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策略初探
【作者】 周声高
【机构】 绩溪县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整合课堂资源,从教师、学生、教材多角度入手,培养学生思维,提高综合学习能力。注重课内外联系,挖掘语文教学资源,探索综合性学习策略。
关键词:整合资源 探索策略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另外在教学建设、评价建设中也对综合性学习进行了专项说明,可见其在学生综合能力发展中的特殊功能。现就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综合性学习,谈点粗浅做法。
一、教师角度
叶圣陶先生说过“开发教材好比一把钥匙,用这个钥匙可以开发无垠的宝藏——种种的书。”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学生智力,培养思维能力,为学生综合实践服务。
1、根据人物特点,感悟鲜明个性,揣摩人物心理。
如,《倔强的小红军》《我的战友邱少云》《将相和》《草船借箭》等叙事的文章,都可以做感悟人物性格、揣摩人物心理的训练。
2、根据文章情节,设计发散思维,创设想象情境。
根据故事某些情节: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当伯父救助黄包车车夫后,作者要求伯父对刚才说的话做详细解说时,伯父的脸色变得那么严肃,从他的严肃和沉默中猜一猜,他是怎样想的?
3、根据文章中心,激发主动探究,培养创新意识。
如,《捞铁牛》一课,表现了人物的聪明、才智、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除了文章中采用的“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办法外,还可以用什么科学的方法也能将铁牛打捞上来?
4、根据题材,转化角色,发展语言。
学习参观记,游记等写景的文章,可以让学生进入某种实景,担当某种角色。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桂林山水》《卢沟桥的狮子》《鸟的天堂》《颐和园》《观潮》等课文,可以让学生做导游,做当地人或做小小解说员等,让他们用热情的态度,亲切的语言介绍某景、某物、某地的特点等;或让学生加入自己的语言,进行想象复述。
5、根据结尾,延伸拓展,发展思维。
(1)续写结尾。
《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结尾写人们“静静地站着,好像在等待总理回来”。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灵车开走之后”的情景。又如《凡卡》一课,可以让学生想象,凡卡给爷爷的信寄走之后的事情。让学生结合凡卡当时的背景、心情去想象、续写结尾。
(2)更换结尾
同一个发展过程,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不唯书,不盲从,敢于反其道而思,根据故事过程,推测出可能产生的另一种结局。例如《倔强的小红军》一课的结尾,写小红军由于劳累、饥饿,牺牲在陈赓同志的怀里,教师可这样启发学生:“刚才小红军还和陈赓同志有说有笑,还能跑,忽然间牺牲了,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你能否给课文换个结尾?”
6、根据标点,填补更换,培养想象。
(1)填补内容。
有些课文,作者把部分内容用省略号省去,教师可以抓住这一训练点,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2)更换标点。
标点是书面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对标点进行分析,发散思维,可挖掘文章内涵,达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的。这样,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的训练中,听、说、读、写、想象、表演、合作探究等综合能力均得到提高与发展。
二、学生角度
1、读读写写——我也来当小老师
学生大都梦想做老师,觉得老师十分令人敬佩。老师为什么不可以把这种快乐和自信交给学生呢?教材中的识字部分就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前预习的时间,让学生寻找新字的构字规律,从新字的音、形、义三部分进行学习。上课时,老师坐在学生中间,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做小老师。通过讲(讲易错的字音)、商(商量易错的字形)、讨(讨论记忆音形义的方法)等形式,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使学生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学生积极主动地找窍门,想点子,这样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提高了学生分析及思维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及书写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2、先读后演——我也来做小演员
语文教材上许多课文都是有趣的故事,组织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写、排练课本剧,既能帮助学生身临其境,主动探求知识,理解课文内容,又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情感投入。寓教于乐,寓教于玩,把课堂当成一个小舞台,让学生当演员,过戏瘾。例如《半截蜡烛》一课,文字浅显,语言生动,对话内容又多,与其简单枯燥地分析词句,不如放手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表演。学习《郑人买履》一课,可以让学生转换角色,充当郑人和市民的对话表演,体会郑人不听别人的劝告造成的后果。表演中,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阅读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的表演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
3、读读做做——我也能当小科学家
学生大都活泼,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乐于“打破沙锅问到底”。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介绍科学常识的课文,可以通过做一些小实验、小制作来调动学生在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求科学,获取知识。如,《万紫千红的花》一课,让学生拿一朵喇叭花做实验,把红色的花泡在肥皂水里,会变成蓝色,再把蓝色的花泡在醋里,又会变成红色。这种变化原因文章中有解释,是不是可以一带而过呢?与其让学生死读书,不如激发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做小科学家,亲自做一做这个看似简单的实验,当他们看到花真的在变化时,才会真正体验到认识真理的快乐。在此基础上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再找其他的花做实验,看看有什么变化,再练习写写观察实验报告。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也许就是这样一次实验,会让学生爱上科学,爱上探索,最终走科学研究之路。
三、教材角度
1、与美术结合。
2、与数学相结合。
3、与音乐相结合。
4、与自然相结合。
语文综合性学习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并在实践过程中获一种新知识,得一种新提高,养一种新习惯,为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整合资源 探索策略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另外在教学建设、评价建设中也对综合性学习进行了专项说明,可见其在学生综合能力发展中的特殊功能。现就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综合性学习,谈点粗浅做法。
一、教师角度
叶圣陶先生说过“开发教材好比一把钥匙,用这个钥匙可以开发无垠的宝藏——种种的书。”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学生智力,培养思维能力,为学生综合实践服务。
1、根据人物特点,感悟鲜明个性,揣摩人物心理。
如,《倔强的小红军》《我的战友邱少云》《将相和》《草船借箭》等叙事的文章,都可以做感悟人物性格、揣摩人物心理的训练。
2、根据文章情节,设计发散思维,创设想象情境。
根据故事某些情节: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当伯父救助黄包车车夫后,作者要求伯父对刚才说的话做详细解说时,伯父的脸色变得那么严肃,从他的严肃和沉默中猜一猜,他是怎样想的?
