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关注问题背后的问题
【作者】 路满雄
【机构】 六盘山高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案例:学生A,两次考试成绩在班中都列第5名,平时学习认真刻苦遵守纪律,担任班级体育委员。期中考试后我提拔他任班长,工作也非常负责。期末全班评选优秀班干部时,他却没有选上。最后只得了二等学习奖学金。我看得出来他对没有当选很在意,连续几天心情都不好,我在底下也进行了安慰并单独做了工作,在班级总结中我当面表扬了他。第二学期,学校要各班评选一名“美德少年”。年级老师当时把文件传给了班干部,我不知道此事,等到学校摧要名单时,我才知道。我问学生A,文件是谁接收的,他否认自己曾接收过。我再问其他的班干部,都说没有接收,我又问学校负责此事的老师,他回忆说当时就是亲手交给班长A的,而且班长A当时还追问怎么评选等等事宜。我返回教室再一次问学生A收到文件没有,详细内容是什么。他再次否定,并将桌框内的所有书籍都搬到桌子上让我找,我说没有收到就算了,当时我很不高兴,只能将大概的情况给学生说明后让学生选,结果选中的依然不是学生A。此事过去后我也再没有深究。临近期末,有一天放学后他突然来到办公室站在我面前一言不发,我非常奇怪就问发生了什么事,他才说他在厕所抽烟让学校教师抓住了,我当时非常吃惊,他怎么会抽烟?让我一时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事后我一直思考这个问题,联想上一次他的行为,我就深思:学生A到底属于哪一类?品德不良还是心理健康问题?第二天我专门找他过来详细了解情况,他说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抽烟,只知道别人说抽烟可以解脱。我问你想解脱什么?他说自己眼睛高度近视,父母一直以来都强调自己必须做最好,考上重点才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否则什么都没有,他也认同这个理,一直在努力,但却时时害怕失败降临,上学期评选没有当上优秀班干部,对他的打击也非常大。他很失落。期末成绩又不是太好,本学期要评选“美德少年”,他一时糊涂,心想可能又选不上他于是把文件就藏匿起来,当时我问的时候他就是不敢承认。事后一直害怕我再次问起。这次又临近期末考试,他心情再一次沉重起来,就试图通过抽烟释放一下紧张的心情,他也承认以前偶尔也抽,也是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每次听到大会上对抽烟学生的处分,他就万分的害怕,但又存在侥幸心理,直到这次最终被发现。
专家解读:
中学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其生理、心理正处于迅速发展和急剧变化的阶段。他们面对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环境,其心理压力不仅来自学习、认知方面,也来自社交、情感等方面。不仅来自学校,也来自家庭和社会。对这些压力,许多学生深感力不从心,无法适应。学生A明显是由于心理上负担过重所引发的行为。在自身认知方面,由于以上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而自己又缺乏意志和自信,加上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等方面的问题,把考试成绩看得过重,认为只有考试成绩好才有希望,否则就低人一等。因而害怕失败,偶然失误,便自怨自咎、悲观失望,从而形成自卑心理。
专家认为,心理健康问题所引发的行为固然违背公共行为标准,但并没有明显的利益动机,是无目的、无动机的,下意识的行为;心理健康问题所引发的不良行为具有强迫性,这类行为的当事人甚至知道不应该去做,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而是内心有一种想这样做的顽固的冲动,自己无法控制。当冲动的紧张度上升到一定程度,他这样做即能带来满足,事后又非常后悔,却又重复去做。心理健康问题所引发的不良行为不涉及价值问题,只是心理机能的降低,导致社会适应能力差,生活无兴趣,学习出差错,自我评价低,情绪低落。目前中小学生随着自卑心理的泛化而导致自我否定意识的形成日益增多。因此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中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的感悟:
