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如何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 张守祥
【机构】 肃州区丰乐乡中心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它打破了以往一支粉笔一本书的僵硬局面,构建了一种活泼,新颖,重方法,促思维的创新型教学模式,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可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不再让孩子们机械地识记生字,乏味地朗读课文,抽象地理解课文。而是让他们在多媒体创设的充满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丰富性的情景中,轻松愉悦地获取语文知识,放飞自己的梦想。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课堂;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感受语文的人文精神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多媒体教学有机地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彰显它无限强大的生命力。下面,我就如何发挥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作用,从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做法。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兴趣是求知的向导,是情感,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古有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美国著名的情绪心理学家拉扎勒斯说:"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学生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主动地进行学习、探究。因为阅读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生活。只有联系生活实际,才能使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相应生活场景,使学生情不自禁地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脑子想,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利用多媒体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等特点,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呈现现实生活的真实面目。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本和板书,难免枯燥乏味。多媒体教学完全克服了这一缺陷,能够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静止的文本可以按指定的轨迹运动,静态的图像可以像动画一样播放。这样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丑小鸭》这篇课文时,我精心备课,搜集大量资料,依据全文内容设计出丑小鸭变成白天鹅过程的课件,里面有刚出生的丑小鸭的丑陋样子,丑小鸭受欺负(哥哥、姐姐咬它,公鸡啄他,猫吓唬它)的情景, 丑小鸭受到的种种磨难(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小鸟讥笑它,猎狗追赶它……丑小鸭又冷又饿,趴在湖边的芦苇丛中,昏睡过去,被一个农民救走了。)和丑小鸭与命运抗争的片断及变成美丽白天鹅后的丑小鸭激动、兴奋、喜悦的心情和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后鸭子、猫、公鸡等对它态度的改变。把这些生动有趣的画面以声、光、电等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紧紧吸引和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兴趣浓厚,纷纷主动探求课文内容,有人情不自禁地说: "丑小鸭真棒!"。这样,学生很轻松地就理解了全文的意境。懂得了人在逆境中要对前途充满信心。只有不抛弃、不放弃,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如果没有这物象创设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直接去阅读,不但就很难有这样的教学效果,而且理解课文就要费课时费力气、不能很好理解丑小鸭的命运和课文的编写意图了。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学习情境,感染学生。
尽快让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是正确理解一篇课文的关键。传统教学中,通过精心准备导语或范读课文力求达到这一目的。而现在,我们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与课文意境有关的音乐或图像,将学生迅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感知到了美,就能读书有味,读书入情,读书悟理。事实证明,此种做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如在教学《月光曲》时,教学一开始, 我让学生"走进影院看贝多芬" ,用《月光曲》创作的时代背景引领学生了解贝多芬,震撼人心的乐曲与朗诵深深感染了学生。他们很快了解了贝多芬与贝多芬创造《月光曲》的经过。我用背景音乐让学生进入情境朗读,学生读得声情并茂。反复朗读后,我用图像配合文字展示了精心设计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开动思维谈贝多芬" ,学生热烈讨论,并相互质疑,回答,从各个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贝多芬创造《月光曲》的经过这一教学环节,学生由课内到课外,从古到今等各个角度发问,积极思维,合作探究,在一定深度和广度上了解了贝多芬。
三.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和学的效率,变难为易。
多媒体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 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认识的难度,变难为易。例如在 《山沟里的孩子》的教学中,我制作了这样的课件:在一阵《爱的奉献》的音乐声中, 屏幕从不同的角度出示了掉了墙皮的土坯教室外景、在破烂不堪的教室里认真教与学的师生、简陋的黑板和桌凳、难以下咽的食物,衣不遮体的孩子有的在校园土地上默字,有的在做饭,有的在放牛,有的在打猪草,有的在背柴……最后出现的是一双双渴求知识的大眼睛。这样,通过学生的感官,拓宽了信息传递的渠道,增大了课堂的语文信息容量,有效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从而理解了山沟里孩子的生活学习条件是多么的艰难,令人心酸。领悟到了“孩子们走过这座山,翻过那座山,背着书包上学校去……走过那座山,翻过这座山,背着书包结伴回家……”的原因。看到了“山沟里的孩子不怕黑夜启程,他们一定能找到理想的灿烂的黎明……”的希望。
四.利用多媒体,发展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的感性材料。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时,我做了这样的一个课件:一开始播放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然后播放课件,泛着波浪的海面、小船上快乐的少先队员、倒映在海面的美丽白塔、环绕在四周的绿树红墙等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无一不深深的感染着孩子们,他们被深深的吸引住了,很自然的进入到了一个有着丰富信息的学习情境中。他们在这样的情景里耳濡目染,主动探索美,发现美,感受美,陶冶了情趣,获得了知识,体验到了快乐。由此证明,多媒体教学以它的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丰富性等特点,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审美情趣,使孩子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课堂教育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五.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难点,长课短讲。
传统的授课一节课紧紧巴巴,一篇课文至少要两节课才能完成,长一些深一些的课文甚至要三节课。多媒体在此则显示了其优越性,它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板书无需详写,轻轻一点即可完成,问题也无需重复两遍三遍,已经摆在大屏幕上了,而且借助于直观的形象,有些内容无需长篇大论,学生已了然在胸。如此下来时间节约不少,课的容量自然加大,长课短讲成为可能。教学《海底村庄》时,我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观看我制作的课件,学生津津有味的看,热火朝天的谈感受,海底的美景历历在目,那众多的生物,丰富的资源,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自然突飞猛进,结果往常三节课讲完的内容一节课就完成了。这时的多媒体就像是在学生和课文间架起的一条快速道,一座立交桥。多媒体可以给学生更多的交流、操作和评价的机会,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变过去的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和实际操作实践,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良好品质.同时促进了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创造等能力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教学具有的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多媒体给我的语文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1.《论语·雍也第六》孔子
