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如何搞好体育教学之我见
【作者】 何文秀
【机构】 云南省广南县旧莫乡昔板中心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摆正体育学科在学校教学中的位置,不能因为体育是一门副科就松懈,必须加强体育工作,这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适应新时期发展的要求。因为体育学科有其自身的优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把搞好教学工作当成一项重要课题去思考。
一、转变应试教育的观念
虽然中国的体育健儿在赛场上摘金夺银,名列前茅,我国已经成为了体育大国,但是离体育强国还是有很长的差距。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的体育意识,体育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形成教育的良性循环。然而,现在很多家长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小给孩子全能培养的概念,只重视孩子学习语文、美术、音乐等辅导课,涉及到体育内容的却很少;有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对体育教学漠不关心,体育课被文化课挤占,或者让其他科的教师兼任;教师方面,认为体育就是让学生放开去自由活动,教师教得非常轻松,缺乏对教育的理性认识。因此,如果让孩子从小就从这个课堂到那个课堂,缺乏体育运动,会对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造成影响。现在我国的教育仍然围绕应试展开,有些本末倒置、急功近利,造成了填鸭式的教育。但这样不从孩子成长出发的教育方式,没有培养孩子们对体育的爱好,没有从小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中国的体育能真正搞好吗?很可能让孩子们赢在起跑线,输在终点线。只有全民族都参与到体育运动中,中国才可以成为真正的体育强国,才能有本钱把各项事业干好。学校教育要结合教育改革的深化,我们必须要做出转变,从思想上重新审视教育工作。
二、配备体育器材设施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校体育教学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体育器材设施,就无法保证教育改革目标的顺利实施。由于农村条件有限,有的学校的体育设施非常少,让成长中的孩子们对体育课感到索然无味。如果体育器材多了,教师可以改变过去生体育课单纯开展跑跳项目的体育课模式,增加新的项目,让学生在操场上找到更多快乐的体育运动。
为了使各地学校对本校应当具备的体育器材设施心里有数,国家教委在广泛调查探究的基础上,以体育课程标准为依据,制定了《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这就要求各地结合实际,通过合理开发,完善体育器材设施。
1.通过行政手段
希望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学校体育经费在教育经费中应占一定比例。此外,要多渠道、多途径筹措农村学校体育经费,争取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让更多的力量关心乡村学校的发展,让乡村的孩子像城里孩子们拥有良好的成长环境。
2.发挥体育器材多种功能
体育器材一般都具有多种功能,例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还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等;利用跳绳可以做绳操、斗智拉绳等;利用实心球,可以用来投掷,当做负重物、障碍物、标志物,还可以用来打保龄球。
3.自制器材
利用废旧物、生活物品、生活设施和生活工具等解决器材的短缺问题,改善教学条件,是一个“量材录用”、因陋就简的积极的办法。如用报纸当成“标枪”,练习掷远;把木棍当成跨栏工具。
三、进行道德渗透教育
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说:“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其载知识也如车,其寓道德也如舍。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儿童及年入,之时,宜专注重于身体之发言,而知识之增进道德之养成次之。”由此看出,体育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获得了思想道德的教育。时代既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代,又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的可塑性很大。因此,体育教学,应以“育人”的目标出发,坚持站在“育人”的角度备课,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
一方面,体育教师通过体育运动将德育渗透其中。比如,①合作精神的培养。一个没有团队意识,缺乏合作精神的人是很难成功的,对于一个民族,同样如此。一些体育项目让学生团体参与,大家互相合作、竞争,让学生感受到球类比赛的胜负是靠集体力量和相互之间的密切配合,在团体中体会运动的乐趣,养成了合作意识,像足球、篮球、拔河等活动。②培养学生顽强意志品质。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多数学生缺乏艰苦的锻炼,怕长跑、怕吃苦的比较多。教师要对其进行思想教育,深入了解情况,从严要求,有意识培养他们吃苦的精神,不给怕苦者留有余地,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③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观看体育赛事,了解我国运动健儿的获奖的事迹,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民族自信心。
另一方面,教师要树立榜样形象。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为了对学生给予道德上的影响,教师本人必须是有高尚道德的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师德规范。因此,体育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人,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自己的仪表,以良好的教态、文雅的评论、强烈的事业心、认真的工作作风去影响、感染学生,使之成为一种感性的、潜移默化的巨大力量,从知、情、意几方面影响青少年的成长,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四、设计体育游戏活动
当今世界上很多体育比赛项目都是由游戏演化再成的,就像中国古代的“蹴鞠游戏”,当时有谁能想象得出它能发展成为当今风靡世界的足球运动,教师要不断创新游戏。比如,把一张不用的报纸卷成小棒,练习平衡;折成飞机,当成“标枪”,练习掷远;学生玩呼啦圈,可以有很多玩法,如当绳跳,在身体的各个部位转圈。
体育游戏让单一的体育活动变得丰富多彩,活跃了学习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就好比调味剂,让体育活动从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有趣。学生有兴趣参与,促进了身心发展。游戏是孩子的天性,生活泼好动,娱乐性、竞争性和情趣性的游戏深受学生喜爱。比如,形式活泼的放风筝、打陀螺、踢毽子、捉迷藏等民间游戏;拔河比赛、跳绳比赛类的竞争型游戏。
无论哪种体育游戏活动,都是体育教学的辅助训练,游戏内容要与教学相关,能弥补教学中的不足,起到更好的健身效果,达到教学目的。游戏过程中教师要讲清游戏规则,做好裁判工作,要注意安全,关心学生。体育游戏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健身作用。我们教师要根据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的任务要求,选择、创编一些有针对性,适用性强的游戏方法,对学生实施健身教育。
