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析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审美教育之探索

【作者】 王 敏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语文新课标的实施下,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培养当代中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审美观念、审美情操,提高语文与古诗词教育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是在新课改下一个值得研究和探索的问题。结合本人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的做法,写出此文,愿与全国语文教师同仁共商榷、同交流,以此提高审美教育。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美育  实施措施
        中华古诗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中篇佳作,美不胜收。其间包含着丰富的美的素养,以美感染学生的情绪,启发学生的心智,引导学生由感知美入手,到欣赏美、热爱美,最后创造美,是古诗教学的目的之一。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美是无所不在的。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是人的天性。高尔基说过:“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开发智力一样,都是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那么,在古诗教学中如何具体地渗透美育呢?结合初中语文古诗教学实践,浅析如下。
        一、在朗读中感知美
        古诗语言凝炼有韵律,读来上口,听来和谐,特别是一些名家之作,更是处处闪耀着流动的色彩,多情的形状,悦耳的声音,深邃的思想……朗读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感短觉,使他们获得对美的感性认识,同时又能感染他们的心灵,使其产生对诗意的理性认识和思考。因此,朗读必不可少。朗读可分三步走:示范朗读、学生模仿、形成能力。
        (一)示范朗读。示范朗读是教师美感体验和朗读技巧的完美结合,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帮助他们理解诗美,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审美情趣,如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吟诵《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声音时快时慢,以真切的情怀充分展示诗中的情景,让学生感到由诗入画、人在画中游:赋闲的村民,飘落的桂花,幽幽的花香,一轮明月,朦胧的远山,时飞时止的山鸟,水流潺潺的春涧……一幅安详、静谧、柔美的春山晚景图便展现在眼前,其结果必定感染学生的心灵,激起他们强烈的感情,与诗人的感受产生共鸣;从而得到语言美、思想美和情感美的熏陶与启迪。并由此产生深入了解诗美的强烈欲望。
        (二)学生模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理解了诗名的美,但不一定都有深切的体会,他还需要一个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模仿就是这个过程。学生反复模仿教师的范读,是努力追求与教师准确的审美体验和朗读技巧取得同步的过程,也是一个反复思考,不断加深体验诗美的过程。倘若缺乏感情基础,模仿朗读会螫虚伪、造作,只有对诗人的情感体察入微,朗读才能形神兼备。
  二、于比较中领悟美
  美的语言需要反复揣摩,需要调动原有的知识再结合诗的内容加以领悟体会。古诗语言生动、准确,令人拍案叫绝。从美学角度讲,古诗的每一个字、词、句都是美的信息单位,在读中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细加推敲,学生对古诗所传达的美的信息便会更加完整地接受,从而更好地领悟中美,达到增强美感的目的。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之精彩,脍炙人口,教师可指导学生体味:“绿”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可以换成什么字?这样换好不好?通过敲字琢句,联系作者的经历,使学生领悟到不管是“过”、“满”、“到”等都不如“绿”字有声色,一个“绿”字,几经修改得来,活化了春的特点,一字见功底,给人一种非常鲜明的形象,读着“绿”,仿佛看到了绿油油的小草纷纷从泥土中钻出来,江南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这说明诗人对每个字都进行了景象精心的选择,一个“绿”字,使诗句神韵具生。又如描写庐山瀑布壮观景色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看似平淡的几个字,却包含了极其丰富的美学内涵,对于这类诗句的理解和其中美学内涵的领悟,如果没有对诗句作深刻、精当的推敲、分析,是难以得到满意的效果的。
  三、从品味中想象美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要使学生的审美感受与作者的审美感受发生共鸣,离不开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美感与想象有着“天然的联系”,在古诗教学中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必然会使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象”,它能让诗的内容像放电影一样,在学生头脑中一一闪现,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暄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中描绘了一个山雨初晴,天气秋凉,万物一新的乡村夜晚,明月的清辉在松林间照耀着,清澈的泉水“叮叮咚咚”地在石头上流淌,竹林里传来洗衣女子归来的喧笑声,河塘里的莲花在小渔船穿过时轻轻晃动。这里,自然景色与生活情趣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像一首优美的抒怀小夜曲,又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村风景画,给人一种恬静、新鲜的审美感受。学生鉴赏时,则要通过诗人描绘的语言,运用联想、想象、思维,把它还原成一幅画,仔细品味才能获得醉人的美感。
  四、在积累中创造美
  审美的最高表现是创造美。感受美、欣赏美,是为了创造美。让学生创造美的主要形式是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和体验美。
  (一)归类积累。古诗人所处的时代相距甚远,但他们所做的诗、所写的题材相似的却很多,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所写的诗,所表达的情感也大致相似。抓住这些特点让学生给诗名归来,积累古诗,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古诗美的热爱和追求。如可以按诗人名字归类,把杜甫、李白、杨万里的诗分别汇总,体会每个诗人所作古诗的情味,体会诗中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悟;也可以按内容相似进行分类,如写景的有柳宗元的《江雪》、贺知章的《咏柳》、杨万里的《小池》、杜甫的《春夜喜雨》……写人有李绅的《悯农》、张俞的《蚕妇》等。在新授时可问学生,今天学的诗该归入哪一类,并加快此类古诗,温故知新。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有关古诗的活动。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古诗扩写成文,启发学生从美的欣赏者变成美的创造者,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赞美外在的美景,抒发内在的美情,通过写作实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另外,给古诗配画,或亦画亦文、古诗接龙、用古诗填充当歌词等等,都可以让学生塑美能力由被动变为主动,由间接变为直接,由潜在性变为显现性,使学生塑造美的能力得到充分的施展表现,让诗情画意充满学生的生活。
  综上所述,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需从一点一滴抓起,感知、理解、想象是获取美的基本阶梯,要使美育在古诗教学中得到很好的贯彻,作为教师,首先要强化美育意识,加强自身审美素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必须把美育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