试想,如果我对第一件事当初采取极端做法,当面指出是他不想把文件拿出来,但事情的真像可能会永远被我忽略,“品质问题”的阴影也会长久地笼罩着这个孩子。我想作为教师应该以专业的方式去解决工作中的突发事件,而不是凭本能去处理问题。遇事首先问为什么,站在学生的角度,追根溯源做出初步判断之后,再去寻找解决的途径。只有知道了事情发生的根本原因,我们的方案才有针对性。这件事后,我及时与A同学谈心,将他的一些错误想法和可能发生的不良行为解决在萌芽状态。以谈心的方式,耐心与他讲道理让他自己认识到这样下去的严重后果,而没有一味地批评。在这样的过程中,A同学也提高了认识,增强了自己改正不良行为的信心,更重要的是让他终于卸下了长期压抑他的包袱,看到了人生的价值和希望。同时,我与家长取得联系,当然没有提他的违纪行为,只是了解他在家庭中的表现及家长对孩子的一些看法,全面积极地评价了学生A,更重要的是针对学生A所出现的问题,建议家长怎么配合等等,同时也听取了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吸收家长的合理想法,双方共同讨论,寻求引导学生克服不足的方法。关注问题背后的问题。班主任要穿透一切繁杂的外像,找到每一个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通过智慧的操作加以根除。与家长交流时对于个别学生身上出现的不足,属于偶发性的,要注意分析现象背后的规律,要看学生的综合表现,不能一味的指责,一般情况下,班主任这时完全可以“跳过”不提。
班主任工作就是不断地跟各种层出不穷、难以预料的事情打交道,找到问题背后的问题,把遇到的问题通过“内科手术”处理掉,在天长日久、日积月累中,班主任的能力自然就能获得提升。
专家解读:
中学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其生理、心理正处于迅速发展和急剧变化的阶段。他们面对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环境,其心理压力不仅来自学习、认知方面,也来自社交、情感等方面。不仅来自学校,也来自家庭和社会。对这些压力,许多学生深感力不从心,无法适应。学生A明显是由于心理上负担过重所引发的行为。在自身认知方面,由于以上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而自己又缺乏意志和自信,加上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等方面的问题,把考试成绩看得过重,认为只有考试成绩好才有希望,否则就低人一等。因而害怕失败,偶然失误,便自怨自咎、悲观失望,从而形成自卑心理。
专家认为,心理健康问题所引发的行为固然违背公共行为标准,但并没有明显的利益动机,是无目的、无动机的,下意识的行为;心理健康问题所引发的不良行为具有强迫性,这类行为的当事人甚至知道不应该去做,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而是内心有一种想这样做的顽固的冲动,自己无法控制。当冲动的紧张度上升到一定程度,他这样做即能带来满足,事后又非常后悔,却又重复去做。心理健康问题所引发的不良行为不涉及价值问题,只是心理机能的降低,导致社会适应能力差,生活无兴趣,学习出差错,自我评价低,情绪低落。目前中小学生随着自卑心理的泛化而导致自我否定意识的形成日益增多。因此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中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的感悟:
试想,如果我对第一件事当初采取极端做法,当面指出是他不想把文件拿出来,但事情的真像可能会永远被我忽略,“品质问题”的阴影也会长久地笼罩着这个孩子。我想作为教师应该以专业的方式去解决工作中的突发事件,而不是凭本能去处理问题。遇事首先问为什么,站在学生的角度,追根溯源做出初步判断之后,再去寻找解决的途径。只有知道了事情发生的根本原因,我们的方案才有针对性。这件事后,我及时与A同学谈心,将他的一些错误想法和可能发生的不良行为解决在萌芽状态。以谈心的方式,耐心与他讲道理让他自己认识到这样下去的严重后果,而没有一味地批评。在这样的过程中,A同学也提高了认识,增强了自己改正不良行为的信心,更重要的是让他终于卸下了长期压抑他的包袱,看到了人生的价值和希望。同时,我与家长取得联系,当然没有提他的违纪行为,只是了解他在家庭中的表现及家长对孩子的一些看法,全面积极地评价了学生A,更重要的是针对学生A所出现的问题,建议家长怎么配合等等,同时也听取了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吸收家长的合理想法,双方共同讨论,寻求引导学生克服不足的方法。关注问题背后的问题。班主任要穿透一切繁杂的外像,找到每一个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通过智慧的操作加以根除。与家长交流时对于个别学生身上出现的不足,属于偶发性的,要注意分析现象背后的规律,要看学生的综合表现,不能一味的指责,一般情况下,班主任这时完全可以“跳过”不提。
班主任工作就是不断地跟各种层出不穷、难以预料的事情打交道,找到问题背后的问题,把遇到的问题通过“内科手术”处理掉,在天长日久、日积月累中,班主任的能力自然就能获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