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作者】 王美蓉

【机构】 神木第四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教师的教学,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发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在语文课堂上,我们总能发现部分优生是教师的“宠儿”,他们在课堂上思维活跃,反应灵敏,是教师“导演”下的学习的“主角”。而其余大部分学生则是学习的“配角”。本人认为,在课堂上实施合作学习是改变这一状况的有效途径。通过合作,学生从对方获取有用的信息来填补自身信息、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并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信息上的拓宽、知识上的增长和能力上的提高。
  一、合作的方式
  依据教学目标定位以及学生的特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把合作学习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一)生生合作:让同桌发挥各自的学习优势,就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
  1.“优”——“优”合作。由于优生的基础扎实,思维敏捷,学习能力强,因而他们能够适应并且也喜欢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通过这种合作学习,能够使他们得到跨越式的发展。
  2.“优”——“差”合作或称交叉合作。实践证明,如果交叉合作操作适当,往往能起到优生对学习困难生的带动作用。
  3.“差”——“差”合作。如果教师不加辩别地单一地使用“优差”合作的话,容易使学习困难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进一步扼杀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降低合作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完成某种学习任务的时候,让那些学习困难生互相合作,由于基础相同,他们反而能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使他们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小组合作: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的特点,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可以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1.根据学生的常规固定座位,就近组成学习小组,实际教学中这种小组应用率较高,一般以4人为单位前后结合。
  2.根据学生性别、个性差异、能力水平等方面,将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小组长可采用轮换制由全组同学相继担任。采用这种小组合作方式,可使组内学生的差异进行互补,这既是学生独立学习的促进、补充和提高,又可使不同小组之间形成竞争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在实际教学中,这种小组合作适应对较大问题的研讨,或者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以竞赛的形式存在。
  3.还有一种虽不常用但较受学生欢迎的合作形式。即根据学生的小群体来分,在学生中,有一种自然形成的“小群体”,群体中的成员之间有共同的行为模式,有较强的凝聚力,他们的精神是自由的,所创造的氛围是宽松的,成员之间能产生较强的互相促进的力量。教师把分组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自己来选择自己的学习伙伴。这种学习小组的学习伙伴是相对稳定的,但由于需要打乱座位所以偶尔为之。
  实践表明:在小组内进行学习、交流,学生之间没有压迫感,“能者为师,合作学习,共同提高”,克服了独立思考时的思维局限,集思广益、广开言路,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全班集体合作: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让学生在争辩中碰撞出智慧火花,在质疑解惑中明晰努力方向。而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只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导拨,强化学生的合作学习。
  二、合作的过程
  1.合理而有效的引导。采取合作学习形式时,需要教师精心组织,努力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避免学生在互相争执及拖延中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
  2.灵活而有效的交流。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确定的问题,提交到合作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交流,以求达到共识。合作结束,总结探究内容时,不能只由能力好的同学包办,其他成员漠然处之,而应根据探究内容的不同程度,合理安排学生回答。从而在小组内达到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交流解决问题的目的,并倡导组内成员要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思想,学习其他成员的闪光点。
  需要注意的是:⑴对那些比较简单易答的问题,学生只需经过个别思考即可正确回答,如若再分组讨论、交流,既浪费了时间,又降低了学生讨论的兴趣,更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尝试。因此,教师选择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想像性、创造性,要有一定的难度和讨论价值,使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发展思维、开发智力、提高素质。⑵在合作学习中,每一个成员不仅自己要主动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以全组同学都学习好为目标。教师则根据小组的总体表现进行奖励。这样就使小组成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⑶教师要有充分驾驭课堂的能力,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能及时有效地解决,要及时点拨启发学生思维中创新的火花,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思维潜力。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要着眼于学生的学,要多渗透学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自主解决”。
  三、合作的总结提升
  评价合作、总结提升时,要根据探究的结果和课题选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可让某个小组公布自己的探究结果,同学们畅所欲言发表看法,指出其值得学习的地方,提出补充意见;若探究结果迥异,可让几个小组分别公布探究结果,其他同学选择自己支持的结果,也可采用竞赛的方式,学生每提出一个有价值的探究结果,加上相应的分数;也可小组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教师在点评时,既要点评知识方面,还要点评各组活动的情况,使学生知道在合作时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好,使学生借鉴其他小组的经验来取长补短,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创新。同时还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使评价起到激励和保护的作用。总之,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积极参与,渴望再次合作。
  当然,自古教无定法,只要我们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来完善我们的教学,相信一定会走出一条有效的教改新路来。