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让朗读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旋律
【作者】 孙希芹
【机构】 育才双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感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手段。俗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朗读训练呢,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朗读训练。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单调枯燥的技术性指导,而是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充分体会到课文的情感因素,并在动情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体会到的感情。使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不难做到,但是使学生达到有感情朗读则需要花费一些心思,讲一点教学艺术,不然低年级的学生对于那种反复多次重复性的训练是排斥和不接纳的。要合理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走进文中,入情入境,有感情地朗读。如教《东方明珠》一文,一年级的小朋友由于生活经验缺少,对东方明珠塔的认识不够。教材中只提供了东方明珠电视塔的三幅图片。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找东方明珠电视塔的多种图片或音像资料让学生观看,并对东方明珠电视塔进行简要的介绍,有了多媒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就能很快的把握东方明珠塔的整体形状,对文章的内容就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理解。尤其是文中对“五光十色”这个词语的理解,借助了多媒体,学生一下子就能和五颜六色区别开来。教学中运用图画再现、板书展示、音乐烘托、假想旅行、放映录像等手段,把学生带入了根据教材内容所创设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中,使学生开拓了视野,丰富了表象。
二、主体参与,增强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为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就要树立学生的主体观念,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主动去学,产生自我肯定的乐趣,把学习看成是自己的一种寻求愉快的增能活动,而不是教师在让自己学,进而培养学生成为学习上自立的人。
1.组织表演,引导学生在再现体会朗读。
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课文特点,组织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体验、思考、理解。表演的方式很多,有时是集体表演,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动作。有时是分角色表演,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演一演。如教学《蚂蚁和蝈蝈》时,引导学生分角色表演蚂蚁和蝈蝈在夏天和冬天的不同表现,学生用自己个性化的表演诠释了蚂蚁夏天背、拉粮食的辛苦和蝈蝈“躺在大树下乘凉”的“自由自在”,以及冬天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和蝈蝈的“又冷又饿”。这时,无论是表演的学生,还是观看表演的学生都从表演中体会到了只有辛勤的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的道理。教材中有些课文在叙述时留有空白,这些空白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表演,在创作中进行情感体验。拿《我叫“神舟号”》为例,课文只有嫦娥姐姐与“神舟号”的部分对话,后来嫦娥姐姐回到家乡又怎样了呢?课文留下了艺术的空白,给读者以遐想的余地。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去填补,使省略的情节明朗化,以收到知识上融会贯通、感情上交流共鸣的效果。教师在教学此处时问学生:“想一想,嫦娥姐姐回到了家乡看到了什么?”要求学生根据文章的情节进行合理构想。教师可以扮作嫦娥姐姐来到孩子们中间,学生的想象很快地就活跃起来了。这时,静止的画面“活”了起来,学生的思维也“活”起来了,在表演中学生不仅体验到嫦娥的思乡之情,而且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通过表演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理解了课文内容,朗读会更有感情的投入。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从体验中朗读。
朗读前,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情感,感染他们的情绪,根据课文的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体会课文中人物的对话,启发他们想象人物的神态、动作并加以适当指导,接着让他们自读课文,进一步揣摩感情,多读几遍“其义自见”。学生也就能自然而然地读出句子的语气来。如《奶奶的白发》一文,引导学生理解“这白发一半是你爸爸给的,一半是你给的”时,可以问:小朋友,平时你的奶奶是怎样照顾你的?通过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融相通,学生从生活体验中感受到长辈对晚辈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实践证明,以上的引导,能帮助低年级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言外之意”、“不言之语”、“未尽之意”。只要每个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真正地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去关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体验活动,学生就一定能发展能力,张扬个性,课堂也一定会充满活力。如《槐乡五月》,正是描写农村五月间槐花开放时的生活情景。文中所描绘的情与景都是学生们所熟知感兴趣的,他们在学习时很自然地就将他们生活中的情感体验揉合到文章的情境描绘中,引起情感的共鸣。在朗读时,学生就很自然把农村孩子勤劳、热情、纯朴的感情通过自己的语言流露出来。
三、运用媒体,升华情感
1.配乐朗读
朗读不光要给学生朗读技巧和方法,还要培养学生朗读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使学生养成自觉良好的朗读习惯。课堂上的朗读训练方式很多,针对不同课文进行不同的朗读,即可以以读代讲播放音乐指导朗读,入情入境。教学《雷雨》一课时,在学生初步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选放了一段适合音乐,学生边读边想象雨前、雨中、雨后的美丽景象,然后根据音乐的旋律,让学生在时而凝重、时而清新的音乐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下,感受到课文的美,兴趣盎然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
2.媒体再现
多媒体直观生动的画面、悠扬舒缓的音乐,能唤起孩子们无穷的乐趣,配乐朗读、给动态的画面配音、听电脑里的卡通人物点评朗读效果,这些是学生们最喜闻乐见的朗读形式了。如:教学《美丽的小路》一课,在训练有感情朗读,理解课文时,就可采用给画面配音的方法。播放课文动画,让学生对照课文给画面配音。能尝试一下做配音演员的乐趣,学生当然求之不得,在轻松快乐中学生读出了文中的美,文中的趣,文中的情。
