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新课改下物理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

【作者】 吕吉普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高中课改对高中物理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也是一次很好的机遇。伴随着课改热潮,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形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从近来的听课活动中发现,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足与偏差。
  关键词:新课程;重视;培养;质疑;求异思维;评价;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地讨论着,作为一名普通物理教师,有幸在今年参加新课改的教学工作,所以面对这样的课程改革,下面就对新课程的理解、物理课堂教学及存在的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和做法。
  一、对新课程的理解
  新课程的改革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其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因教育对象、教学内容、目的等的不同而变得千姿百态。同时它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问题。作为科学性和创造性非常突出的物理学科,我们要很好地发挥物理的优势,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使物理课堂真正成为开展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
  二、重视对学生质疑问题能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善于设疑,巧于设疑,要敢于怀疑现有事物。课堂教学中,以新教材为依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新的课程资源,使知识象滚雪球一样发展。在教学中对一些基本的概念规律尽可能规范和科学地表述,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究,引导学生去发现、认识和掌握知识而取得成功。同时不满足于让学生对已有知识结论的认识,启发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感悟、体念知识的产生,发展进程,从而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
  三、培养学生求异思维,重视学生体验成功 
  由于学生的先天条件和后天的兴趣、爱好的差异,课堂教学中我们尽量避免统一的要求,采取分层次、多方位的教育理念。如有些学生对实验操作感兴趣,而有些对基本知识和规律感悟好,让他们扬长避短,在不同层面上有所发展,体会成功的喜悦。上实验活动课和习题课时,让学生主动探索,尝试新的方法,创新设计实验。不要局限于一般的常规常法,不拘泥于形式,不墨守成规,要求新求异,以敢于批判的头脑,广开思路。当学生一旦有了敢于尝试的念头,我们都应及时用言语赞扬,用行动热情地扶持,并积极引导。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想法得到老师的肯定和支持,并最终得以实现时,那怕是小发现、小制作、小发明,他们都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学习的主动性更强,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也会得到提高和升华。
  四、教学评价的思考
  对于课堂教学的评价,通过自评、他评和互评,通过研讨、对话和反思,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和自身教学素质的提高。高一物理组每个教师准备每周一课,一学期至少要开一节研讨公开课,研讨课要求有课堂实录和评课实录,要求有教学设计、课件和教学反思。通过多次的研讨和互相听课交流,对新课标的理解加深了,对教材的把握准确了,课堂教学精彩了,教学的效果提高了。
  五、新课改课堂教学的问题  
  1、多媒体应用不宜太滥
  许多物理的研讨课、观摩课的课堂似乎都有一种倾向,那就是不论问题的大小,不论是否需要,千篇一律地运用多媒体,教师挖空心思地运用现代化手段,处心积虑地把课本的内容以声、音、像、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甚至想运用电脑等现代化手段让一堂课能达到“海纳百川”的程度,设计出饱含天文、地理、社会、生活等一切知识的教案,并且以此来体现新课改的理念,殊不知,轰轰烈烈的结果都往往忽略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忽略了知识点的落实,使学生找不到中心,因而顾此失彼,未能夯实基础,扰乱了学生的思维,达不到理想的高度。
  2、加个问号不等于提出一个物理问题
  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加个问号变成物理问题的许多事例,问题的提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没有什么价值。例如走出屋外看到天空是蓝色的,因而提出“天空为什么是蓝的”看到树叶是绿色的而提出“树叶为什么是绿的”。这样把看到的现象机械地添一个问号,就作为物理问题让学生思考,并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创设问题,而且问题应提得有价值,不是为了提问题而提问题。
  3、新课改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长期的传统的教学使许多教师形成了难以改变的思维定势,教师自己害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而把合作交流的时间自己控制着,师生互动只流于表面形式,教师只能机械地提问题,学生也只能机械地回答问题,一问一答的“活跃情景”似乎就是新课标的体现。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学资源的提供者、设计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学习的主体;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多媒体是创设学习情境、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教师偶尔也让学生分组讨论,集中回答,所谓民主加集中,但问题及讨论的各个环节也都是由教师精心策划和安排的,学生也只能按部就班,如果学生的答案与教师设计的答案出现冲突,教师就会不假思索地说“错误”。教师在无形中仍然操纵着学生,扼制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热热闹闹满堂问的课堂气氛却是一种单向传递式的变形,学生迫于升学压力只能“不厌其烦”地啃下这平淡无味的知识,这与传统的授课方式没有多大差别,美其名日实践新课标,其实质是“穿新鞋,走老路”。
  总之,课堂教学的一次重大革命,也应是现代教育技术努力和发展的方向。让我们与时俱进,继续探索,把这种课堂教学做得更好,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