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怎样实施养成教育
【作者】 杨 明 刘 耸 曹丹凤
【机构】 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富家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养成教育是对学生行为指导与良好习惯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是以人的身体素质养成、心理素质养成、思想品德养成、行为习惯养成和生活能力养成等为基本内容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因此说,学校是否抓好养成教育关系到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当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袭卷了中小学教育的每一个角落时,抓好学校的养成教育更显得至关重要。
一、建设环境,创设情境,铺架养成教育新桥梁
学校是求知的基地,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学校环境则有如一本百科全书,学生在“多看”与“多问”中产生“多想”与“多识”。由此可见,抓好学校的环境管理对于育人,育好人起着重要作用。为此,在学校建设中,我校把重点工作放在了改变校园环境上,我们本着“环境育人,全面发展”的宗旨,努力为全体师生营造一个清新、舒适、优美的教学环境。
二、抓好师德,树立形象,拓宽养成教育新思路
小学生喜欢直观教育和形象教育,教师本身就是小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在小学生的心目中,班主任又是最可爱的人,最应服从的人,班主任的示范教育对小学生来说就是无声的命令。因此,班主任更应当严于律己,从我做起,为人师表,言行一致。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民主意识,待人接物,工作作风等方面,都应成为学生的表率。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班主任自己首先必须做到。在养成教育中,班主任应成为小学生最直观、最重要、最活生生的典范。
三、抓好管理,注重实践,探寻养成教育新方法
根据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在工作中,立足一个“实”字,开展了“一二三四五,一三二二”工程。
“一二三四五”工程指:“一”是指抓好一项教育即养成教育;“二”是指开展好两项活动,即:班队会活动、师德宣传活动;“三”是指严格“三个规范”即:《教师行为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四”是实施“四自教育”即:学会自学、学会自制、学会做人、学会自强;“五”是开展好“五爱教育”即:爱自己、爱他人、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一一三二二”工程具体指“一站、一仪式、三阵地、两报、两板”活动。
“一站”指广播站,改变以往的“广播”模式,把“上机权”交给学生,每周轮流“执机”。目前广播的内容,已由以前的“本班专题”变为“校园通讯”,面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取材,深受广大师生欢迎;“一仪式”指“升旗仪式”,开展实验以来,更加重视升旗仪式活动,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三阵地”指德育展廊、百米长廊、图书室三大养成教育阵地。“两报”手抄报、《校园之声》报,“两板”校园板报、班级墙报,这些板报各有特色,按时出刊,学校还组织人员编辑了“小学生作文集”,培养学生文学艺术创作能力和审美能力,这些做法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家长的高度好评。
四、抓牢课改,培育能人,发挥养成教育新作用
有人在谈新课程改革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新课程改革不在于教师,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孩子。这是一句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课程之所以需要改革,是因为孩子们的需要,老一套的教材、教法已不再适应新时期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无法满足儿童的求知欲望,新课程改革实际上说得浅白一些,就是要变以往“寻找适合教育的儿童”为寻找“适合儿童的教育”。因此,在新课改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塑造学生人格完整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就是说,在新课改过程中,仍要继续并要有创新性地做好养成教育工作,以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因此,我们将养成教育贯穿于学校的教学工作这一主线中,贯穿于新课改全程教学过程中,起到殊途同归的效果。既传授了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发扬了团结协作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自然流畅而又不矫揉造作。
除课堂教学外,我们还将养成教育纳入到课堂评价体系中,教师的全员汇报课,教师公开课,从授课内容到授课形式,方方面面贯穿了教会学生求知,教会学生做人的思想。
有人作过这样的比喻:孩子的心田是一块奇怪的土地,你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你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你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你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因此,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不断地加强努力,选择恰当的教育内容,采用优化的教育手段,在新课改的雨露滋养下,为学生播下各种良好习惯的种子,让他们得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收获。
一、建设环境,创设情境,铺架养成教育新桥梁
学校是求知的基地,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学校环境则有如一本百科全书,学生在“多看”与“多问”中产生“多想”与“多识”。由此可见,抓好学校的环境管理对于育人,育好人起着重要作用。为此,在学校建设中,我校把重点工作放在了改变校园环境上,我们本着“环境育人,全面发展”的宗旨,努力为全体师生营造一个清新、舒适、优美的教学环境。
二、抓好师德,树立形象,拓宽养成教育新思路
小学生喜欢直观教育和形象教育,教师本身就是小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在小学生的心目中,班主任又是最可爱的人,最应服从的人,班主任的示范教育对小学生来说就是无声的命令。因此,班主任更应当严于律己,从我做起,为人师表,言行一致。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民主意识,待人接物,工作作风等方面,都应成为学生的表率。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班主任自己首先必须做到。在养成教育中,班主任应成为小学生最直观、最重要、最活生生的典范。
三、抓好管理,注重实践,探寻养成教育新方法
根据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在工作中,立足一个“实”字,开展了“一二三四五,一三二二”工程。
“一二三四五”工程指:“一”是指抓好一项教育即养成教育;“二”是指开展好两项活动,即:班队会活动、师德宣传活动;“三”是指严格“三个规范”即:《教师行为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四”是实施“四自教育”即:学会自学、学会自制、学会做人、学会自强;“五”是开展好“五爱教育”即:爱自己、爱他人、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一一三二二”工程具体指“一站、一仪式、三阵地、两报、两板”活动。
“一站”指广播站,改变以往的“广播”模式,把“上机权”交给学生,每周轮流“执机”。目前广播的内容,已由以前的“本班专题”变为“校园通讯”,面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取材,深受广大师生欢迎;“一仪式”指“升旗仪式”,开展实验以来,更加重视升旗仪式活动,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三阵地”指德育展廊、百米长廊、图书室三大养成教育阵地。“两报”手抄报、《校园之声》报,“两板”校园板报、班级墙报,这些板报各有特色,按时出刊,学校还组织人员编辑了“小学生作文集”,培养学生文学艺术创作能力和审美能力,这些做法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家长的高度好评。
四、抓牢课改,培育能人,发挥养成教育新作用
有人在谈新课程改革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新课程改革不在于教师,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孩子。这是一句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课程之所以需要改革,是因为孩子们的需要,老一套的教材、教法已不再适应新时期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无法满足儿童的求知欲望,新课程改革实际上说得浅白一些,就是要变以往“寻找适合教育的儿童”为寻找“适合儿童的教育”。因此,在新课改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塑造学生人格完整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就是说,在新课改过程中,仍要继续并要有创新性地做好养成教育工作,以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因此,我们将养成教育贯穿于学校的教学工作这一主线中,贯穿于新课改全程教学过程中,起到殊途同归的效果。既传授了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发扬了团结协作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自然流畅而又不矫揉造作。
除课堂教学外,我们还将养成教育纳入到课堂评价体系中,教师的全员汇报课,教师公开课,从授课内容到授课形式,方方面面贯穿了教会学生求知,教会学生做人的思想。
有人作过这样的比喻:孩子的心田是一块奇怪的土地,你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你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你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你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因此,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不断地加强努力,选择恰当的教育内容,采用优化的教育手段,在新课改的雨露滋养下,为学生播下各种良好习惯的种子,让他们得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