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历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者】 胡魁堂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目前,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创新教育进一步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成为大家积极探讨的热门话题。历史学科是中学教育的基础课,是一门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思维素材。因此,历史学科是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那么,在历史教学怎样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呢?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新课程
  培养中学生的历史创新精神,尊重学生主体性参与的地位,让中学历史教学气氛活跃起来,既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效率,也将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要不断创新,首先就要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有了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进行有意识、有意义的创新活动,也才可能达到创新的目的。以下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种尝试。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教学多元互动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既是学生的长辈,又是学生的朋友。教师的角色不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而是要抛弃旧教育模式下高高在上的一面,给学生以爱的阳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思想,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作为学生的朋友,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交流,主意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敢于对教师、教材进行质疑和超越。在遇到分歧的问题时,还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创新热情是随着创新者对创造目标及其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创造热情是创新的动力。它一旦与创新意识结合,就会形成稳定的创造动机,从而掌握创造者的整个身心,发挥强大的动力。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必须从感人的历史事例人手。通过讲述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以及其他一切创造者的奋斗史,让学生体会到创造的本质美。如:李时珍为了祖国的医药事业而尝遍百草;邓稼先为“两弹”事业奋斗到最后一息;诺贝尔因实验被炸得遍体鳞伤却欢呼胜利??历史教学中,这些美的形象对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独立创造性思维
  创新思维的特征是敢于标新立异,独树一帜。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教材上某些观点大胆地质疑,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如讲戊戌变法的性质时,出了这样一道题:“有人说,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也有人认为它是一次失败了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你同意哪种观点?为什么?”我先让学生讨论,对教材上没有的第二种观点并能说有理的同学给予鼓励表扬。又如,教学鸦片战争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鸦片战争后,东南沿海被迫开放了许多通商口岸,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有无积极因素呢?通过引导,学生发表以下一些观点:东南沿海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封建经济基础相应开始动摇;封建束缚日趋松懈,为日后革命力量云集于此提供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随着殖民经济的入侵,逐渐将这些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较早吸纳相对发达的经济模式生产方式,并率先跨入近代行列。通过思维的逆向分析,学生的结论在组合与强度富于弹性的条件下,产生创新思维。当然,教师要把握好学生创新思维的“度”,不能把殖民侵略的客观作用拔得过高,否则就歪曲了历史真实。
  四、现实性、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认和再现,忽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当今在课程改革的氛围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教师要积极主动地把课本中的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讲述的内容综合化、开放化,从而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研究表明,具有与创造性相对应的个性,有利于学生培养创新精神。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以下个性特征: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兴趣;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喜欢幻想,想象力丰富;具有独立性。在历史教学中,笔者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不迷信权威,勇于质疑问难,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发表不同的意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六、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思维
  灵活性思维是思维能迅速地、轻易地从一类对象转变到另一类不同内容的对象。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采用历史分析、阶级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方法,从而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用不同方法去把握历史,不断提高运用和应变能力。如,学生在学习英、美、法、俄、日、德、意等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内容时,我从以下角度训练学生:①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阐述原因。②从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原理分析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特点和方式。③从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去证明资产阶级革命是资本主义经济的量变引起质变。④从人民群众观点和杰出人物的作用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⑤从人类社会的演变去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的必然性、进步性、局限性。这类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向多个方面发散,思维过程灵活,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如何才能达到理想效果,需要我们历史教学者借着新课改实施的东风,在实践中不断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