3、根据文章中心,激发主动探究,培养创新意识。
如,《捞铁牛》一课,表现了人物的聪明、才智、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除了文章中采用的“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办法外,还可以用什么科学的方法也能将铁牛打捞上来?
4、根据题材,转化角色,发展语言。
学习参观记,游记等写景的文章,可以让学生进入某种实景,担当某种角色。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桂林山水》《卢沟桥的狮子》《鸟的天堂》《颐和园》《观潮》等课文,可以让学生做导游,做当地人或做小小解说员等,让他们用热情的态度,亲切的语言介绍某景、某物、某地的特点等;或让学生加入自己的语言,进行想象复述。
5、根据结尾,延伸拓展,发展思维。
(1)续写结尾。
《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结尾写人们“静静地站着,好像在等待总理回来”。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灵车开走之后”的情景。又如《凡卡》一课,可以让学生想象,凡卡给爷爷的信寄走之后的事情。让学生结合凡卡当时的背景、心情去想象、续写结尾。
(2)更换结尾
同一个发展过程,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不唯书,不盲从,敢于反其道而思,根据故事过程,推测出可能产生的另一种结局。例如《倔强的小红军》一课的结尾,写小红军由于劳累、饥饿,牺牲在陈赓同志的怀里,教师可这样启发学生:“刚才小红军还和陈赓同志有说有笑,还能跑,忽然间牺牲了,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你能否给课文换个结尾?”
6、根据标点,填补更换,培养想象。
(1)填补内容。
有些课文,作者把部分内容用省略号省去,教师可以抓住这一训练点,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2)更换标点。
标点是书面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对标点进行分析,发散思维,可挖掘文章内涵,达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的。这样,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的训练中,听、说、读、写、想象、表演、合作探究等综合能力均得到提高与发展。
二、学生角度
1、读读写写——我也来当小老师
学生大都梦想做老师,觉得老师十分令人敬佩。老师为什么不可以把这种快乐和自信交给学生呢?教材中的识字部分就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前预习的时间,让学生寻找新字的构字规律,从新字的音、形、义三部分进行学习。上课时,老师坐在学生中间,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做小老师。通过讲(讲易错的字音)、商(商量易错的字形)、讨(讨论记忆音形义的方法)等形式,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使学生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学生积极主动地找窍门,想点子,这样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提高了学生分析及思维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及书写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2、先读后演——我也来做小演员
语文教材上许多课文都是有趣的故事,组织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写、排练课本剧,既能帮助学生身临其境,主动探求知识,理解课文内容,又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情感投入。寓教于乐,寓教于玩,把课堂当成一个小舞台,让学生当演员,过戏瘾。例如《半截蜡烛》一课,文字浅显,语言生动,对话内容又多,与其简单枯燥地分析词句,不如放手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表演。学习《郑人买履》一课,可以让学生转换角色,充当郑人和市民的对话表演,体会郑人不听别人的劝告造成的后果。表演中,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阅读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的表演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
3、读读做做——我也能当小科学家
学生大都活泼,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乐于“打破沙锅问到底”。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介绍科学常识的课文,可以通过做一些小实验、小制作来调动学生在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求科学,获取知识。如,《万紫千红的花》一课,让学生拿一朵喇叭花做实验,把红色的花泡在肥皂水里,会变成蓝色,再把蓝色的花泡在醋里,又会变成红色。这种变化原因文章中有解释,是不是可以一带而过呢?与其让学生死读书,不如激发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做小科学家,亲自做一做这个看似简单的实验,当他们看到花真的在变化时,才会真正体验到认识真理的快乐。在此基础上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再找其他的花做实验,看看有什么变化,再练习写写观察实验报告。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也许就是这样一次实验,会让学生爱上科学,爱上探索,最终走科学研究之路。
三、教材角度
1、与美术结合。
2、与数学相结合。
3、与音乐相结合。
4、与自然相结合。
语文综合性学习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并在实践过程中获一种新知识,得一种新提高,养一种新习惯,为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