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从点滴工作中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

【作者】 张淑芹 胡秀菊

【机构】 徐福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新课改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良好品德的促进者、非智力因素的激发者。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弘扬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由消极被动地学习到积极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呢?
        首先,文化观念要更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努力控制或尽量避免消极文化观念的传播,要选择和传播有利于学生形成创造性人格的积极的文化观念。因为文化观念制约并影响教育。有三类典型的消极文化观念必须摒弃:第一种是与儒家中庸之道哲学有关。如:“枪打出头鸟”“行高于人,众必非之”等,这些观念引导人们随大流,处处谨小慎微,甚至打击报复冒尖者。第二种是对待变化的消极态度:“天不变,道亦不变”“水来土掩,火来水挡”等观念,使人产生恐惧变化、阻碍变化的心理。导致许多人以服从为天职,把个性埋没在共性之中。第三种是道家提倡的“虚静无为,清心寡欲,于世无争”。实质上是崇尚无为、无实践、不求创新的消极观念。
        第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班级管理。在日常生活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班级的主人,他们不应该消极被动地听从班主任指挥,而应当作为具有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活生生的个体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发挥积极的作用。作为班主任应为学生创造条件,需具备两种良好的心态:1 . 心理安全。必须让学生感到自己被人承认,受到别人信任。避免消极式和谴责式评价。在学生发挥创造力时能感到被人理解。2.心理自由。使班里学生有强烈的主人翁感,让他们充分享有表达思想感受的自由。尊重学生,有事多与学生商量,形成学生的民主意识和自主人格,这样才有利于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第三,针对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心理学家的调查表明,创造型学生个性诙谐,常不拘小节,对事物反应敏感。他们的形象常被否定,人们常盯着他们与众不同的表现,却视而不见他们对一个集体和社会的真正意义。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必须做到“四善待”:1.善待调皮生。调皮生常常“打岔”“发表怪论”,不愿受学校常规的限制和约束,然而,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正是这些淘气、顽皮、好奇、好动、不拘小节的学生,很可能蕴藏了极大的创造潜能,他们的“违规”表现,往往是比较聪明、富有创造个性的潜在反应。对此,教师应运用教育机智和艺术予以珍惜和善待,鼓励他们自由自在地发展个性。切不可随意泼冷水,以免压抑人才,埋没人才。2.善待偏科生。偏科生虽然某些学科有所欠缺,但在某些方面却有着特殊的创造才能。因此,教师千万不可挫伤偏科生的积极性,对待他们应坚持“合格+特长”的方向,尊重他们的选择,相信他们的能力,理解他们的情感。不求人人各科全优,鼓励人人扬长避短。要激励全体学生的创造欲望和热情,促进学生共同进步,茁状成长。3.善待学困生。陶行知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并以此为突破口燃起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体会到教师的关心,看到自己的进步,享受成功的喜悦,逐步克服自卑感。培养学困生对人生的积极情感和态度,逐步形成良好的心态、正常的情绪、积极的行为和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4.善待好学生。好学生一般比较听话,学习努力,成绩优秀,常常生活在表扬声中,优越感很强。对这类学生,老师宠爱有加。其实,严是爱,松是害,若不注意引导,也易销蚀他们的创造潜能,使其成为比较呆板、缺乏创造力的人。因此,对待好学生应该坚持严慈相济的原则,处理好爱与宠的关系。不强化他们的“从众”、“唯上”、“唯本”的心理,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学会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养成多思维起点,多思维结果,寻求多种新答案的习惯。总之,要使好学生从小学会创造性的学习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并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塑自己的创造性人格。
        此外,教师还得从自身做起,争做创造型教师。学生人格的培养需要广大教师首先从自身做起,否则,消极保守的教师很难培养出创造性人才。为此,作为教育者不应该满足于仅仅为学生传授知识,而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人格为己任,在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求新求实,锐意进取,敢为人先。
  学生中蕴藏着无限的创造潜能,亟待教师去开发。教育工作者应该像燃烧的火把,去点燃学生的潜能使其迸发出创造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