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怎样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 张殿武

【机构】 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大房身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在短短的课堂40分钟时间里,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得到更多的收获、收到更多的实效,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我们应根据语言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寻找适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最佳途径。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怎样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供同行参考。
  一、强化教材资源意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媒介、学习的材料。教师应着眼于课程目标,对教学材料要放出眼光来拿,应有所取舍,有所增删。一方面要通过拓宽课外学习资源。如选用报刊图书、电影电视、网络等资源,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补充。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教材的隐性信息资源。在某种程度上,隐性资源对于学生的成长更为重要,诸如培养健康的心理,塑造高尚的情操,培育科学的思维,学会做人与处事,学会求知与审美,学会谋求生存与发展,等等。
  教材的信息尽管丰富,却是静态化的。由于教材隐含信息的丰富性与隐秘性,教师与学生双方对教材信息的开发都具有能动性。因此,教学过程中对教材信息资源的开发是教与学双方互为作用的动态过程。教师要明确开发教材隐含信息的意义,在思想上重视对教材信息资源的开发,要有广博的知识,独立钻研与处理教材的能力,善于对教材作深入的研究与开发,要善于总结研究与开发教材信息的方法,寻找适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最佳途径,并通过由浅入深的适量的训练,从而真正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树立明确有效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更是灵魂。就语文学科来讲,目标是学生学到了语文的基本知识,获得了学习语言的基本能力与方法,产生了对语文的兴趣。一堂语文课,要向学生传授几个知识点、培养哪种能力、使他们受到什么教育,必须有一定的确定性。否则,就很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往,课堂教学实效性不能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教师上课存在着随意性、盲目性。明确了学习目标,就会避免课堂教学内容的随意性,实际上也就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教学《可贵的沉默》第二课时,笔者就明确了以下学习目标: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应回报父母的爱,学会理解和关爱:③学习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中体会人物心理。让学生了解本课时的学习目标,师生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就能大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提升课堂教学有效率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是常规工作。如果一个学校的教学常规出现松散、懒散,教学质量可想而知。我校在规范常规教学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也取得了很大成绩。现在教学常规工作已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本学年度我们重点抓了备课和课堂教学。一堂课上得是否成功,有一半取决于教学设计的优劣,怎样设计出一份有效教案?看上去是个简单的问题,其实是不容易的。埋头抄的教案仅仅是完成备课任务,与教学一点帮助也没有。有效的、真正能起到指导作用的教学设计应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三备”:一是备课标,教师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以课标为指导,仔细解读不同年段的具体要求,不要随意拔高或降低要求。二是备教材。教师对课改前的教材比较熟,对新教材比较陌生,这就要求教师要先走进文本,否则上课就会茫然不知所措。三是备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包括学习状态、个别差异、他们喜欢什么学习方式等。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案设计无论以什么为理念设计都要以学生为本,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上努力追求有效、高效。怎样的课堂是有效的课堂?湖北名师龚明的“五有三得”即有效率、有智慧、有意义、心中有学生、有待完善。三得是: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评得满意。这“五有三得”算得上是精辟的概述,确实值得我们借鉴。可以肯定的说,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我校在开展语文教研时,老师提出不少自己的想法,我总结为“八项注意”:1、以文本为载体,用文本教;2、以教学设计为指导,不偏离方向;3、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4、突出语文本色,把握好学科特征;5、注重能力培养,重视学习习惯养成;6、精讲精练,双基训练扎实,练习到位;7、有机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有整合意识;8、拓展适度。
  总之,课程改革后的语文课不好教,难就难在如何体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效统一,难就难在如何把握教学目标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关系上。因此开展语文课堂有效性研究自然成了热门话题。在我以前教的语文课中,一直以为语文教学就那么回事。从没像现在这样认真地去审视和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这种改变来源于自己对课改后的语文教学的重新认识;来源于对自己教学价值的深度思考。无论是课改前还是课改后,教学质量都是学校第一生命线,所以提高教学质量仍然是每个教师不懈的追求目标,做到了课堂有效才能体现语文学科教学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