2.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课堂;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感受语文的人文精神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多媒体教学有机地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彰显它无限强大的生命力。下面,我就如何发挥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作用,从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做法。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兴趣是求知的向导,是情感,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古有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美国著名的情绪心理学家拉扎勒斯说:"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学生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主动地进行学习、探究。因为阅读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生活。只有联系生活实际,才能使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相应生活场景,使学生情不自禁地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脑子想,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利用多媒体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等特点,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呈现现实生活的真实面目。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本和板书,难免枯燥乏味。多媒体教学完全克服了这一缺陷,能够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静止的文本可以按指定的轨迹运动,静态的图像可以像动画一样播放。这样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丑小鸭》这篇课文时,我精心备课,搜集大量资料,依据全文内容设计出丑小鸭变成白天鹅过程的课件,里面有刚出生的丑小鸭的丑陋样子,丑小鸭受欺负(哥哥、姐姐咬它,公鸡啄他,猫吓唬它)的情景, 丑小鸭受到的种种磨难(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小鸟讥笑它,猎狗追赶它……丑小鸭又冷又饿,趴在湖边的芦苇丛中,昏睡过去,被一个农民救走了。)和丑小鸭与命运抗争的片断及变成美丽白天鹅后的丑小鸭激动、兴奋、喜悦的心情和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后鸭子、猫、公鸡等对它态度的改变。把这些生动有趣的画面以声、光、电等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紧紧吸引和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兴趣浓厚,纷纷主动探求课文内容,有人情不自禁地说: "丑小鸭真棒!"。这样,学生很轻松地就理解了全文的意境。懂得了人在逆境中要对前途充满信心。只有不抛弃、不放弃,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如果没有这物象创设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直接去阅读,不但就很难有这样的教学效果,而且理解课文就要费课时费力气、不能很好理解丑小鸭的命运和课文的编写意图了。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学习情境,感染学生。
尽快让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是正确理解一篇课文的关键。传统教学中,通过精心准备导语或范读课文力求达到这一目的。而现在,我们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与课文意境有关的音乐或图像,将学生迅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感知到了美,就能读书有味,读书入情,读书悟理。事实证明,此种做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如在教学《月光曲》时,教学一开始, 我让学生"走进影院看贝多芬" ,用《月光曲》创作的时代背景引领学生了解贝多芬,震撼人心的乐曲与朗诵深深感染了学生。他们很快了解了贝多芬与贝多芬创造《月光曲》的经过。我用背景音乐让学生进入情境朗读,学生读得声情并茂。反复朗读后,我用图像配合文字展示了精心设计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开动思维谈贝多芬" ,学生热烈讨论,并相互质疑,回答,从各个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贝多芬创造《月光曲》的经过这一教学环节,学生由课内到课外,从古到今等各个角度发问,积极思维,合作探究,在一定深度和广度上了解了贝多芬。
三.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和学的效率,变难为易。
多媒体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 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认识的难度,变难为易。例如在 《山沟里的孩子》的教学中,我制作了这样的课件:在一阵《爱的奉献》的音乐声中, 屏幕从不同的角度出示了掉了墙皮的土坯教室外景、在破烂不堪的教室里认真教与学的师生、简陋的黑板和桌凳、难以下咽的食物,衣不遮体的孩子有的在校园土地上默字,有的在做饭,有的在放牛,有的在打猪草,有的在背柴……最后出现的是一双双渴求知识的大眼睛。这样,通过学生的感官,拓宽了信息传递的渠道,增大了课堂的语文信息容量,有效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从而理解了山沟里孩子的生活学习条件是多么的艰难,令人心酸。领悟到了“孩子们走过这座山,翻过那座山,背着书包上学校去……走过那座山,翻过这座山,背着书包结伴回家……”的原因。看到了“山沟里的孩子不怕黑夜启程,他们一定能找到理想的灿烂的黎明……”的希望。
四.利用多媒体,发展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的感性材料。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时,我做了这样的一个课件:一开始播放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然后播放课件,泛着波浪的海面、小船上快乐的少先队员、倒映在海面的美丽白塔、环绕在四周的绿树红墙等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无一不深深的感染着孩子们,他们被深深的吸引住了,很自然的进入到了一个有着丰富信息的学习情境中。他们在这样的情景里耳濡目染,主动探索美,发现美,感受美,陶冶了情趣,获得了知识,体验到了快乐。由此证明,多媒体教学以它的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丰富性等特点,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审美情趣,使孩子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课堂教育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五.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难点,长课短讲。
传统的授课一节课紧紧巴巴,一篇课文至少要两节课才能完成,长一些深一些的课文甚至要三节课。多媒体在此则显示了其优越性,它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板书无需详写,轻轻一点即可完成,问题也无需重复两遍三遍,已经摆在大屏幕上了,而且借助于直观的形象,有些内容无需长篇大论,学生已了然在胸。如此下来时间节约不少,课的容量自然加大,长课短讲成为可能。教学《海底村庄》时,我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观看我制作的课件,学生津津有味的看,热火朝天的谈感受,海底的美景历历在目,那众多的生物,丰富的资源,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自然突飞猛进,结果往常三节课讲完的内容一节课就完成了。这时的多媒体就像是在学生和课文间架起的一条快速道,一座立交桥。多媒体可以给学生更多的交流、操作和评价的机会,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变过去的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和实际操作实践,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良好品质.同时促进了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创造等能力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教学具有的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多媒体给我的语文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1.《论语·雍也第六》孔子
2.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