总之,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语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才能真正在小语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一篇课文如果学生能够声情并茂、恰如其分的运用感情朗读,那么说明学生对课文已经理解了,不需要再做烦琐不必要的分析,此有感情朗读课文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重中之重的位置。朗读一旦成为学生的快乐,那么,就一定能唤起学生对阅读的深爱,阅读就会成为他们无限的乐趣和不断的追求。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单调枯燥的技术性指导,而是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充分体会到课文的情感因素,并在动情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体会到的感情。使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不难做到,但是使学生达到有感情朗读则需要花费一些心思,讲一点教学艺术,不然低年级的学生对于那种反复多次重复性的训练是排斥和不接纳的。要合理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走进文中,入情入境,有感情地朗读。如教《东方明珠》一文,一年级的小朋友由于生活经验缺少,对东方明珠塔的认识不够。教材中只提供了东方明珠电视塔的三幅图片。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找东方明珠电视塔的多种图片或音像资料让学生观看,并对东方明珠电视塔进行简要的介绍,有了多媒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就能很快的把握东方明珠塔的整体形状,对文章的内容就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理解。尤其是文中对“五光十色”这个词语的理解,借助了多媒体,学生一下子就能和五颜六色区别开来。教学中运用图画再现、板书展示、音乐烘托、假想旅行、放映录像等手段,把学生带入了根据教材内容所创设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中,使学生开拓了视野,丰富了表象。
二、主体参与,增强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为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就要树立学生的主体观念,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主动去学,产生自我肯定的乐趣,把学习看成是自己的一种寻求愉快的增能活动,而不是教师在让自己学,进而培养学生成为学习上自立的人。
1.组织表演,引导学生在再现体会朗读。
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课文特点,组织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体验、思考、理解。表演的方式很多,有时是集体表演,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动作。有时是分角色表演,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演一演。如教学《蚂蚁和蝈蝈》时,引导学生分角色表演蚂蚁和蝈蝈在夏天和冬天的不同表现,学生用自己个性化的表演诠释了蚂蚁夏天背、拉粮食的辛苦和蝈蝈“躺在大树下乘凉”的“自由自在”,以及冬天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和蝈蝈的“又冷又饿”。这时,无论是表演的学生,还是观看表演的学生都从表演中体会到了只有辛勤的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的道理。教材中有些课文在叙述时留有空白,这些空白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表演,在创作中进行情感体验。拿《我叫“神舟号”》为例,课文只有嫦娥姐姐与“神舟号”的部分对话,后来嫦娥姐姐回到家乡又怎样了呢?课文留下了艺术的空白,给读者以遐想的余地。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去填补,使省略的情节明朗化,以收到知识上融会贯通、感情上交流共鸣的效果。教师在教学此处时问学生:“想一想,嫦娥姐姐回到了家乡看到了什么?”要求学生根据文章的情节进行合理构想。教师可以扮作嫦娥姐姐来到孩子们中间,学生的想象很快地就活跃起来了。这时,静止的画面“活”了起来,学生的思维也“活”起来了,在表演中学生不仅体验到嫦娥的思乡之情,而且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通过表演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理解了课文内容,朗读会更有感情的投入。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从体验中朗读。
朗读前,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情感,感染他们的情绪,根据课文的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体会课文中人物的对话,启发他们想象人物的神态、动作并加以适当指导,接着让他们自读课文,进一步揣摩感情,多读几遍“其义自见”。学生也就能自然而然地读出句子的语气来。如《奶奶的白发》一文,引导学生理解“这白发一半是你爸爸给的,一半是你给的”时,可以问:小朋友,平时你的奶奶是怎样照顾你的?通过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融相通,学生从生活体验中感受到长辈对晚辈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实践证明,以上的引导,能帮助低年级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言外之意”、“不言之语”、“未尽之意”。只要每个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真正地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去关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体验活动,学生就一定能发展能力,张扬个性,课堂也一定会充满活力。如《槐乡五月》,正是描写农村五月间槐花开放时的生活情景。文中所描绘的情与景都是学生们所熟知感兴趣的,他们在学习时很自然地就将他们生活中的情感体验揉合到文章的情境描绘中,引起情感的共鸣。在朗读时,学生就很自然把农村孩子勤劳、热情、纯朴的感情通过自己的语言流露出来。
三、运用媒体,升华情感
1.配乐朗读
朗读不光要给学生朗读技巧和方法,还要培养学生朗读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使学生养成自觉良好的朗读习惯。课堂上的朗读训练方式很多,针对不同课文进行不同的朗读,即可以以读代讲播放音乐指导朗读,入情入境。教学《雷雨》一课时,在学生初步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选放了一段适合音乐,学生边读边想象雨前、雨中、雨后的美丽景象,然后根据音乐的旋律,让学生在时而凝重、时而清新的音乐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下,感受到课文的美,兴趣盎然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
2.媒体再现
多媒体直观生动的画面、悠扬舒缓的音乐,能唤起孩子们无穷的乐趣,配乐朗读、给动态的画面配音、听电脑里的卡通人物点评朗读效果,这些是学生们最喜闻乐见的朗读形式了。如:教学《美丽的小路》一课,在训练有感情朗读,理解课文时,就可采用给画面配音的方法。播放课文动画,让学生对照课文给画面配音。能尝试一下做配音演员的乐趣,学生当然求之不得,在轻松快乐中学生读出了文中的美,文中的趣,文中的情。
总之,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语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才能真正在小语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一篇课文如果学生能够声情并茂、恰如其分的运用感情朗读,那么说明学生对课文已经理解了,不需要再做烦琐不必要的分析,此有感情朗读课文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重中之重的位置。朗读一旦成为学生的快乐,那么,就一定能唤起学生对阅读的深爱,阅读就会成为他们无限的乐趣和不断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