点具体为一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思考、寻找答案,问题的设计要具体,要有坡度,要有思考的价值。对于学生通过看书就能找出答案的问题,可以完全放给学生自学,教师不必细讲;需要对阅读材料进行思考、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
  学生的自学过程和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自学的过程,单从历史学科上看,当学生学会查阅资料、运用资料,独立地思考其面临的社会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时,他就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解脱出来,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条件就具备了。
  三、保证“师生互动”顺利进行是角色定位
        “我们对教师和学生所做的研究发现,在个体不能清楚地意识到他们可以自主解释思维和信念对其情绪和行为的影响时,当他们不能清楚意识到自己可以控制这些思想和信念时,有关自我的认识和信念会对动机和行为表现起重要作用。”学生可以自主解释思维和信念对其情绪和行为的影响,明确认定自己的角色。
  学生依据一定的角色互动,是师生互动得以正常运转的基础。在课堂中的个人之间的互动是角式互动,双方都有彼此角色期望的共同认识,这种共同态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双方的行为,使师生互动得以进行。课堂管理改进,要改进内部互动的状况,首先从学生的对角色期望的认识上下功夫,使学生明确职责与自己承担的功能,防止不良的非正式互动影响;进而改进正式互动中时期过长、环节过多的低效现象。
  课堂内非正式互动的运行发生一定的影响。任何课堂内一定存在某种形式的非正式互动,如学生在学习时谈论学习以外的事情。非正式互动的有关规则不受正式规范的约束,在某些情境是可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偏离。在课堂中,如果非正式互动代替了正式互动,将使课堂规则成为一纸空文。课堂内的互动障碍会导致课堂正常运作障碍,互动障碍的形成常常是由于个体对角色认知不清、非正式互动与正式互动的混淆、学生个体带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等原因,互动障碍会对课堂结构维持与正常的运作起到负面作用。
  综上所述,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已初步收到了显而易见的效果,但离新课改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还有待于今后在历史教改中再有新的创新与发展,才能全面提高高中生的历史学习素质和能力。
        作者简介:丁玉美,女,1977年3月出生,汉族,大学学历,学士学位。中教一级教师,在高中任教12年。曾获得县级高中历史教学能手,市级优质课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