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他们为什么沉默——关于生本课堂的思考

【作者】 郗 程

【机构】 临淄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作为教师,需要深入探究学生沉默的原因,合理改进课堂。课堂上学生的沉默有着多种原因,一是课堂氛围的融洽与否;二是课题是否能激发学生兴趣;三是课堂上设置的问题是否有话可说;四是合理的奖励和鼓励机制是否得以建立。
        关键词:沉默;兴趣;问题设置;课堂氛围;激励
  在生本课堂的理念下,把“课堂还给学生”成为当务之急。实践一个学期之后,我却尴尬地发现,很多情况下,老师捧着课堂要还给学生,可学生却漠然地拒绝了。
  生本课堂里面,教师迫不及待地想要引导学生质疑,思考,讨论,并且得出结论。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开端,有疑问然后解答,这是探究知识的必然途径。老师给出引导性问题,满怀期待地等着学生的讨论和展示,但是令人难过的是,他们只是安静的望着讲台,安静的将老师抛出的设问挡在心思之外。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他们不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课堂吗?在老师努力试着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时,学生为什么会毫无兴趣地拒绝呢?
        我很疑惑,这种疑惑随着教学的深入展开越发的萦绕心头。慢慢摸索中,我有了几点不成熟的想法。
  《新课标》指出,在学习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一节合理的生本课堂,是学生和老师共同的舞台。我有时会用导游和旅客来表述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就是导游,引导学生走入景点,介绍我们需要在这里游览什么,哪里是这处景点的精华所在。而真正进行游览的是学生本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感官去感悟。如果游客对本身非常美丽的景点不感兴趣,导游需要反思的,不是游客是否心不在焉,而是自己的引导工作是否不到位。
        一、 课堂氛围的融洽与否影响学生的活跃性。
        心理学上有“熟悉空间”的说法。在融洽放松的空间中,人们更容易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一个冷冰冰充满质问的课堂很难让学生活跃起来。教育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到他的课堂行为和学习效果。轻松的课堂能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问题有关的课堂氛围会给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有了想法自然能够顺利表达。在我们的课堂上,如果多一些温情,多一些包容,多一些鼓励,那么学生会回馈我们更多的奇思妙想。 
        二、课题是否能激发学生兴趣
  经常会听到学生抱怨“怎么这么多没意思的东西”,甚至在课下开玩笑的说“这东西我看都看不懂,都不想看,还回答什么问题啊”。对不感兴趣甚至厌烦的课题,他们哪里有心思去回答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耳熟能详,听着都有点俗套。但是真正把握到这句话精髓的人却并不多。有很多老师抱怨,课本就是这么几节课,讲什么都是规定的,总有那么些课文学生不喜欢,例如枯燥的文言文。孩子们对古老的语言有些陌生有些畏惧,对古人的思想也不怎么认可。这种课文还是重点课文,总不能跳过去吧?其实不然。
  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文言文有着天然的优势。古人的很多思想与当今并不一致,而这些不一致便给了我们充足的思考空间。在梳理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对人物进行探究,用历史眼光和现代眼光交替来审视古代作品的思想和情感倾向,提出自己的思考。例如在王安石《读孟尝君传》短文中,由学生来展开辩论赛,正方肯定信陵君,反方持否定意见,用有趣的形式承载思维的碰撞。为了更好地去驳倒对方,学生会更比平时更用心地去理解文章,去掌握常见的实词虚词或者词类活用等基础知识。在兴趣的带动下,课堂会焕发不一样的激情。 
        三、课堂上设置的问题是否合理,能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
        很多情况下,学生的沉默并非是他们不感兴趣,而是不敢发言。青春期的孩子很敏感,心理学家霍林活斯认为,青春期到来之后的生理、心理变化相似于幼儿的断乳现象。儿童进入青春期,意味着要从心理上摆脱对双亲的依赖。这种急剧而彻底的心理性“断乳”,也同样会给他们带来突如其来的一时不安,产生情绪上的激动和动乱,这便是人生的“第二次危机”。他们会忐忑自己的回答是不是会被人嘲笑。当话题设置过于宏大或者过于简单,他们都会裹足不前。过于简单的话题会被看做“幼稚”,而过于宏大的话题会让人无从入手。曾经听过一次课,课堂气氛非常好,老师讲解《将进酒》,通过多次诵读和探讨,学生们激情昂扬,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都有良好互动。这时老师抛出了一个探究问题“你如何看待这首诗”。不可否认,这时非常好的开放性问题,学生可以自由发表他们的意见。但这个题目有些太泛泛,学生面面相觑有些不知道如何下手。这位老师紧接着对题目进行了具体化解释,引导学生从写作背景、人物思想线索、手法、语言等多个方面思考,打开了思维角度的新视野。这个题在孩子们热火朝天的讨论和抢答中挖掘很深,让听课老师都觉得非常震撼。
  四、合理的奖励和鼓励机制是否得以建立。
  心理学家桑代克指出,学习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而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合理的激励机制会强化行为,学生课堂表现自然也不例外。在他们鼓起勇气回答之后,给予适当的强化,不仅对这个学生是激励,对其他学生也有同样的强化作用。久而久之,他们心中会建立一个“积极探究-获得收获”的反射,心理上的认可更有利于这种模式的推进。一个所有人都觉得“积极探索才是正常的”的课堂,还需要担心孩子们沉默吗?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10-1
  2、王玉强.深度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
  3、王景华,厉复东.教坛之星.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4
  4、肖川.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新华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