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析语文新课程教学与多媒体运用之实践

【作者】 金秀英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语文新课标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手段。无论从授业、解惑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综合素质能力方面,都能收到显而易见的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新课程  情趣  自信心  能力
        随着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普及和提高,语文教师运用多媒体对文字、图象、声音以及动画,影视等的综合处理,达到了声、图、文并茂的情景教学效果;通过对时间、空间的多维创新,使文中抽象深奥的问题直观形象化。能有效的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乐学”落到实处,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结合本人语文教学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践,浅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多媒体录音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语言是人类传播信息、表达情感和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而录音是一种贮存和提供音频信息的手段。将这种手段运用到语文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情趣得到了极大提高。例如,在教学初中语文《纸船》一课时,老师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结合课文放一段有关母亲的歌曲录音《烛光里的妈妈》让学生欣赏。学生聆听录音后,心潮随着歌词所创设的情景感悟对母亲的爱,先由细致深入地体味母爱,再到体现人间至爱的母亲的亲情,感受对母亲的爱的美的熏陶;录音、歌曲仿佛把学生带到了实际生活中去真正体验到自己的母爱。一时间,学生的学习情趣达到了高潮,播放完这段录音,教室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学生问:“老师,诗人明知道纸船不能流到母亲那儿去,为什么还要不停的叠纸船用来表达对母亲的爱呢?”有同学抢着说:“诗人不是希望纸船能漂到母亲那儿吗?”有的同学却说:“叠纸船是诗人思念母亲的一种表达方式吧”!还有的学生说:“诗人用叠纸船的方式思念母亲,完全是诗人表达的一种对母亲真切、诚恳与至深至爱的情感。”听了同学的一席话,老师认为各有各的道理。通过这段录音的教学过程,同学们思想得到了升华,对自己母爱的感情油然而生,许多同学还因此流下了激动的热泪,触景生情激发了学习情趣。后来,老师给同学们作肯切地回答:因为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无以寄托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所以,诗人不停地用叠纸船表达对母亲的思念。这次录音教学,使学生在欢快和谐的教学情境中渡过,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又唤起了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为进一步深入分析课文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和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在语文新课程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形象化和表现手法的多样化沟通了语言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它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教学实践表明:在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的越充分,学习自信心越强,那么知识就越容易被理解和掌握。我认为在语文新课程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许多教学内容涉及到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直接看到,或平时经常看到但观察不够细致,老师如果能借助多媒体手段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态为动态地向学生展示教学情景,呈现事物变化发展过程,并提供丰富地感知表象,构成一个跃动“思维空间”,就能为学生实现由形象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奠定基础,提高自信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教学初中语文《故乡》一课,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时,先播放一段课前制作好的《故乡》的电视录像,然后,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结合刚看过的录像《故乡》所呈现的特制历史画面所创设的情境,老师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故乡的,你有何感想?教室里同学们一片激昂、沸腾。许多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争先恐后的回答。有学生说:“《故乡》有什么可写的,不就是‘一个萧索的荒村吗’?”有学生说:“《故乡》描写的是过去、是历史,还不如我们的故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哩!”这些学生可谓是天真活泼、富有想象力。他们竟把鲁迅的《故乡》和今天建设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故乡”联系在一起了,形成了新旧两个时代“故乡”鲜明对比,把《故乡》的情节动态化了,真是想象得太丰富了。听了学生的发言,我身有感触,心情感慨,学生的发言无边无界,想象力无穷无尽,老师要让他们充分地表达,激发自信心,并作以循循善诱的引导,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提高教学效果,从而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三、灵活运用多媒体,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其一、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注意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灵活运用电教媒体,动静结合,声形并茂,使学生的无意注意,迅速转化为有意注意。例如:我在讲《纸船》一课时,老师给学生模拟了一个诗人把叠好的纸船一个个地投向大海的画面,开始课堂上寂静的无半点声息,随着画面情节的转换,当同学们看到诗人拿着纸船慢慢地、静静地放在水面上的时候,心情又是那样的感动,无一不表示对诗人的敬佩之情、同情之心;无不被诗人的叠纸船的一举一动和向大海投放纸船的真切行动所感动。有学生动情地说:“看到了这段录像才真正感受到母亲是那样的伟大,那样的可敬、可亲”。其实,语文课堂教学运用电教媒体的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等特点,通过多媒体创设教学所需的情境,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使他们轻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其二、运用多媒体,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初中生通过媒体、画面展开联想,能迅速领悟课文内容,发展和拓宽学习思维。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内容反映的年代久远,语句精练,很多古诗课本中没有插图,这样往往造成学生理解困难和认识肤浅,教师有时也难以讲清。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能利用课前刻录好的教学课件,把诗的内容转换为生动活泼的画面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那教学效果显然就不一样了。我在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咏中秋最著名的这首词时,先播放一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创设画面让学生看,学生面对那一个个栩栩如生、动情真切的模拟画卷,就好象有身临其境之感;就好象梦幻般地把学生带向人间天堂。通过这节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加深了对“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理解。不难看出,作者把对宇宙人生的疑惑端了出来,也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向往。这节课,让学生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中充分发挥和体验作者写这首词的情感和想象力;同时也使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其三、语文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在语文新课程教学中,利用电教手段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句的印象。因为利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使原来语文课堂的抽象化教学转变成了直观教学,便于增强学生记忆力。例如:一次在教学《庐山云雾》这篇课文时,我运用教学录像和电脑课件,创设出庐山云雾瞬息万变、多情多彩、奥秘无穷的情境,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展示给学生欣赏。一上课就把学生引入美的景界,使学生对庐山云雾半是仙境,半是人间的美景,产生了无限的好奇,浓厚的兴趣,加深了同学们对庐山云雾的印象和理解。课堂上同学们涌跃发言,主动与老师交流,与同学争论,各自发表见解,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增强了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和理解问题的能力。同时,采用录像和图文解说教学,都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力,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综上所述,语文新课程结合运用多媒体实施教学,是当今语文老师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无论从授业、解惑的角度培养学生发展智慧和潜能,还是从学生培养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都能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