总之,体育教学要从教育改革的高度出发,坚持培养人的教育理念,让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提高心理素质,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转变应试教育的观念
虽然中国的体育健儿在赛场上摘金夺银,名列前茅,我国已经成为了体育大国,但是离体育强国还是有很长的差距。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的体育意识,体育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形成教育的良性循环。然而,现在很多家长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小给孩子全能培养的概念,只重视孩子学习语文、美术、音乐等辅导课,涉及到体育内容的却很少;有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对体育教学漠不关心,体育课被文化课挤占,或者让其他科的教师兼任;教师方面,认为体育就是让学生放开去自由活动,教师教得非常轻松,缺乏对教育的理性认识。因此,如果让孩子从小就从这个课堂到那个课堂,缺乏体育运动,会对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造成影响。现在我国的教育仍然围绕应试展开,有些本末倒置、急功近利,造成了填鸭式的教育。但这样不从孩子成长出发的教育方式,没有培养孩子们对体育的爱好,没有从小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中国的体育能真正搞好吗?很可能让孩子们赢在起跑线,输在终点线。只有全民族都参与到体育运动中,中国才可以成为真正的体育强国,才能有本钱把各项事业干好。学校教育要结合教育改革的深化,我们必须要做出转变,从思想上重新审视教育工作。
二、配备体育器材设施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校体育教学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体育器材设施,就无法保证教育改革目标的顺利实施。由于农村条件有限,有的学校的体育设施非常少,让成长中的孩子们对体育课感到索然无味。如果体育器材多了,教师可以改变过去生体育课单纯开展跑跳项目的体育课模式,增加新的项目,让学生在操场上找到更多快乐的体育运动。
为了使各地学校对本校应当具备的体育器材设施心里有数,国家教委在广泛调查探究的基础上,以体育课程标准为依据,制定了《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这就要求各地结合实际,通过合理开发,完善体育器材设施。
1.通过行政手段
希望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学校体育经费在教育经费中应占一定比例。此外,要多渠道、多途径筹措农村学校体育经费,争取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让更多的力量关心乡村学校的发展,让乡村的孩子像城里孩子们拥有良好的成长环境。
2.发挥体育器材多种功能
体育器材一般都具有多种功能,例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还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等;利用跳绳可以做绳操、斗智拉绳等;利用实心球,可以用来投掷,当做负重物、障碍物、标志物,还可以用来打保龄球。
3.自制器材
利用废旧物、生活物品、生活设施和生活工具等解决器材的短缺问题,改善教学条件,是一个“量材录用”、因陋就简的积极的办法。如用报纸当成“标枪”,练习掷远;把木棍当成跨栏工具。
三、进行道德渗透教育
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说:“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其载知识也如车,其寓道德也如舍。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儿童及年入,之时,宜专注重于身体之发言,而知识之增进道德之养成次之。”由此看出,体育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获得了思想道德的教育。时代既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代,又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的可塑性很大。因此,体育教学,应以“育人”的目标出发,坚持站在“育人”的角度备课,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
一方面,体育教师通过体育运动将德育渗透其中。比如,①合作精神的培养。一个没有团队意识,缺乏合作精神的人是很难成功的,对于一个民族,同样如此。一些体育项目让学生团体参与,大家互相合作、竞争,让学生感受到球类比赛的胜负是靠集体力量和相互之间的密切配合,在团体中体会运动的乐趣,养成了合作意识,像足球、篮球、拔河等活动。②培养学生顽强意志品质。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多数学生缺乏艰苦的锻炼,怕长跑、怕吃苦的比较多。教师要对其进行思想教育,深入了解情况,从严要求,有意识培养他们吃苦的精神,不给怕苦者留有余地,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③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观看体育赛事,了解我国运动健儿的获奖的事迹,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民族自信心。
另一方面,教师要树立榜样形象。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为了对学生给予道德上的影响,教师本人必须是有高尚道德的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师德规范。因此,体育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人,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自己的仪表,以良好的教态、文雅的评论、强烈的事业心、认真的工作作风去影响、感染学生,使之成为一种感性的、潜移默化的巨大力量,从知、情、意几方面影响青少年的成长,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四、设计体育游戏活动
当今世界上很多体育比赛项目都是由游戏演化再成的,就像中国古代的“蹴鞠游戏”,当时有谁能想象得出它能发展成为当今风靡世界的足球运动,教师要不断创新游戏。比如,把一张不用的报纸卷成小棒,练习平衡;折成飞机,当成“标枪”,练习掷远;学生玩呼啦圈,可以有很多玩法,如当绳跳,在身体的各个部位转圈。
体育游戏让单一的体育活动变得丰富多彩,活跃了学习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就好比调味剂,让体育活动从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有趣。学生有兴趣参与,促进了身心发展。游戏是孩子的天性,生活泼好动,娱乐性、竞争性和情趣性的游戏深受学生喜爱。比如,形式活泼的放风筝、打陀螺、踢毽子、捉迷藏等民间游戏;拔河比赛、跳绳比赛类的竞争型游戏。
无论哪种体育游戏活动,都是体育教学的辅助训练,游戏内容要与教学相关,能弥补教学中的不足,起到更好的健身效果,达到教学目的。游戏过程中教师要讲清游戏规则,做好裁判工作,要注意安全,关心学生。体育游戏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健身作用。我们教师要根据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的任务要求,选择、创编一些有针对性,适用性强的游戏方法,对学生实施健身教育。
总之,体育教学要从教育改革的高度出发,坚持培养人的教育理念,让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提高心理素质,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